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來已有許多有關下背痛問題的腰椎生物力學研究,為了使物理治療師同仁能夠對腰椎的生物力學及其臨床重要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本篇論文試著回顧文獻,以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腰椎的功能,腰椎的活動範圍,腰椎的受力及腰椎的受傷機轉,最後並建議腰椎生物力學在物理治療相關研究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大學物理治療的教育目的在培養具有專業精神,能審慎思考、獨立判斷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治療師。國內現有7所大專以上之物理治療系(組),每年招生265名學生。本研究針對八十三學年度物理治療系(組)四年級學生,調查其4年所修習的課程,課程研究包括6所已有大四學生之物理治療系(組)大一至大四所開與專業相關之課程與學分數,並針對學分數最多的運動治療學做深度探討。本研究比較各校課程的異同與美國物理治療教育評估標準的差異。
腹直肌移轉乳房重建手術(TRAM)是取用對側腹直肌及其覆蓋的皮膚與皮下組織作為重建乳房的素材。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此類病患軀幹功能自然恢復的過程,以作為決定是否給予此類病患早期物理治療的依據。作者共收集了18個病例,其中有12個病例完成了手術前與手術後6個月的評估。有8位元患者完成實驗的全程。作者發現此類病患的軀幹活動度於伸直與向患側側彎的方向有明顯的減少。軀幹向非患側側彎的肌力與角速度亦有顯著的減少。據此結果,作者建議對此類病患除了給予一般對乳房摘除病人的治療手續外,還應加上軀幹的姿態、活動度與重力訓練,以預防因手術喪失一側腹直肌所造成的問題。
本文目的為研討自感誘發技術對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軀幹控制能力之療效與比較自感誘發技術與傳統運動治療之不同。共有19位腦性麻痺兒童參加此研究;其中10位為男性,9位為女性。他們年齡為1.4至10.6歲,平均值為4.6歲。10位兒童為下肢痙攣型腦性麻痺,另9位為四肢痙攣型腦性麻痺。作者採用單一對象甲-乙組設計。每l位兒童均參加實驗階段與控制階段治療活動,在實驗階段接受自感誘發技術,在控制階段接受傳統運動治療(屬於他們日常物理治療的一部份)。在每一階段,每1位兒童接受l次事先測試與1次事後測試。每一階段中,兒童接受為期4星期之治療。在接受自感誘發技術後,兒童在四肢著地姿勢下能將右肩抬得較高。在接受傳統運動治療後,兒童能將左肩抬得較高。作者沒有察覺自感誘發技術與傳統運動治療在促進腦性麻痺兒童軀幹控制能力上有何不同。
The role of testosterone in regulating the hematocrit, blood pressure (BP) and heart rate in rats (n=7 or 8 rats for each group) was studied. Male rats were orchiectomized (Orch) or sham Orch for 2 weeks. The Orch rats were then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with testosterone propionate (TP, 20 mg/kg BW) or sesame oil once daily for 7 days. The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from the rat tail by using BP Record. The heart rate was monitored and recorded at the same time by using the same instrument. Blood samples were then collected by heart puncture under ether anesthesia. The hematocrit was determined by a microhematocrit centrifuge. Orchiectomy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hematocri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The weight of seminal vesicles and plasma testosterone were als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l). Replacement of TP in Orch rats restored hematocrit and heart rate to intact levels. The mechanism of testosterone to increase hematocrit was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ystolic pressure changes after orchiectomy and TP replacement were also discussed.
本篇研究旨在探討腳踝扭傷對單腳站立平衡的影響。研究方法是對14名單側腳踝扭傷的受試者,用反作用測力板來測量其姿勢運動。以反作用力板測得的壓力中心軌跡圖則運用機率分析(random-walk analyses),計算出3組參數-分散係數(diffusion coefficients)、指數參數(scaling exponents)、轉折點座標(critical Point coordinates),以比較患側與健側的差異。結果顯示患側的長時距內外方向之分散係數顯著大於健側值,此項結果意謂著在較長時距下,站立於患側,內外方向穩定度較差。其餘參數,健側與患側並無顯著差異。指數參數的結果顯示對於較短時距,姿勢控制系統採用開放迴路機轉;對於較長時距,則採用閉路迴路機轉。為了進一步探討受試者的平衡策略,根據分散係數二極化的結果,再將受試者區分為2組,而發現兩種不同的平衡行為。第一組的6名受試者,其患側的前後及二維平面方向之轉折點時距(critical time interval)顯著大於健側,表示站立於患側時,姿勢控制轉換至閉路迴路機轉的延緩。第二組的8名受試者,大部份的患側的分散係數值大於健側值,顯示站立於患側時,穩定度較差。本篇研究的結果驗證腳踝扭傷後,單腳站立的平衡表現受到改變,而這項改變可能與腳踝扭傷的經常復發有關。
八十三學年度,國內大專以上物理治療系(組)犬四學生共197名在19個醫療處所實習,為瞭解他們臨床實習之內容,發出問卷197份,回收問卷 183份,經統計有效問卷復,發現實習學生自83年12月19日迄12月23日,實際治療了1,772名病患,5,287個治療人次。病人來源以門診病人最多佔65.4%,復健病房患者佔14.3%,其他病房之住院病人佔18.9%。急性期病房物理治療(到病房給予治療)佔15.6%,其餘則是至物理治療部門接受治療。病人求治之原因以肌骨系統疾患最多,約佔43.0 %,次為神經系統疾患佔36.4%,其他內科狀況含心肺疾患佔6.8%,小兒病患則佔13.8%。每名實習生每天治療人數差異不小,平均為5.9±3.0人次(範圍為1.4至18.4),每名病人接受治療時間在6-60分鐘之間,30分鐘者最多。5天內病人接受治療次數以5次為最多,次為 2次及3次。物理治療評估佔全項數的11.1%,治療項目需使用物理媒介者佔24.5%,徒手操作治療佔11.4%,功能訓練佔4.4%,運動治療學範疇內則佔48.6%,其中心肺物理治療佔全項數的3.7%,小兒物理治療佔7.6%。
一般對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療法及手術治療2種。保守療法包括有運動治療(therapeutic exercise)及穿著脊椎背架(spinal orthosis)來矯正及避免畸形的惡化。脊椎矯正背架為了要達到治療之目的,必須在設計時具備以下3種力量:伸張牽引(distraction)、3點支撐國定力量(three point medially directed holding forces)、及反旋轉(derotation)。大阪醫科大學式脊椎嬌正背架正可以提供這3種矯正力量,此種脊椎矯正背架在日本已被廣泛使用多年(昭和54年起,西元1979年),且有多篇論文發表證明其效果(平均約有40%的脊柱側彎角度矯正效果),但在台灣尚屬初次報告使用於脊柱側彎病患之矯正治療上。 本篇報告6位患有不明原因之脊柱側彎的青少年患者(4女2男),經轉介至義肢裝具室製作大隊醫料大學式脊椎矯正背架,藉向測量X光片上脊柱側彎的角度(Cobb angle)評估前後變化,角度之改善從2到15°,平約為8.67°(立即效果)。角度改善的百分比平均為31.77%。與其他種類之矯正背架比較起來,效果今人滿意。不過仍需長期追蹤及收集更多病患資料,以證實此種脊椎矯正背架的嬌正效果。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為一重覆性過度使用的傷害,發生於足底筋膜附著於跟骨粗隆內側處,尤其常發生於跑者。造成足底筋膜炎除了使用過度為其主要發生的原因之外,訓練方式、訓練場地的不當,骨骼肌肉系統(肌力和伸展度)於生物力學上的不平衡,不當鞋具以及生長發育的影響皆可能是形成的原因。其中足部結構於生物力學上不當的代償如旋前足(pronated foot)、空凹足(cavus foot)為常見之原因。前者造成跟骨不正常外翻(everston)形成足底筋膜承受過度張力,而後者則無法適度分散足底負載之壓力。目前保守療法包括休息、冰敷、物理治療如超音波等、藥物的使用、減少載重的負荷如減輕體重、足弓貼紮、足部輔具的使用等。本篇報告即利用功能性足部輔具調整足部之生物力學的不平衡,以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以求達到治療的目的。且本研究主要以足底壓力分析系統(EMED)評估病人治療前後足底壓力分佈以研究功能性足部輔具的使用效果,即以客觀、數據化的評估方法輔助。結果發現經向功能性足部輔具的使用,從實驗上得到足底壓力的重新平均分佈以及降低單位面積所永受之最大壓力的證明,使病人的疼痛確實得到改善。進而驗證功能性足部輔具的使用改善生物力學上的缺陷並達治療上相輔相成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