春節、端午節與中秋節為華人社會的三大節慶,對生產、消費與其他經濟活動有顯著的影響。例如,許多產品的製造與銷售在春節前達到高峰,在春節期間則幾乎停擺,在春節過後則逐漸加溫,恢復平日水準。三大節慶的日期係依農曆而定,在陽曆的日期則逐年變動,造成經濟變數尤其是月資料不規則的變化。本文應用Bell與Hillmer(1983)處理復活節的方法,以加入假日迴歸變數的方法來消彌移動假日的影響。我們區分假日前、假日中與假日後三種不同的影響,分別以這三個期間落在每月份的比例作為解釋變數,並應用AICC與樣本外預測來決定這三段期間的長度,最後以離群值檢定與滑動樣本分析來診斷所選定模型的正確性。本文分析10個台灣的總體經濟月資料,實證結果發現假日變數的方法確能有效控制移動假期的影響,並得以改善估計季節因子的準確度。一般說來,移動假期因子的影響較季節因子為小。我們更進一步發現失業率的移動假日效果與季節效果逐年遞減,這應是高失業率所造成的後果。
台灣最近正經歷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影響層面甚廣,社會大眾皆關心台灣經濟何時才能脫離這次嚴重的不景氣,轉而邁入經濟復甦?本文嘗試回答上述問題。根據經建會所編制之「景氣對策信號」資料,並透過嚴謹的計量模型(馬可夫轉換模型),本文的實證結果發現不管是樣本內或樣本外之預測結果,台灣第十次的景氣循環週期始於2000年9月,而於2001年10月結束。換言之,台灣第十次景氣循環的持續期間約為14個月,台灣目前的經濟情勢應該已脫離這次嚴重的不景氣。
台灣持續擴張的社會福利支出,以及即將實施的國民年金制度,是否會增加未來子孫的財政負擔?此問題業已引起民眾高度的關心,惟至今尚未見有較為明確的評估。利用世代會計法,本文嘗試評估台灣現行的社會福利支出及未來的國民年金制度對跨世代財政負擔的影響。結果顯示,台灣目前的財政政策確實會造成跨世代財政負擔不平衡。政策模擬分析顯示,現行的社會福利政策是造成跨世代財政負擔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未來若實施國民年金制度,應可改善跨世代財政負擔不平衡程度,又以平衡跨世代財政負擔觀點,目前研議中的國民年金儲蓄保險案(甲案)應是最佳的選擇。
本文利用1978-2001年主計處之「人力運用調查」原始資料,探討教育投資報酬率近二十餘年來的變化及其原因。研究結果發現,這段期間內,台灣地區教育報酬率約在5.0%-7.8%之間,1987-1994年間雖呈現下降的趨勢,但長期而言仍呈上升的趨勢。且女性的教育報酬率皆高於男性,其問之差異自1989年後更為顯著。再者,教育報酬率大體上是隨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提高,高等教育雖經過去十幾年的急速擴充,其投資報酬率仍是最高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不再升學,高中教育之報酬率也略高於高職教育。若以學門別來看教育報酬率,則醫學相關科系最佳,其次依序為法商、理工、及文科。若以產業別來看,則發現服務業的教育報酬率一般高於工業與農業,且服務業與工業問的差異自1990年起明顯地擴大。若以公、私部門別來看,公部門的教育報酬率一般高於私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