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釉細胞瘤是顎骨中最常見之齒源性腫瘤,雖屬於良性但其具有局部侵犯能力而需進行較大範圍之切除,因此,患者常會有顏面部變形並有較高的復發可能,特別是前次手術未將腫瘤完全移除時。有關造釉細胞瘤的來源仍然未有定論,而齒源性上皮殘留體被認為是可能的來源之一。目前對於造釉細胞瘤的致病機轉仍相當有限。許多研究顯示組織特有幹細胞常為腫瘤的啟始細胞,在經過治療後,造成腫瘤復發的細胞也常是腫瘤幹細胞。目前對於牙齒上皮幹細胞在造釉細胞瘤的致病機轉仍不清楚。Sox2為一轉錄因子,表現於胚胎或成人的幹細胞。在許多腫瘤中也常見Sox2的表現,並在腫瘤的生長、侵犯能力、抗藥性、預後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先前研究中發現在牙胚中表現Sox2的細胞後續能分化成各類的齒源上皮細胞,因而Sox2被認為是牙齒上皮幹細胞的標記。在本實驗中,我們利用免疫染色的方式來確認齒源性上皮殘留體是否有Sox2的表現,並探查不同亞型之造釉細胞瘤的Sox2表現情形,並觀察造釉細胞瘤其臨床及病理表現與Sox2染色表現程度的相關性。本實驗一共收錄七十四例造釉細胞瘤及六例齒濾泡。依組織學分類,本實驗收集之造釉細胞瘤分為:濾胞型 (27 例,36.5%);叢狀型 (22例,29.7%);單室型 (25例,33.8%)。我們首先利用過去研究使用的兩株Sox2的抗體,觀察其在鱗狀上皮與造釉細胞瘤的表現,找出其中較可信賴之抗體用以繼續後續的實驗。所得之結果如下:(1)在6例齒濾泡中,在齒源性上皮殘留體皆有表現Sox2的細胞,表現率為44.7%,Sox2表現細胞呈現於小型圓核細胞。(2)74例的造釉細胞瘤腫瘤細胞,皆有Sox2的表現,叢狀型表現率顯著地高於濾泡型(28.8% vs. 17.2%, 曼惠二氏U檢定法,p=0.031),但與單室型(20.3%)無顯著差距。Sox2多表現於圓或橢圓形的類造釉母細胞,偶爾表現在有極性的高柱狀型類造釉母細胞; (3)Sox2與臨床情形(顎骨穿孔與否、因腫瘤而牙根吸收與否、腫瘤大小)並無顯著相關。另外也發現不論是復發的病例或是將來有復發情形病例,其Sox2的表現程度與無復發的病例相比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在三對分別為原發與復發的病例中,復發病例的Sox2表現程度明顯大於原發組別。(4)病理觀察方面,出現表現Sox2的高柱狀類造釉母細胞與其他臨床指標也無相關。(5)此外我們也在2例造釉細胞纖維瘤及4例造釉細胞纖維牙瘤上進行Sox2免疫染色,觀察到Sox2+的高柱狀類造釉母細胞在所有表現Sox2腫瘤細胞的比例越高的病例,其腫瘤尺寸越大。以上呈現了Sox2在造釉細胞瘤的表現情形,雖然其表現程度與臨床指標並無顯著相關,但Sox2可能在復發病例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齒源性上皮殘留體具有強烈的Sox2,可能為造釉細胞瘤或是其他齒源性腫瘤的來源。
本團隊之前的研究顯示以明膠為模板的含碳酸鈣中孔洞二氧化矽複合材料 (簡稱中孔洞鈣矽材料,GCMS) 與 30%磷酸調拌後,置於活體有牙髓腔靜水壓的牙本質上,可於牙本質小管內產生超過90μm的緻密結晶。於牙本質小管的成功經驗,讓本研究團隊開始思索這種中孔洞鈣矽材料是否能夠更進一步於根管系統內,尤其是側根管和根尖分岔,產生相同結果。另外因為中孔洞鈣矽材料含有矽,如果置於根管系統內不會因為再結晶而消失,若有其他不含矽的生醫活性材料能達到類似的牙本質小管再結晶效果亦是一大研究重點。經過文獻回顧發現一水磷酸二氫鈣(MCPM)與三鈣磷酸鹽(β-TCP)混合製劑可產生鈣磷結晶且用於骨頭修復已有多年。 因此本團隊進行以下的實驗: 首先觀察一水磷酸二氫鈣(MCPM)與三鈣磷酸鹽(β-TCP)混合製劑之不同酸鹼值於牙本質小管內再結晶,並且觀察MCPM/β-TCP混合製劑之時間長短對牙本質小管封閉效果,同時想藉由改變牙本質小管內層的醣聚醣胺結構對於生醫材料於牙本質小管封閉效果是否有所影響。進行離體人類牙齒根管系統實驗,評估生醫材料於牙齒根管系統的結晶狀態。最後進行動物實驗,以評估生醫材料在活體根管系統中的效用性。 第一部分以不同酸鹼值之MCPM/β-TCP混合製劑於牙本質試片上塗抹,再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再結晶之情況,藉以篩選出適合後續實驗之組別。 第二部分將MCPM/β-TCP混合製劑塗抹放置於牙本質試片上之不同時間,比較時間因素對於再結晶之關係。 第三部分利用透明質酸酶與次氯酸鈉改變牙本質小管內層的醣聚醣胺結構,再分別塗抹上GCMS與MCPM/β-TCP混合製劑進行觀察。 第四部分將GCMS/磷酸製劑、MCPM/β-TCP製劑與生醫玻璃材料等三種生醫材料置於備製後離體人類牙齒之根管系統內,再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側根管與根尖分岔再結晶之情況。 第五部分則進行動物實驗以評估GCMS/磷酸製劑、MCPM/β-TCP製劑與生醫玻璃材料等三種生醫材料在活體的效用性。 結論: 1. MCPM/β-TCP混合製劑於牙本質試片能形成再結晶,可有效封閉牙本質小管。其中莫耳比1:1,酸鹼值在3.5~4之混合製劑可在不明顯破壞牙本質結構下於牙本質小管內達到深度70μm的再結晶。材料放置時間與再結晶長度呈現正相關。 2. 透明質酸酶與次氯酸鈉可改變牙本質小管內層的醣聚醣胺結構,增進GCMS與MCPM/β-TCP混合製劑於牙本質小管內再結晶的深度。 3. GCMS、MCPM/β-TCP以及生醫玻璃材料在離體人類牙齒根管系統內可於側根管與根尖三分之一處牙本質小管內產生再結晶。 4. 於活體根管系統內MCPM/β-TCP混合製劑可於根尖三分之一處牙本質小管內產生再結晶。
低氧誘導的醣解作用及氧化還原訊息傳遞在發炎性骨吸收的相關機制還不清楚。過往的文獻指出SIRT6在葡萄糖代謝及氧化還原訊息傳遞扮演重要的腳色。本篇研究中我們探討在人類成骨細胞(human osteoblast)中醣解作用和過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之間的關聯性,並研究SIRT6是否會透過調節這些途徑來影響發炎反應。人類成骨細胞在低氧環境下,我們測量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A, LDHA)、乳酸及過氧化物的產生,並探討乳酸及過氧化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了解這兩個機制對於誘導發炎因子的影響。透過成骨細胞過量表現SIRT6的方式了解SIRT6是如何影響過氧化物生成及糖解作用。在大鼠關節炎模式中,我們利用lentivirus基因治療的方式將SIRT6基因或empty vector表現在關節中,利用免疫組織染色測量成骨細胞LDHA、Cyr61及巨噬細胞的吸引在發炎程度中的相關性。我們的結果顯示低氧會促進LDHA蛋白的表現和過氧化物的生成,兩者之間利用正回饋的方式相互活化。另外低氧會促進發炎因子Cyr61、TNF-α、IL-1β和IL-6的表現,並且這個現象會透過SIRT6調控醣解作用和過氧化物的生成所抑制。在關節炎動物模式中,利用基因治療的方式將SIRT6過量表現於關節時,可以減緩發炎反應、骨細胞合成Cyr61及巨噬細胞的吸引,同時也會降低LDHA及氧化性病灶組織的量。我們的結果顯示出SIRT6可藉由調控葡萄糖代謝及氧化還原平衡來減緩成骨細胞的發炎反應。在未來藉由調控代謝重組的機制,可能成為治療發炎性骨吸收的一個治療策略。
洛伐他汀(lovasatin)為一種HMG-CoA還原酶的抑製劑,此催化作用受阻可 以有效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合成的。因此此類藥物已被廣泛用來降低膽固醇、治療 高脂血症和預防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已經有學者報告洛伐他汀(lovasatin)做為 宿主免疫調節劑,於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效果。四環黴素為一種廣效性的抗生素, 當它使用於subantimicrobial低劑量時,可以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此蛋白酶在牙周組織的破壞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在本 次研究中,透過“雙重乳化”技術製備出可以控制四環黴素和洛伐他汀釋放之生物可 降解性奈米顆粒,其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具輔助性效果。本次動物實驗的目的是 在研究此生物可降解性奈米顆粒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對於牙周組織再生的效果。 本實驗係使用 6 隻一歲大的米格魯,體重介於 7 公斤到 10 公斤。分別將其上 顎兩側之第三門齒拔除,經過五週的癒合時間以後。以手術的方式於上顎兩側犬 齒近心側的無牙脊製備好一固定大小,長寬高分別為 4x5x5 釐米的三壁骨內缺損, 確定其牙根表面的骨頭完全移除,牙根已裸露後,一共分成 2 組。實驗組包含六隻狗(n=6),缺損內使用四環黴素和洛伐他汀釋放之生物可降解性奈米顆粒;對照 組也包含六隻狗(n=6)的缺損內則沒有放置任何材料。實驗動物在術前,術後以及 犧牲前會接受錐形電腦斷層檢查(cone beam CT)。經過 8 週的癒合期,將動物犧牲 後,標本用放射線影像以及高解析斷層掃描分析齒槽骨新生程度,再以組織切片判讀觀察牙周附連組織再生的程度。
研究背景: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周邊大小多處關節慢性發炎的疾病,現階段致病機轉仍不明,其特點為體內會出現抗瓜胺酸蛋白抗體(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peptide antibodies,ACPA),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之一。典型的症狀為關節的軟硬骨變形(deformity)與侵蝕性破壞(erosion)等,這些破壞與基質金屬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與其抑制劑(Tissue inhibitor of MMP,TIMP)是否平衡,以及關節組織、血液中骨代謝相關的細胞激素如介白素1(Interleukin-1,IL-1)、介白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有關,與牙周病的疾病進程和破壞機轉雷同;近年來發現介白素17(Interleukin-17, IL-17)對疾病破壞的情況與病程變化亦有一定影響。最常被提出有關致病機轉的論調為瓜胺酸化蛋白大量產生,破壞免疫耐受性(immune tolerance)的平衡進而引發強烈免疫反應,造成進一步發炎與破壞;血清學檢查如抗環瓜胺酸胜肽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Anti-CCP)的檢驗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分類中佔有決定性的影響,學者們也發現血清中抗突變型瓜胺酸波形蛋白抗體(Anti-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 antibodies)的高低與疾病活動度、疾病嚴重度、以及治療的成效存在正相關,可以利用抗突變瓜胺酸波形蛋白抗體來監測治療的效果。瓜胺酸化(Citrullination)是人體一種蛋白質轉譯後的修飾作用,在原核生物當中,牙周致病菌P.g被發現是唯一擁有具有能將人類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與烯醇酶(α-enolase)瓜胺酸化的酵素,人們懷疑P.g.菌這項能力可能是牙周病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兩病之間的重要關鍵。因此希望能藉由本次實驗來證明類風溼性關節炎與牙周病的關連性;甚至能提前預警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牙周病病友,得到另一個疾病的可能性並及早就醫。 材料與方法:四十二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與四十七位健康者進行抽血檢查,以酵素免疫學分析(ELISA)檢測血液中自體免疫抗體抗環瓜胺酸胜肽抗體(Anti-CCP antibodies)、抗突變型瓜胺酸波形蛋白抗體(Anti-MCV antibodies)的效價、與細胞激素IL-6、ÍL-17、TNF-α濃度;所有受試者由專業牙周病醫師進行全口牙周檢查,並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的診斷分類方法來診斷受試者牙周病嚴重度;同時也進行口水收集,處理後以聚合酶鏈鎖反應(PCR)和瓊脂膠體電泳(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進行口水中細菌的分析,以檢驗牙周病與類風溼性關節炎之間的相關性。 結論: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的牙周病盛行率與牙周破壞比對照組更為嚴重,且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所有受試者在牙周囊袋(pocket depth,PD)大於等於4mm百分比與抗環瓜胺酸胜肽抗體(Anti-CCP antibodies)之間,以及牙周臨床附連喪失(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loss, CAL)大於等於4mm與抗突變型瓜胺酸波形蛋白抗體(Anti-MCV antibodies)分別呈現統計學上顯著正相關;顯示牙周發炎與牙周組織破壞的情形確實與類風溼性關節炎血清中抗瓜胺酸蛋白抗體群的效價相關。有趣的是,牙周囊袋大於等於4mm百分比以及牙周臨床附連喪失大於等於4mm百分比,卻分別與血液中IL-17濃度呈現統計學上顯著的負相關,推測血液中細胞激素濃度受到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臨床用藥相當大的影響。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牙周附連喪失確實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因子,但IL-6較低反而比較容易得到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結果,可能是因為藥物影響所造成的分析謬誤。
臨床上常可見到填補材料失敗之案例,其中包含填補材料之斷裂、脫落,或是牙齒本身之斷裂等。具有良好之窩洞外型及適當性質的填補材料對於牙科治療之良好預後為相當重要之因素;然而隨著黏著技術的發展及填補材料的演進,對於窩洞修形之要求與傳統銀粉填補方式已有所差異。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上顎小臼齒之二級窩洞設計與填補材料對於牙齒應力分布之影響,進而透過窩洞設計與填補材料的選擇,改善牙齒應力分布的狀況,以減少牙齒及填補材料之斷裂或是脫離的情形發生。 本研究使用有限元素分析模型及牙齒樣本壓力測試實驗,建構一上顎小臼齒之二級窩洞模型,並以牙齒樣本實驗印證其結果。使用一種牙科陶瓷復形材料及兩種不同彈性係數之牙科複合樹脂復形材料進行牙齒的復形;窩洞設計則分別為具有小凹之設計與無小凹設計,共六種組別。藉由探討牙齒窩洞之應力分布及位移量之差別,比較材料與窩洞設計對於牙齒之生物力學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於小臼齒模型中,應力皆往顎側集中,且使用陶瓷復形材料之組別於牙齒窩洞底部邊緣有較低之應力分布。而小凹之窩洞設計雖於統計學上無顯著之影響,其對於陶瓷修復材料之窩洞邊緣中央區域之應力降低效果高於複合樹脂之組別;對於窩洞設計中之小凹大小深度設計,仍需進一步研究及確認。 根據本實驗之結果,在進行後牙二級窩洞之復形時,建議使用高彈性係數之復形材料搭配具有小凹之窩洞設計,以降低窩洞底部邊緣之應力集中情形。而小凹之窩洞設計則會因不同復形材料本身之彈性係數,而有效果顯著上之差異。
使用植體作為缺牙骨脊的重建治療選擇,在臨床上已經相當普遍。但拔牙後的缺牙骨脊多有缺損或後續吸收的情形。植體置入時若面臨周圍大範圍骨缺損,除了初期穩定度可能受影響外,植體的長期成功率及是否能避免後續植體周圍炎的發生,都需要倚賴有效的植體周圍骨再生治療。 傳統處理植體周圍骨再生的方式為利用再生隔絕膜和骨材來達成引導骨再生。但可吸收再生膜常有維持空間能力不佳的問題,常需要加上骨釘來撐起空間,不但操作較困難,對於大範圍缺損成功率也較低,因此開發此類材料,尚須補強再生金三角中的細胞和生長因子,以期能更有功效。磷酸鈣/硫酸鈣雙相骨水泥可提供骨再生所需材料及可塑型的特性。而牙髓幹細胞被證實具有容易取得及良好的增殖率的特性,對於骨再生中需要增加前驅細胞量的目標,是不錯的選擇。因此,我們選擇對幹細胞親和度高的透明質酸來攜帶牙髓幹細胞,並和磷酸鈣/硫酸鈣雙相骨水泥混合為複合材料應用於植體周圍骨再生。本實驗的目的主要在研發透明質酸攜帶牙髓幹細胞之磷酸鈣/硫酸鈣雙相水泥應用於植體周圍骨缺損重建。 本實驗第一部分先分離培養齒源幹細胞,並確認牙髓幹細胞相對最優的效能。接著第二、三部份利用生物相容性及物化性質各項測試確認材料的最佳化。第四部分利用最佳化材料進行免疫缺乏小白鼠(SCID mouse)的實驗,初步觀察牙髓幹細胞和條件培養液加入材料的效果良好,材料放置在小鼠頂骨的傷口癒合良好,牙髓幹細胞和條件培養液對於前3周炎性反應和降解礦化情形相較於控制組都有促進的發現。 最後第五部分進行大動物-犬隻的功效性實驗,分成 3 組,實驗組一,使用磷酸鈣/硫酸鈣雙相骨水泥加上2%透明質酸及條件培養液攜帶犬牙髓幹細胞(FC);實驗組二,使用磷酸鈣/硫酸鈣雙相骨水泥加上2%透明質酸及條件培養液(F);控制組不使用材料為empty空白組(Con)。分別於植入後第 4 週、第 8 週與第 12 週 進行植體穩定度分析、放射線影像分析、斷層掃描分析與組織切片判讀和骨頭螢光標定觀察等分析,評估人工植體周圍的骨再生效果。 犬隻實驗結果,各組植體的存活率是100%,但仍伴隨程度不一的植體周圍炎;在植體穩定度上,皆有達到臨床上可以接受的穩定度。在組織切片中計算的硬組織的植體覆蓋率(%),八周及十二周組,兩實驗組F組(82±0.35,83.75±15.91)和FC組(81.25±5.30, 88.75±12.37)相較於控制組(38.35±13.31, 41.68±17.41)的覆蓋率都有達到統計上的差異,而在F組不同周間,其覆蓋率亦有達到統計上的差異。而在放射線影像及斷層掃描中分別計算的硬組織的植體覆蓋率,各組在各時段雖然都沒有達到統計上的差異,但仍可發現兩實驗組有高於控制組的趨勢。在螢光標定觀察下,兩實驗組的骨生成的時序性類似並相較控制組有促進效果;而在未脫鈣的組織切片中,我們亦可觀察到該時序性帶來的成骨差異。 加入牙髓幹細胞及條件培養液的磷酸鈣/硫酸鈣雙相骨水泥複合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適合骨再生治療的物化性質,動物實驗上材料應用於植體周圍骨損的再生手術,在組織學分析上植體覆蓋率的表現相較控制組有顯著差異,雖然放射影像分析未達顯著差異,但根據螢光標定及組織切片觀察上仍可由骨生成時序看到加入牙髓幹細胞及條件培養液的可能促進效果。透明質酸-條件培養液攜帶或不攜帶牙髓幹細胞之磷酸鈣/硫酸鈣雙相水泥應為植體周圍骨再生治療具潛力的選項。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多因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盛行率約佔世界人口的1%,主要特徵為滑膜關節 (synovial joint) 的慢性發炎,若不介入適當治療,會逐漸演變為關節的破壞與失能。臨床上約有4%至8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顳顎關節也有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侵犯,除了關節壓痛 (tenderness)、疼痛 (pain)、腫脹、關節彈響聲 (clicking)或捻髮聲 (crepitation)、晨僵 (morning stiffness)、下顎活動與張口受限、咬力減弱等症狀外;隨著疾病的進展,較嚴重的案例會出現下顎髁頭 (condylar head) 與關節隆突 (articular eminence) 的吸收與破壞,除了造成關節不適與功能限制外,也會逐漸發展成前牙開咬與下顎後縮的不正咬合。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主要使用的治療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以及生物製劑等;雖然生物製劑如抗細胞激素療法 (cytokine antagonist)、B細胞消除療法 (B cell deletion) 及抗T細胞療法等大大提高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但都只能對部分患者有效,無法提供全面性的治療效果。目前已知滑膜纖維母細胞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滑膜纖維母細胞的大量增生造成慢性持續的發炎反應以及關節的破壞,若能找到抑制它的療法,不但可減少關節的破壞、緩解因滑膜纖維母細胞所引起的一連串發炎反應,也可讓藥物的作用更針對目標組織,減少對整體免疫系統的影響。 在慢性發炎的缺氧環境中,代謝重整對滑膜纖維母細胞的增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實驗的研究結果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缺氧環境,會使glutaminase的表現量與活性增加,造成glutaminase的下游產物glutamate產量上升,促使滑膜纖維母細胞分泌CCL20,造成發炎反應的持續進行與關節的破壞。而SIRT5能抑制缺氧刺激下所增加的glutaminase表現量與活性,減少缺氧刺激對glutaminolysis這條路徑的活化以及缺氧刺激所誘發的CCL20分泌,進而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進展,期許本機制的研究能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提供一個有潛力的新途徑。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處於椎體骨折的高風險。非肝源性鹼性磷酸酶(NHALP)和C反應蛋白(CRP)的血清濃度升高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疾病活性相關。然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目前尚未有流行病學研究,關於NHALLP和CRP對椎體骨折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效應。 我們從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從醫院數據庫中分析了507例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ICD-9代碼:ICD-9-CM代碼:714.0, 714.2, 714.30-714.33)的患者。對不同程度的血清NHALP和CRP,使用Cox回歸模型,計算椎體骨折的未校正和校正後的風險比(aHR)。使用相互作用產物項確定血清NHALP和CRP對椎體骨折之間的修飾作用。 高血清濃度NHALP(> 150U / L)和CRP(> 3.0mg / dL)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椎體骨折增加風險相關(aHR:1.8 [95%信賴區間(CI):1.1-2.7]和1.9 [ 95%CI:1.3-2.8]。 NHALP和CRP對椎體骨折事件的相互作用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在分層分析中,與最低HR組(ALP <100 U / L和CRP <1mg)相比,合併血清濃度最高的NHALP和CRP患者組別,其椎體骨折風險最高(aHR:3.6 [95%CI:1.5-7.6])。 我們的研究表明,NHALP和CRP的較高血清濃度是椎體骨折的有價值的預測因子,並且相互作用以增加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椎體骨折風險。組合的NHALP和CRP可作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椎體骨折的有用替代標誌物。
組織調理材(tissue conditioner)常用於活動義齒暫時墊底,可舒緩因其組 織接觸面(tissue surface)與口腔黏膜間的不密合所引起的不適感,目前臨床使 用上最大問題是組織調理材所含之酯類增塑劑及乙醇會釋出導致這類材料黏彈性 質(viscoelasticity)隨著口內使用時間拉長而快速喪失。 為延長組織調理材黏彈性質的維持時間及減少生物毒性成份的使用,先前本 研究團隊以無毒環保增塑劑—乙醯檸檬酸三丁酯(acetyl tributyl citrate, ATBC),另加入分子量較大之超分支聚酯(hyperbranched polyester, TAH)以減 少增塑劑的釋出,進而減少組織調理材料黏彈性質的喪失。結果顯示使用液劑為 78.3wt% ATBC、8.7wt% TAH 和 13wt%乙醇之新式組織調理材(NTU-TC),其複數剪 切模數(G*)的28天模擬口腔環境中,百分比變化量為所有組別中最小,故認為此 新式組織調理材(NTU-TC)有較長時間的黏彈性質穩定表現。 為使之臨床應用的可能,此類材料與活動義齒間使用後黏著失效的現象必須 要被進行探討。因此,組織調理材與活動義齒的黏著強度(bonding strength)是本 研究探討的重點:針對新式組織調理材(NTU-TC)及兩組市售組織調理材(Soft liner,GC; Lynal,Dentsply),與常用於活動義齒基底之材料:PMMA樹脂(Lucitone 199,Dentsply)進行樣品裝配,在分組給予不同天數(Day 0, 1, 3, 7, 14, 28)的 37°C水中浸泡後進行抗張黏著強度(Tensile bonding strength)測試,並觀察黏 著失效模式(Failure mode)。結果顯示,所有組別的抗張黏著強度均隨著浸泡時間 的增長而有增加的趨勢。除Day 0外,NTU-TC在Day 1到Day 28都保持穩定的黏著 強度;在黏著失效模式上,所有組別之樣品均呈現膠合面失效(adhesive failure)。 故本研究認為新式組織調理材(NTU-TC)在與活動義齒基底有合理之黏著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