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68.26

立德學報/Journal of Leader University

立德管理學院,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台灣家庭在外伙食費佔家庭食品費的比率較10年前提高14.2%,並且有著持續成長的趨勢,而國人對外食的營養意識概念似乎也慢慢抬頭,本研究首先將暸解國內目前的外食人口對健康營養餐廳的需求,進而以此一結果來研究其與消費者飲食行爲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目的是暸解台灣地區消費者對餐飲業提供健康營養菜單及菜單說明呈現的需求;研究消費者飲食行爲與對健康主題餐廳需求間的關係。本研究以敘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華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及建議希望能提供政府考慮建立台灣地區餐飲服務業之菜單標示規範的參考,提升國內餐廳菜單設計者的專業素質,以滿足國內日益增加的營養需求的外食族群人口。此外,希望亦能提供國內餐飲管理類似學術研究的參考。

  • 期刊

對馬克吐溫之作品《密西西比河之生活》可以以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新批評主義及讀者接受理論來針對作品中對密西西比河河流及生活之層面來做文學閱讀。此篇論文,我則是以讀者接受理論之角度來分析馬克吐溫此作品《密西西比河之生活》。 根據讀者接受理論,閱讀的過程本是個動態的過程,閱讀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想法的歷程,讀者必須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的選擇並組織。換句話說,有效的讀本必須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不斷的有自己的認知,甚而建立屬於自己的意識或意識形態。如此之閱讀,一方面,不只是馬克吐溫對《密西西比河》這條河流的閱讀方式,他更因此讓自己成爲專業的舵手,更成爲閱讀生命的領航員-作家;如此之閱讀,另一方面,亦可以是讀者對其此作品動態的、探究的閱讀方式。 我們如能對生活做深刻的閱讀,進而能體驗、探索並學習,我們就能成生命的智者。

  • 期刊

Donald Keene雖然身爲美國人,卻是一位非常知名的日本文學研究者。此外,他與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及三島由紀夫等人實際直接交流往來,也受到眾人的矚目。作爲一個日本文學研究者並且長期身處日本,然而他的「存在」,至今卻未被「研究」。「(交流的)橋樑」一詞並無法道盡他在美日戰爭時期與戰後史上重要的存在。事實上,他的研究不只限於日本文學。他具有關於音樂,特別是歌劇(opera)方面詳盡的知識與見解。在此,筆者考察他的音樂評論,並進而從他所關注音樂的方向,試著重新掌握Keene在戰後日本的「存在」。他在述說他的音樂體驗時,亦觸及戰爭的體驗。閱讀這一部分,一定也可以自相反的角度理解日本的歷史。

  • 期刊

二十一世紀爲學人定調爲一個全球治理的世紀,其特徵是國家職能的轉變,國家向市場機能傾斜及減少其顯著性,而增加非國家角色在規範以及規則制定程式與監控方面的涉入及深化。在此一趨勢下,國家和政府間的組織(IGOs)、市場機制及公民社會等三個角色間,在資訊科技的興起與運用下,逐漸發展出緊密的網絡關係,深化全球的相互聯動與依存性。在這樣的環境變遷下,勢必對十九世紀韋伯所建構的官僚行政理論在公部門的運作上,造成相當的衝擊與挑戰。 本文從制度轉型研究途徑及重要性,以及制度轉型與全球治理分析因素及關聯性,就全球治理思潮對韋伯官僚行政理論的挑戰,從人力資源制度轉型作綜觀性的探討,其目的在創造新的價值與永續發展,使我國考銓機構之人力規劃與培訓制度運作機制,能隨著時代及環境的遷移,作必要及適度的變革與轉型,以全球爲架構思考,以在地爲關壞行動,在全球治理思潮下,符合所需的策略性、創新性、參與性、效率性及回應性子五大機制,有效型塑緊密聯結、良性互動的全球治理公共行政網絡,達到制度轉型的預期效益與目標。

  • 期刊

本研究旨在調查大專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態度的相關性,並探討老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態度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如何提昇大專教師於教學上的參考。本次研究主要是採用問卷調查法,利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去驗證各構面的相關性。本次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管理系日間部四技、二技、及二專的學生。本研究結果獲得如下的結論: 根據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得知:教學的適當性(af1)與課業上的學習困擾(bf1)有顯著的負相關(-.362(上標 **));教學的適當性(af1)與良好的學習態度(bf2)有顯著的正相關(.344(上標 **));教學的適當性(af1)與缺乏自信心(bf3)沒有顯著的負相關(-.039);評量的標凖化(af2)與課業上的學習困擾(bf1)有顯著的負相關(-.216(上標 **));評量的標凖化(af2)與良好的學習態度(bf2)沒有顯著的正相關(.158);評量的標凖化(af2)與缺乏自信心(bf3)沒有顯著的負相關(-.128);評量的有效性(af3)與課業上的學習困擾(bf1)有顯著的負相關(-.272(上標 **));評量的有效性(af3)與良好的學習態度(bf2)有顯著的正相關(.333(上標 **));評量的有效性(af3)與缺乏自信心(bf3)沒有顯著的負相關(-.058);根據迴歸分析得知:師生互動良好因素=.639×教學的適當性因素+.159×評量的標凖化因素;學習成效卓著=.471×教學的適當性因素+.289×評量的有效性因素;符合學生興趣、能力因素=.570×教學的適當性因素+.180×評量的標凖化因素+.144×良好的學習態度因素

  • 期刊

中國繪畫之氣韻生動,由於其難以模擬的氣勢與技法,在電腦繪圖的世界舞台上,極爲少見,然而其獨有的美學價值與文化特色,若因此而況寂,實爲日新月異的電腦動畫領域之一大遺憾。有鑑於此,無論爲發揚中國繪畫藝術,或爲拓展3D動畫更覓廣的視野,本論文之主要研究方向,即是企圖以電腦動畫技術呈現具中國繪畫之特有影像風格。本研究探討以非寫實性的電腦算圖,來呈現中國水墨畫的影像風格。依照電腦動畫的製作流程,在模型製作上,以「每一筆觸即是一個物件」做爲塑模原則;在燈光上有「關閉燈光」及「將燈光視爲對比程度的參數」兩種設定;而在著色演算時,藉著「輪廓線的判定」,「以Depth map修正輪廓線」,並搭配「墨色渲染演算」三個步驟模擬中國水墨畫的墨色呈現;最後,再結合紙賬色彩及材質的特性,合成處理之後,得到具有中國水墨畫風格之影像。

  • 期刊

我們為何受苦?苦難無可避免?受苦有何意義?以上問題,答案難尋,卻可得之於人生經驗中。小說家馬拉默,對上述問題特別有興趣。幾乎在所有馬拉默所寫的小說裡,人的受難是他關注的一大主題。他的小說中,主角受苦受難,有些得到救贖,有些則不然。這一篇論文將檢視馬拉默如何在其小說中鋪陳這一個「苦難」的主題,同時期許能更了解馬氏對人生及其生活經驗的看法。 馬拉默小說中的受難主題,有一共同特色:主角都是猶太人。或因馬氏為猶太人,其小說主角大多為猶太人;又或因猶太人對苦難的觀點,在猶太文獻中隨處可見。然而以上幾點,並非馬氏選“受難猶太人”為主角的的唯二原因。馬拉默指出“苦難”是一種“禁鈿”,也是一變形的“美國綺夢”;但對有些人而言,苦難亦意含著救贖的希望。這類觀點並非全然以猶太人為中心的論點,因為馬氏亦談及其他西方救贖的論點,特別是基督教與希臘的救贖觀點。結論,馬氏的小說帶領我們進入受難主角的世界中,而通常主角是面臨苦難困境的猶太人。接受苦難鍛練,而能擇善力行的人,救贖仍是可能的。反之,無法接受苦難的人而言,他們注定面對人生無盡苦海,永無超脫希望。

  • 期刊

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歷史悠久,市鎮商品經濟發達。近代以來,傳統江南市鎮經濟結構和近代工業文明的有機結合,帶來了江南市鎮人口的都市化,對改革開放以來,甚至是今後江南地區的都市化道路選擇,都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