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目標:水痘疫苗於1997年引進臺灣,1998、1999年起分別於台北市、台中市、台中縣提供年滿1歲幼兒公費接種,2004年起擴及全國。本研究分析國內自2000至2012年的水痘流行病學趨勢、水痘相關的住院率、併發症與死亡等疾病負擔,及水痘疫苗的保護效果,並估算醫療資源與社會成本耗用情形,做為評估水痘預防接種政策的參考。 方法:自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選取2000至2012年間就醫紀錄曾有與水痘相關之國際疾病分類代碼者,另自預防接種資訊系統(national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NIIS)取得水痘病人的水痘疫苗接種資料。使用「年齡—年代—世代 ( Age-Period-Cohort, APC )」分析方法,計算水痘發生率在不同年齡、年代、世代的變化趨勢,同時分析水痘相關住院、併發症、死亡、突破感染、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耗損情形。 結果:隨著公費水痘疫苗接種政策普及全國年滿1歲幼兒,2012年水痘發生率已較2000年大幅下降87%,發生率高峰自3到5歲延後至10到12歲,平均感染年齡由7.92歲上升至16.25歲。較早實施公費疫苗接種政策的地區(早區),其發生率在2000年已有顯著下降,晚區在實施公費疫苗接種後,趨勢與早區逐漸接近。水痘病人住院率平均每千人15.51人,以未滿1歲嬰兒、20至29歲、30至39歲及70歲以上者較高,平均住院天數為4.76天。33.47%的住院病人有併發症,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有16名水痘病人死亡,其中37.5% (6/16)有潛在疾病,81.25% (13/16)出現併發症。突破感染的平均年齡為5.28歲,1999年至2006年的出生世代,接種水痘疫苗5年後的保護效果介於82.27%至94.78%。水痘醫療支出逐年降低,以5歲病人的醫療支出占比最高,住院支出於所有醫療支出的占比逐年上升至4成,水痘相關社會成本耗損約為醫療支出的8.28倍。投資1元於疫苗,可節省2.97元的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 結論:公費水痘疫苗接種政策已大幅降低感染與住院,有效減少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耗損。在第2劑水痘疫苗導入幼兒常規接種之前,有潛在疾病的兒童及不具水痘免疫力的成人,若無疫苗接種禁忌,可考慮自費接種第2劑或兩劑水痘疫苗,有助於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研究背景與目的:台灣在2013年法規公告設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之公共場所須指派「AED管理員」,負責AED的資訊登錄、日常管理維護、使用後通報等作業,並須定期接受CPR+AED急救訓練及管理員訓練,但目前未有相關研究針對AED管理員進行探討。本研究目的為瞭解我國AED管理員對於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相關知識、態度、施救意願與政策執行意願,並探討其相關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本橫斷式研究針對已在「公共場所AED急救資訊網」登錄註冊的AED管理員為對象,利用所登錄之電子信箱寄發自行編製之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相關知識(包含急救知識與法規政策知識)、態度、意願(包含施救意願與政策執行意願),共42題。 研究結果:共回收1405份有效問卷(回覆率37%)。受訪者有83.4%參加過AED管理員訓練課程,工作場所制定有緊急醫療事件應變流程者占84.6%。相較於法規政策知識(92%),受訪者對於急救知識的答對率較低(83%)。91.6%願意對陌生人施行CPR或使用AED急救,僅68.7%願意擔任AED管理員執行相關政策。影響施救意願或政策執行意願的主因皆為「害怕承擔施救過失造成的法律責任」。急救知識越佳者,對於態度反應越正向(β=0.55±0.12,p<0.001),進而有較佳的施救意願(OR=1.35,95%CI=1.27~1.43,p<0.001)。針對政策執行意願之相關影響因子迴歸模型,工作場所制定有緊急應變流程者,其政策執行意願為未制定者的2.19倍(95% CI=1.50~3.20,p<0.001)。 結論:工作場所制定有緊急醫療事件應變流程的受訪者,對於CPR+AED的知識、態度、意願皆越佳。在管理員相關課程中加強急救知識,並鼓勵定期參與及更新相關急救課程資訊,對於態度與意願皆有顯著影響。
目的 嚴重低血糖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副作用,其可能增加病患生理與心理及經濟的負擔,過去已知不同的藥物使用可能使得病患具有產生嚴重低血糖的不同風險值,因此本論文運用美國糖尿病治療指引作為藥物分類的參考依據,進一步釐清在何種藥物組合下第二型糖尿病患會有較高的嚴重低血糖風險。 方法 本研究使用國家衛生研究院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承保抽樣百萬歸人檔,探討2008年至2011年第二型糖尿病患且使用藥物之新發病患,分析索引日期前不同藥物治療方式罹患嚴重低血糖的風險。嚴重低血糖病患的索引日期定義為在研究期間內發生嚴重低血糖住院或尋求協助之時間,而對照組的索引日期則定義為病患在研究日期的最後一天追蹤日期。為了探索不同的藥物組合是否具有誘發嚴重低血糖不一樣的風險情形,我們使用Cox風險模型進行分析。 結果 經過一連串篩選條件以及傾向分數配對後,本研究納入的分析族群共有嚴重低血糖204人,對照組816人。在控制性別、年齡、病齡及察爾森共病指數等干擾變項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使用胰島素合併其它藥物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最高,其勝算比為9.63(4.40-21.08),若進一步將病患根據年齡切割成不同族群,結果顯示≧65歲之老年病患在使用胰島素合併其它藥物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最高,其勝算比為12.67(4.15-38.62)。 結論 本論文使用健保資料庫分析之第二型糖尿病族群以使用口服藥物者較多,而發生嚴重低血糖之病患則大多使用合併藥物,藥物組合中則以使用胰島素合併其它藥物發生嚴重低血糖風險最高,同樣的情形可以在年齡≧65歲的病患上觀察到。因此,未來針對使用胰島素合併其他藥物之第二型糖尿病病患應加強其衛教,以減少嚴重低血糖副作用之發生。
電腦螢幕普遍使用LED 做為背光模組,已有研究指出LED 的光波長較短、能量偏高,且光譜中含有較高比例的藍色光。暴露此光源容易增加得到眼部疾病的風險,也容易造成眼睛疲勞。本研究欲了解長時間電腦螢幕觀看作業是否會對視覺敏銳度、視覺認知記憶力以及視覺舒適與疲勞程度造成影響;以及了解藍光對於視覺表現的可能影響。研究個案排除色盲、色弱者或有重大眼疾者,而矯正後為標準視力者則不在此限。測驗包含三大面向:視覺敏銳度、視覺認知記憶力與視覺疲勞舒適程度。視覺敏銳度測驗使用紙本的視力表以及視覺對比度表;視覺認知記憶力測驗使用色棋以及維也納追蹤系統(Vienna Test System);而視覺疲勞舒適程度測試則使用閃光融合閾值儀以及兩份主觀評量問卷。在視覺表現方面,本研究在視覺認知記憶力測試的色棋錯誤分數結果中發現受試者在2小時長時間電腦螢幕觀看作業後,其色棋錯誤分數降低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032)。雖然主觀問卷以及閃光融合閾值的前後測結果未達顯著差異,但從問卷中的評分中得知受試者在2 小時電腦螢幕觀看作業後的主觀疲勞徵狀較半小時短時間作業明顯。另外,在環境光源與電腦光源的光譜分布比例上,亦得知電腦光源之藍光光譜分布比例較環境光源高。本研究結果推論,LED 電腦螢幕所發射出的藍色光譜在2小時測試期間內仍會使受試者的警醒度提升,進而使視覺認知記憶力表現較佳。 但由於眼部肌肉高頻率的收縮,以及暴露時間的延長,導致受試者有明顯之視覺疲勞的情形。綜合研究結果,電腦作業工作者應了解其工作上潛在的視覺負荷風險,工作單位應設置相關措施保障作業人員的健康。
背景介紹 此研究將探討牙周局部感染指標與頸部動脈鈣化的關聯。 方法: 此觀察性研究於收集於2011年9月15日-至2012年9月15日台大醫院牙科看診之病人接受全口放射影像攝影(PR)共(2106人次)挑選有台大醫院就診之病歷(642人占30.4%)。以環口放射線攝影檢視:齒槽骨破壞程度、缺齒數、根尖牙周炎、齲齒指數(DMF index)與頸部動脈鈣化之關聯。 結果 :於全口放射片影像上,齒槽骨破壞程度中度比輕微於頸部動脈鈣化之OR值為0.48(95%信賴區間 0.27~0.85),重度比輕微於得到頸部動脈鈣化上OR值為0.50(95%信賴區間 0.15~1.63) P值=0.039。 結論:臺大醫院病人有口腔感染狀態會增加頸部動脈鈣化的風險,齒槽骨破壞程度輕微,落齒數越高及有根尖牙周炎者,於全口放射影像中發現頸部動脈鈣化風險越高。
背景:近年之疫情資料顯示,男性間性行為者佔所有新HIV感染比例超過80%,且超過70%新感染發生於15至34歲年齡層,研究指出在男性間性行為者族群內,主要HIV傳播途徑為無套肛交。 目標:運用計劃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探討台灣年輕男性間性行為者之無套肛交意圖相關因素。 方法:本研究透過網路匿名自填式問卷從694位男性間性行為者收集以下資料:背景特徵、TPB構念相關資訊、無套肛交意圖。運用多變量邏輯斯迴歸納入TPB直接測量與TPB間接測量構念進行依性角色分層分析無套肛交意圖相關因素。 結果:運用中位數為切點,378 (54.5%) 男性間性行為者擁有低無套肛交意圖,316 (45.5%) 擁有高無套肛交意圖。運用TPB直接測量構念,行為態度和無套肛交意圖有顯著關係,擁有正像行為態度者相對負向行為態度者擁有高無套肛交意圖的AOR高達29.64–38.63倍,擁有高度支持的主關規範之不分0/1 (AOR=4.23) 與1號 (AOR=5.15) MSM有比較高的無套肛交意圖,間接測量構念:正向結果評價與阻礙因子之自覺控制和無套肛交意圖有顯著關係,此外無套肛交相關因素會因不同性角色而改變,即其為一調節因子。 結論:本研究為少數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年輕男性間性行為者之無套肛交意圖相關因素,發現行為態度為重要直接測量TPB構念,重要間接測量因子包括正向結果評價與阻礙因素之自覺控制,此外無套肛交相關因素會因不同性角色而改變。最後,因TPB構念是可變更的,因此研究發現可提供未來適性之衛教或介入策略所需之實證參考依據。
目的:近年來醫院勞動結構改變,醫院病人安全面臨諸多風險及挑戰,包含醫護人力流失,醫事人員壓力負荷,醫院暴力及急診塞車…等等。在過去文獻中甚少在醫院評鑑過程對評鑑利害關係人,所造成預期及非預期之效果進行質性之探討。本論文研究目的為:(1)透過文獻收集,瞭解過去醫院評鑑產生何種效果及採用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2) 醫院評鑑影響效果探討:藉由訪談探索醫院評鑑關係人對醫院評鑑效果如何產生,何時發生的陳述及補強文獻內容的不足。(3) 醫院評鑑預期與非預期效果初探:綜整醫院評鑑關係人陳述與建議,並透過文獻驗證,作為未來衛生政策及醫院評鑑的改善參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文獻回顧」、「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作為研究方法。本研究透過質性訪談方式,以初擬訪談大綱進行醫院評鑑利害關係人訪談收集資料,研究對象分成四組:(1)醫院業務承辦人、(2)醫院單位主管、(3)醫院評鑑委員、(4)醫策會工作人員;採用二種訪談方式進行:(1) 醫院評鑑評審委員及醫策會評鑑工作人員採深度訪談,醫院評鑑準備業務承辦人及醫院評鑑受評單位主管採焦點團體訪談。以Nvivo軟體資料分析,採用編碼去連結進行訊息歸類,並從中整理結果與研究目的呼應。 研究結果:32名研究參與者包含醫策會工作人員6名、醫院評鑑委員5名、承辦人員8名、醫院評鑑受評單位主管13名。研究結果發現,受訪人員大都肯定醫院評鑑在外部專家提供意見、團隊合作與分工、病人安全與權益、(照護)品質及改善等方面所帶來預期的效果。然而醫院評鑑準備會產生壓力,過多文書作業及長官給予的壓力都可能造成人員離職(離退)的非預期效果。對於醫院評鑑多數人採肯定的看法,正向影響大於負面的效應,為降低評鑑壓力,醫院長官應對參與評鑑人員適度關心,對於付出的努力予以支持。 結論:參與評鑑人員熬夜加班投入無形成本,希望獲得主管支持,醫院經營者能真正感受員工工作負荷,並提供必要協助,才能讓醫院職場工作環境獲得改善。醫策會工作人員及醫院評鑑委員可能面對受評單位回饋時,接受情緒上的變化而有壓力產生,希望能獲得必要協助及支持。醫院評鑑在文獻發現會對準備評鑑人員產生壓力,牽動醫療機構人員工作意向,也關係醫療照護品質及病人安全,希望政府衛生單位能正視醫院評鑑可能產生非預期效果,以進行研擬相關因應對策。
研究目的 此研究欲分析臺灣癌症病人生命末期之鴉片類藥物利用,包含是否開立鴉片類藥物、鴉片類藥物累積劑量,並分析族群特性與鴉片類藥物利用之相關性。 病人及研究方法 這是一篇橫斷性研究,使用臺灣健保資料庫2005年承保抽樣歸人檔中的四萬人,篩選出2005-2007年死亡之癌症病人,共152位癌症病人納入分析。分析全體癌症病人死亡前三個月之鴉片類藥物利用。針對腸胃道癌症病人,使用多元邏輯斯迴歸、多層次邏輯斯迴歸及廣義線性模型分析其鴉片類藥物利用之相關因子。 研究結果 本篇研究癌症病人於死亡前三個月鴉片類藥物開立率為78.4%,其鴉片類藥物累積劑量之中位數為670 mg OMEQ(oral morphine equivalent)(標準差, 3928)。在藥物種類分析中,morphine是最主要的鴉片類用藥(開立率: 69.2%、總累積劑量:156,000 mg OMEQ);而在弱效鴉片類用藥中,則以tramadol為主要用藥(開立率: 46.7%、總累積劑量:62,805 mg)。而腸胃道癌症病人鴉片類藥物利用分析中,經校正後,鴉片類藥物開立率以2007年最高(OR=8.28, 95%CI=1.03-66.37);共病症分數為2分者,鴉片類藥物累積劑量預估值較高(2,357, P=0.037)。 結論 臺灣的癌症病人多數於生命末期曾被處方鴉片類藥物。在鴉片類藥物中,主要用藥為morphine;而弱效鴉片類主要用藥為tramadol。鴉片類藥物利用較高之相關因子包含死亡年份為2007年及共病症分數為2分者。
前言背景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醫療品質重要指標,其中血流感染佔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比例最高且預後較差。台灣社會高齡化而老年族群比例增加,老年族群被視為較脆弱的族群,容易發生感染以及死亡。然而過去關於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的研究較少比較老年和中年族群的異同,特別在預後以及預後因子部分。本研究為公共衛生學位學程於臺大醫院感控中心之實習報告,旨在提供台灣本土關於中老年族群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的共病及基本資料、預後及預後因子的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回溯性、觀察性、世代研究,利用臺大醫院感控中心關於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疫情調查資料,配合病人病歷資料,分析發生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成年人所具有的人口學與共病特性以及預後因子。特別著重於65歲以上老年人,比較其和40到64歲的中年人之間的差異。 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07月31日間,於臺大醫院一般病房住院患者中,發生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的40歲以上成年人。將患者分成40至64歲中年族群以及65歲以上老年族群,計算兩族群的人口學特性、共病特性、感染菌種與病房、實驗室數據以及預後情形差異,並且分析兩族群患者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預後因子。 針對類別型和連續型變項,分別使用卡方檢定和獨立樣本T檢定,來比較中年族群和老年族群的基本特性和死亡率。以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發生後30天內的存活情形為依變項,感控中心收案資料及病歷資料等為自變項,選取粗略勝算比中達統計顯著的變項,利用多變項羅吉斯回歸分析(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找出相關獨立預後危險因子。最後以年齡分層,進行預後相關危險因子的分層分析。使用SAS 9.3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當p value< 0.05表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 老年族群的疾病嚴重度較中年族群高,然而中年病患族群中罹患血液惡性疾病(37%)的比例較老年患者族群(14%)高(P<0.001),老年族群則較多具有慢性疾病診斷,如:腎臟疾病(29% v.s 13%, p<0.001)、糖尿病(42% v.s 13%, p<0.001)、惡性固體腫瘤(63% v.s 53%, p=0.02)、鬱血性心衰竭(16% v.s 5%, p<0.001)、腦血管意外(13% v.s 6.6%, p<0.001),老年族群的血清白蛋白數值亦顯著較中年族群低(3.39 v.s 3.78, p<0.001)。老年族群和中年族群在感染菌種和預後方面都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經由多因子迴歸分析調整後,高Charlson分數 (OR 1.30, 95% CI 1.10-1.53)、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OR 13.22, 95% CI 1.25-140.19)、抗藥性腸球菌感染(OR 13.86, 95% CI 2.10-91.59)以及高C-反應蛋白數值(C-reative protein, OR 1.08, 95% CI 1.02-1.14)是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獨立不良預後因子,至於入院時的血清白蛋白指數則為統計顯著的保護因子(OR 0.48, 95% CI 0.27-0.85)。Charlson 分數在老年族群為獨立不良預後因子(OR 1.28, 95% CI 1.05-1.56),在中年族群,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OR 15.58, 95%CI 1.37-177.30)以及C反應蛋白(OR 1.10, 95%CI 1.03-1.18)為獨立不良預後因子,血清白蛋白指數為獨立保護因子(OR 0.27, 95%CI 0.13-0.58)。 結論 本研究以觀察性、世代研究方式分析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的預後因子,特別著重於老年族群和中年族群的異同。結果顯示老年族群的疾病嚴重度較群中年族群高,且以慢性疾病居多。疾病嚴重度、血清白蛋白指數以及感染當下的發炎情形和預後較為相關,疾病嚴重度在老年族群特別重要,血清白蛋白指數及感染當下的情況則在中年族群較重要。
研究背景與目的: 全世界人口老化日趨嚴重,我國自1993年正式成為高齡化國家,行政院經建會更推估台灣將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為落實活躍老化觀念及實踐理念,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於102年協助督導辦理「樂齡健康活力中心」計畫。本研究即是以102年7月至104年6月參與「台南樂齡健康活力中心」之會員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59人;主要探討高齡者參與樂齡方案的特質,其次評估高齡者參與樂齡方案後,在健康層面及參與層面之前、後差異,最後分析影響樂齡方案成效之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 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以及分層分析進行探討。 研究結果: 1.參與樂齡方案高齡者之特質:平均年齡71.14歲、女性、有偶、與其他人同住、初中(職)或高中(職)畢業、對於經濟狀況感到滿意、自評健康佳、平均罹患疾病數2.08項、無衰弱、認知功能正常、無憂鬱狀況、過去一週做運動的時間達90分鐘以上、體能測試正常、每週1-2次的社會互動頻率、課程參與狀況以低介入程度為主。2.在參與樂齡方案後,身體狀況(老年衰弱、體能測試、運動時間)進步、憂鬱狀況改善、認知功能改善以及社會互動頻率增加,其中30秒椅子坐立與運動時間達到顯著差異(p<0.05)。3.課程介入程度與身體狀況(老年衰弱、體能測試、運動時間)、憂鬱狀況、認知功能及社會互動頻率有顯著相關(p<0.05),此外,老年衰弱與原始老年衰弱狀況有顯著相關(p<0.05),憂鬱狀況、認知功能及社會互動頻率則與原始憂鬱狀況達顯著相關(p<0.05)。控制原始老年衰弱狀況、原始憂鬱狀況後,課程介入程度越高,身體狀況(老年衰弱、體能測試、運動時間)、憂鬱狀況、認知功能、社會互動頻率進步程度越高,且達顯著差異(p<0.05)。 結論與建議: 樂齡方案為我國活躍老化方案之推動典範,而初步的分析結果亦顯現此方案之正面成效,若能藉由課程的介入,持續維持高齡者健康並延緩失能時間與程度,可大幅降低老化對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負擔。而本計畫由於開辦初期資料收集缺乏系統化以及評估品質尚未完善建立,導致多筆資料建立不完整,可納入之樣本數流失,進而影響實證研究可涉及內容之廣泛性,若可於各面向(軟體、硬體)皆有完善及穩定的基礎後,再進行會員招募,無論於方案成效或是資料庫的建立等,勢必可發揮本計畫的最大效益。建議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實務實習單位、政府以及民間團體未來制定相關方案與政策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