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187.136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貨殖」即是追求財富,財富的利益至少包括有物質享受、地位名望、道德仁義、支配他人、自衛自救五種;並可用「樂比素封」(樂比王侯)總結。追求財富是天下人人心中之「欲」,而不只是商賈之事,但士不在列。所以,〈貨殖列傳〉不名爲〈商賈列傳〉,因爲司馬遷不只是爲商賈立傳,而是爲天下人人立傳也。 求富發於人之「情性」,源自人心有「欲」。人心欲富、欲貴、欲利,但不能因其爲「情性」而放任馳逐;否則,雖天子亦將患貧而與民爭利,自爲商賈,導民於爭,激成未俗。〈貨殖傳〉寫上下人等奔于富厚之現象,即是武帝變世易俗之結果。故〈貨殖傳〉譏下之好貨,實與〈平準書〉譏上之失政相表裹。史公慨歎「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其對策則爲「以禮義防于利」。故列傳首篇寫伯夷之「奔義」,與末篇〈貨殖傳〉寫末世之「爭利」,實爲前後相映響而五體之首皆隱含推崇禮讓之義,亦與〈貨殖傳〉之利爭首尾對照。以義防利,以禮化爭,「以禮義防于利」,「一之於禮義」,司馬遷論治之意較然。由此亦可見《史記》之爲論治之書、百王大法也。

  • 期刊

這篇論文寫作的目的在於檢討二十世紀(尤其是近年來)中外學術界關於孟子學研究的成果,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幾點展望。爲了集中討論的焦點,這篇論文並不打算也無必要全面列舉孟子學研究論著書目,而是想以問題爲導向,檢討[哲學/觀念史研究進路」(本文第二節),以及「歷史/思想史研究進路」(本文第三節)這兩種不同陣營的學者,研究孟子學所懷抱的問題意識及其主要創見。本文第四節則在上述回顧與檢討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孟子學研究可以加以拓展的三個新領域:(一)儒學詮釋學的開發;(二)東亞儒學史上孟子學的比較研究;(三)從「身心合一」立場重探孟子心學的內涵及其發展。

  • 期刊

這是明成祖(朱棣)父子四人因繼承權位問題,在處理上出現矛盾而衍生許多枝節。因本身的職責與接觸,文武大臣各有擁立的對象。然在封建體制下,春秋傳統的嫡長繼承與文致太平的共識,朱棣雖曾嘉獎赫赫戰功的高煦,浦子口鏖戰之後兼且說過:勉之,世子多疾。仍不敢違反傳統,最終冊立嫡長的高熾爲皇太子。此後,兄弟之間暗湧不斷。多少大臣受到株連,而解縉則受誣讒至喪命。漢、趙二王行爲乖張,媒孽之下,太子瀕于危傾者再。及真相大白後,很諷刺的,太子竟關愛兩弟有加,力爲救解,免於削籍。癥結所在,朱棣有內咎,冊立不夠明確,助長二子覬覦儲位之心,純因一言僨事而不知收拾。古人所云:一言旣出,駟馬難追。衡諸繼承權位的風波,誠不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