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研究動機:「戀愛」這種個人行爲須供公共的倫理現則評判嗎?「戀愛倫理學」有其可能性嗎?「倫理學」存在目的在於探討人性於各種情境之善與惡,準此,以「戀愛」作爲「人類集體現象」並探討人性於各種戀愛情境作最利己之辯護,似乎可以成爲「戀愛倫理學」發展之一種方向;12世紀安德列神父寫了《論愛情》一書,只是把愛情做了各種分類,並未進一步批判戀愛現象,但他對「戀愛倫理學」的貢獻在於:其中追溯拉丁文amor(愛)起源至amus(鈞鉤、魚鉤),並推斷「愛上某人意指將某人鈞上鉤的同時,自己也被鉤上了」,「愛情關係」因此也被解讀爲一種「鈞鉤關係」,本文跟循「鈞鉤」的思路,將几爲愛而愛者視爲愛情「正向型」鈞鈞人物,几爲愛以外理由而產生追求行爲者則視爲愛情「負向型」鈞鈞人物,譬如打賭競爭、花心濫情的動機,筆者想討論這兩類型人物各抱持的戀愛倫理觀,尤其後者較富爭議性,他們又如何合理化其戀愛倫理? 貳、研究方法:1、由「問題意識導向」主導論文的進行,一方面先建立起「鈞鉤理論」本身的架構,一方面,進一步探討正、負向鈞鉤理論的沉淪,2、負向型方面,預定鎖住他們如何將其濫情行爲合理化,正向型方面,預定從比較柏拉圖與但丁不同的愛情觀,探討戀愛究竟使人向善或向惡?3、希望藉著「負向型」鈞鉤理論指出:「惡」污染了愛的純粹性,而藉「正向型」鈞鉤理論則指出:純粹愛的盲目性同樣也會帶來「惡」,這就是我們最終想指出「愛」與「惡」兩者內在詭譎關聯之所在。 參、研究目的:1、鈞鉤理論建構之合理化,以及依此理論來談論戀愛倫理之可能性。2、本文焦點不在戀愛之被比喻爲「鈞鈞關係」之正當性,而在於這種鈞鈞關係的沉淪與倫理困境。
本文探討國際化程度與產品相關多角化或非相關多角化兩者互動下對產業財務特性之影響,而此財務特性將分別從經營績效與公司價值兩個構面進行探討。國際化策略對公司財務績效會有正面影響,而且會隨國際化程度越高,將呈現U型曲線關係。相關產品多角化之績效會高於非相關產品多角化之績效。相關產品多角化結果對電子產業存在有顯著水準低負債比率的影響,而非相關產品多角化則相反。國際化可以增加跨國企業獲利能力外,在財務方面也可擴增國外籌資管道及工具,國際化策略明顯可以降低負債比率。至於企業在產品多角化與國際化相互交乘結果對績效之影響,其所呈現結果在顯著水準1%及5%之下與ROA、ROE及ROS之間是正向關係。相關產品多角化其公司價值高於非相關產品多角化的公司價值;整體而言,產品多角化程度與公司價值呈現正向相關。
本論文特別針對科技產業來檢視韓國和台灣知識密集發展現況,根據韓國和台灣的經驗,兩者國家政策所顯示出的獨特性,將形塑出各自的知識密集產業發展面向。基於外國直接投資與各式貿易往來是知識擴散的潛在促進要素,從美國/日本引進這類要素到韓國/台灣之間的經濟連結,很可能對知識擴散的模式有著影響。藉由系統動態學的回饋環路分析,本文討論了技術上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在韓國和台灣間的異同,特別是液晶顯示幕(TFT-LCD)這個業別。對此重要產業部門在兩國間的各式持續發展潛力,也可用以評估當今兩個科技實力的現況。
觀乎過去與轉換型領導相關之研究,大多偏重於檢視領導者的屬性或行爲理論,抑或探究其對於組織承諾與營運績效之影響;相較而言,較缺乏探討轉換型領導對於企業價值共享之影響。企業價值共享不僅有助於強化組織凝聚力,更能鼓舞員工達成目標。因此本研究嘗試從屬性理論與行爲理論的轉換型領導,探究該類型領導如何影響全業價值共享,同時將組織溝通與組織學習機制視爲中介變數,以檢視模型變數之實證關係。本研究以某居家零售專賣店爲研究對象,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70份,回收率爲69.05%,並採用線性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概念性架構與假設雄論。 本研究結果指出,轉換型領導確實將透過組織溝通與組織學習而間接影響企業價值共享。爲傳遞該居家零售專賣店所主張的四大全業價值(分別爲:顧客導向、高品質、低成本、以及迅速回應),管理者應提供-平台或適當的環境以支持非正式或水平式的溝通,以促進組織成員彼此的共識與認知,從而加速知識的流動;此外,管理者也可透過課程訓練機制、合理的激勵措施、以及鑲嵌於實務社群的運作流程,以鼓勵員工願意將企業價值與自身的成就目標相結合,促進自發性自我能力的提升。
本文從批判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出發,針對資訊科技促進教育平等的工具面向進行分析,並提出具有實踐意涵的行動策略。首先,針對資訊科技的正負意涵進行教育社會學思考,從正反論證中找出批判分析的施力點。其次,從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與主體性實踐等三個主軸爲基準,進行資訊科技如何促進教育公平之思考與探究。最後,回歸批判教育社會學的批判與辯證向度,尋求工具性、結構性與主體性的批判分析,以豐富教育實踐的理想面貌,並提出深入的思考策略以爲教育工作者行動參考。
根據研究指出,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自2001年推動以來,已產生許多與政策目標脫節的執行落差的現象,何以致此?究其原因,學校實務工作者未能正確解讀課程政策設計內涵與核心理念是重要因素之一。是以,本文主要透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分析,以及政策分析的途徑探討我國推動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的政策背景以及內涵設計,試圖釐清課程政策的意涵,期能提供學校執行學校本位課程政策的指引。至於本文結構安排,首先探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起與意義;次則分析我國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政策背景;三則探究學校本位課程的政策設計內涵;最後爲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