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及可預防疾病和降低壓力,但對忙碌及充滿高壓力工作下的護理人員來說,從事規律運動並不容易。本研究在瞭解影響護理人員規律運動及其相關因素。採用方便取樣,以中部某區域醫院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以自填式結構問卷於 106 年 3 月 13 日~3 月 27 日進行資料收集,有效問卷共 181 份。所得資料以 SPSS 19.0 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以二元邏輯迴歸分析護理人員規律運動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如下:護理人員有規律運動者佔 13.8%;無規律運動者佔 86.2%。在人口學變項的不同體型者其運動改變階段、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決策權衡、運動感受在運動改變階段達顯著相關。分析規律運動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有無規律運動與運動改變階段、自我效能、決策權衡、運動感受均呈正相關。最後,以二元邏輯迴歸分析影響規律運動的相關因素,求得迴歸方程式如下:Y (規律運動)=1.587運動改變階段﹣9.378,顯示運動改變階段為規律運動之主要預測因子。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要提高護理人員達到規律運動程度,應從運動改變階段著手,研究對象的運動改變階段均落「意圖期」居多,運用跨理論模式的認知和行為改變過程,若不運動對身體可能產生易疲勞、體重增加的負面結果;在運動方面,可推薦從獨自完成的運動類型開始,例如:快走、跑步或是藉由行為改變過程的「情境替代」,以簡單的身體活動如:走樓梯替代搭電梯增加運動的養成,讓護理人員保持運動習慣,策略可以包括設定日期計畫目標,公開證明要開始運動來增強意志力的行為。均能有效的提升運動改變階段至「準備期」或「行動期」以上。
研究背景:乳癌病患術後的復健運動不僅可降低術後淋巴水腫、肩頸活動障礙、軟組織沾黏等合併症的發生,更可以儘快的恢復其身體功能,降低疾病造成的衝擊,因此如何提供有效的護理指導來提升術後復健運動的執行更顯重要。於臨床工作發現,術後病患常因復健運動的執行錯誤導致疼痛、不知執行時機、不知執行的重要性而未執行術後復健運動操,造成合併症的發生。本研究的目的欲探討多媒體護理指導對乳癌病患術後復健成效。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單盲實驗性設計,以中部某一家醫學中心外科病房進行收案,以區段式隨機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每組各32位。實驗組接受多媒體運動護理指導光碟,控制組接受傳統護理指導單張,比較多媒體光碟與單張護理指導之差異,資料收集建檔後以SPSS 20統計軟體分析其成效。成效指標包含乳癌復健運動知識得分、技能評分及實際執行情形。 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兩組研究對象在不同護理指導方式介入前,基本資料屬性與乳癌復健運動先備知識前測平均得分對照組與實驗組未達顯著差異,顯示兩組研究對象達同質性。前、後測平均得分比較,實驗組高於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對照組平均進步得分為8.19±.05,實驗組平均進步得分為11.21±.06,實驗組介入多媒體光碟後平均得分由0.59±.71進步到11.80±.42,多於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在技能方面,立即、第二次平均得分比較,對照組立即平均得分12.90±1.68,第二次平均得分15.10±2.60,實驗組立即平均得分16.90±1.20,第二次平均得分17.20±.84,實驗組高於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在實際操作方面,實驗組全部達成人數多於對照組,結果發現對照組與實驗組在實際操作方面未達顯著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多媒體護理指導光碟閱讀較不便利及研究場所未設有行動衛教設備有關;建議可以將行動護理資訊車或床邊資訊系統匯入多媒體護理指導,以提高護理人員及病患使用的方便性。 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多媒體光碟護理指導對乳癌患者的復健運動有顯著成效,建議未來臨床單位能充實撥放設備,提供個案復健運動指引並落實於乳癌術後復健病患身上,將嘉惠更多病患,使其返家後能正確落實且持之以恆。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息息相關,高血壓病人若未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血壓便無法有效的控制,進而加重疾病嚴重度與併發症。本研究藉由健康信念模概念,探討社區高血壓民眾在服藥遵從行為的狀況與血壓控制的相關分析。研究採橫斷性調查研究法(cross-sectional study)進行研究,以方便取樣符合研究目的之高血壓病人,自填結構式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18.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研究對象年齡分布40-98歲,平均年齡72.46±9.68歲,66%為女性。在自身服藥遵從行為,總分為80.06±13.63分,顯示受訪對象約八成遵從行為是好的。影響高血壓病人服藥遵從性的相關因素為自覺罹患高血壓之風險性、自覺採取服藥遵從行為的利益性及障礙性、行動線索。服藥遵從行為越好者,血壓控制越好 (p<0.05)。 預測高血壓病人服藥遵從性的重要因子為:行動線索、自覺服藥遵從行為的障礙性、自己高血壓疾病、收縮壓、與配偶子女同住、服用藥物次數,總解釋量達29%,而行動線索是相對主要的因子,解釋力達20.7%。 上述結果可以提供醫護人員在社區倡導服藥遵從性的工作參考。
本研究以量性研究為主,質性研究為輔,徵得北台灣某醫學中心之667位透析病人同意參與調查研究,40位透析病人同意參與類實驗研究。旨在探討健康促進教育性團體對透析病人憂鬱、希望及生活品質的改善成效,研究者採隨機分配將符合收案條件並同意參與健康促進教育團體者分為實驗組20人及對照組20人。對照組則維持例行性透析治療、護理指導及補償性介入,實驗組成員除了維持例行性透析治療、護理指導外,並加上每週2次、每次90分鐘,總共8次的健康促進教育團體活動介入。兩組成員在參與研究前後皆接受「貝氏憂鬱量表」、「中文版赫氏希望量表」及「中文版腎臟病生活品質量表」之測量,研究資料以SPSS18.0中文版統計軟體處理,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另對團體中出現的健康議題作質性分析探討健康促進教育團體成員之憂鬱、希望、生活品質的主觀看法,健康促進以全人照護的觀點歸納為(1)身體:學習適應身體狀況。(2)心理:轉念—把快樂當人生的目的。(3)靈性:面對困境保有希望。(4)社會:交換扶持與支持的能量。研究結果顯示:(1)受訪者之憂鬱程度得分平均值為12.45±標準差9.03,屬於輕度憂鬱等級;希望程度得分總平均34.25分,百分化後為72.60%,是處於中等程度。生活品質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KDQOL-SFTM)得分以心理構面(M=42.65 , SD=8.81)高於生理構面(M=37.38 , SD=9.28),評分為介於中等的生活品質,希望與憂鬱呈顯著負相關。(2)透析病人的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呈顯著負相關,顯示透析病人憂鬱程度嚴重,則生活品質越差。(3)透析病人接受健康促進教育性團體介入後,其憂鬱程度均顯著低於健康促進教育性團體介入前;其希望程度、生活品質均顯著高於健康教育團體介入前;接受健康教育性團體介入後透析病人其希望程度、生活品質均顯著高於未接受健康促進教育性團體介入者,驗證健康促進教育性團體介入對於透析病人的憂鬱、希望及生活品質程度確實有改善成效。
背景: 台灣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加及少子化的影響,初估2020年將會進入超老化國家。因此,家中若有失能者則無人可以照顧,現已開始從住家養老的場域,轉往護理之家,並於此地渡過餘生,住民於生命末期時,護理人員是主要兼具照護住民、機構管理和家屬協調的職責,所以護理人員被賦予重責,是需要被重視及探討之對象。 研究目的:瞭解任職於護理之家的護理人員,在照護生命末期住民時的經驗。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基礎,使用內容分析法做為資料分析。共有7位護理人員參與本研究,藉由半結構面對面深度訪談作為資料收集的方法,訪談中使用錄音方式進行的資料蒐集。 研究結果:護理之家護理人員在照護生命末期的經驗中,共有三大主題及七項次主題:(一)守護生命末期住民:給予生命末期住民的照護、處理住民發生死亡之程序;(二)難以承受的重:承擔心理社會層面的衝擊、承受身體上的疲憊感、衝擊靈性層面的影響;(三)重新調適再出發:厚實專業應變能力、強化全方位自我調適。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在照護生命末期住民上的真實感受,以及面對沉重的情緒負荷,期盼能在護理之家實務中:推廣住民預立遺囑,以及安寧共照之提供,減輕護理人員在與家屬討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以及照護住民上之困難,提供護理人員哀傷輔導機制,可應用於自身承重的情緒處理;於護理教育上,增強護理人員對於生命末期住民之疼痛評估,以及運用臨床技能訓練測試(OSCE)訓練,增進住民急救能力培訓;於護理政策上,推廣護理之家臨終安息室之設置,免於護送末期住民往返急診奔波,以及配合醫院協助護理之家死診開立之程序;於護理研究上,建議護理人員利用實證搜尋,可運用於生命末期住民評估與照護。本研究結果,期許可以提供給未來護理之家護理人員,在實務上、教育研究以及政策上作為供給資源之依據。 關鍵字:護理人員、生命末期、住民
研究背景:老人身體機能退化性改變直接影響平衡的穩定,進而提高跌倒的危險性。平衡能力為功能性表現與降低日常生活跌倒等危險因子的重要基礎,預防老人跌倒成為重要之健康議題。國內外學者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法探討平衡能力訓練在預防老人跌倒的成效,但目前並無學者以系統性文獻回顧單獨針對國內預防老人跌倒運動之平衡能力訓練設計進行分析。 研究目的:一、統整國內應用各種平衡訓練之實證研究,檢視各研究平衡能力訓練之研究品質;二、分析國內應用不同平衡訓練之現況訓練內容、頻率、時間、測量指標及成效。研究方法:採用Smyth(2009)提出系統性回顧執行步驟,蒐集期間為2016年3月前之收錄於八個資料庫之期刊文獻,包括:PubMed、EBSCO Medline with full Text、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EBSCO host、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及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閱過程使用關鍵字:老人(old or elder)、運動(exercise)或體感(somatosensory)及平衡能力(balance)、同時加入Taiwan搜尋發表於英文期刊之國內研究文獻,刪除非納入條件及重複出現的文獻,最後選取符合本研究設計之文獻納入評讀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共納入40篇研究分析,近年來以運動訓練為主要介入性措施的實驗性文章(RCT)數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有11篇文章之研究樣本數小於30位,研究設計不夠嚴謹,使其研究結果之外推性受限,無法證實增進平衡能力之成效;國內學者以組合式運動(瑜珈+平衡遊戲等)、太極、瑜珈、有氧阻力訓練、行走訓練等運動適合老人,訓練時間為60分鐘,每週次數以2-3次,訓練頻率以12週為最常見,以功能性評估測量平衡能力列為成效指標,皆實證老人平衡能力提升之成效,有效預防跌倒帶來的意外傷害。 討論與結論:本研究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法,統整國內關於運動訓練於增進老年人平衡能力之研究,結果發現增進老人平衡能力訓練的方法以組合式運動對老年族群較為合適,訓練時間為60分鐘,每週2-3次,為期12週,運用功能性評估方式配合電腦化平衡能力評估系統為測量平衡能力之成效,使研究結果更具客觀及精確。此外,透過遊戲聲光刺激認知的 「體感運動」,讓老人族群享受運動的樂趣,進而提高訓練平衡能力之動機與效果,故組合式運動及體感運動確實可做為臨床實務與研究的參考。
全球人口正明顯進入老化時期,台灣也不例外,從1993年邁入老化國家後,歷年更是不斷攀升至2016年已占總人口數的13.33%。因社會工商業的繁忙大多數長者被送入機構中照顧,而目前機構中的主要照顧者皆以照顧服務員為主。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員工作經驗。研究設計採質性敘事探究方式進行。藉由深度訪談作為資料收集的方法,運用敘事探究以Lieblich等人提出「類別-內容」為主進行資料的分析。自2016年4月至10月收女性七位、男性兩位照服員,結果共有三個主題及十一個次主題,一、戮力於住民照顧工作:照顧住民之需求、處理家屬的需求、其他相關業務;二、工作的影響:對於生理、心靈、社會層面影響;三、傾力平衡職涯生活:生理、心理調適、努力於專業上的成長、尋求社會的支援。 此研究結果在臨床實務、政策、教育、研究提供以下之建議:一、政府及機構管理者應提升照服員福利與明確工作職責及建立升遷制度。二、重視加強學歷的提升外,也要有實質的學歷加級。三、在職教育課程應加入心理、社會需求及失智症照顧。四、增加照服員自我保健及避免職業傷害的課程。五、加強「性騷擾」及「傳染病」認知防護。六、可設立小組長編制協助工作的分擔。七、錄製常見工作技能影帶,並設置相關步驟方法,以利人員學習。 結論:本研究藉由了解照服員對於工作表達最真實的感受,俾利政府及機構管理者了解其工作需求,作為改善照服員工作條件之參酌資料,以便提升機構照護品質,進而因應老化的社會。
目前在台灣C型肝炎以抗病毒藥物治療方式為首要,但其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很多,故病患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病情控制上顯然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討衛教光碟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之自我管理與生活品質之成效。研究方法是採類實驗兩組研究設計,期間自2014年07月01日至2015年10月01日,以中部兩家醫學中心、兩家區域教學醫院之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為研究對象,共70人,每組各35人。實驗組接受「動畫衛教光碟」,而控制組無給予光碟介入。研究工具為『自我管理量表-中文版 』和『SF-8生活品質量表』。所收集的資料以SPSS 18.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分析。結果顯示: (1)比較兩組之自我管理,介入前(t1)、介入後一個月(t2)、介入後三個月(t3)兩組皆無差異(p>.05)。比較兩組之生活品質,雖然控制組在t1得分高於實驗組(p=.00),但實驗組在t3得分則高於控制組(p=.02),表示光碟衛教介入後對實驗組的生活品質得分顯著提高。(2)利用廣效估計方程式(GEE)分析生活品質之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得知實驗組隨著介入後時間,其得分降低的幅度比控制組小(p<.05),顯示光碟衛教措施能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GEE分析自我管理之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得知實驗組隨著介入後時間,其得分降低的幅度與控制組未達顯著差異(p>.05),顯示光碟衛教措施未能增進病患的自我管理能力。結論為使用衛教光碟能增進C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病患之生活品質,但未能增進其自我管理能力,可能是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致。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某科技大學四年制護生初次實習經驗,採描述性現象學質性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招募研究對象,進行一對一、非結構式深度訪談,研究樣本數直到資料飽和為止才停止收案,共計收案10位研究個案。資料分析以colaizzi內容分析護生實習經驗,研究嚴謹度以Lincoln與Guba四項原則評值。本研究分析結果呈現三個主題及十個次主題,三個主題依序為「煎熬困頓歷程」、「能力淬煉歷程」及「破繭成長歷程」;煎熬困頓歷程之次主題包括「心理層面的影響」、「生理層面的影響」及「社會層面的影響」;能力淬煉歷程之次主題包括「護理技能成長」、「激發關愛素養」、「培養批判性思考」及「社會關係歷練」;破繭成長歷程之次主題包括「壓力因應」、「察覺及反思」及「發現護理亮點」。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指導者教學實務運用,以及作為護理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
跌倒是住院病人安全中一個重要指標,跌倒可造成身體的傷害,嚴重者可能因此喪失自理功能。除了造成個人傷害、增加家庭負擔、社會成本,也容易引起醫療糾紛。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台灣地區住院病患跌倒的危險相關因素,運用系統性回顧,以設定關鍵字進行文獻搜尋,搜尋EBSCO(包含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Medline, CINAHL Plus, ERIC), Proquest, PubMed , 華藝線上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及政府研究資訊醫療照護系統等資料庫。相關文獻收集包括已發表的國內外期刊原創性量性研究共30篇,含2篇世代研究、13篇病例對照研究、15篇橫斷式研究,研究發表於2016年6月30日前之原創性研究,由兩位審查者分別進行審查,研究品質以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 Standardised Critical Appraisal Tool做評讀。 研究結果顯示1.人口社會學:男性、大於65歲、無跌倒病史、日常活動或工具性日常活動障礙、無陪伴者為跌倒高危險群2.地點:以病床邊或病人單位居多、其次為浴室廁所、走廊次之3.時間:發生於大夜班00:00-08:00最多、其次為白班08:00-16:00;住院一周內為最容易發生跌倒的日數4.情境:常發生於上下床時、走路時、如廁或準備如廁時5.科別:多發生於精神科、內科、外科6.跌倒所造成的結果:以無造成傷害佔15.6-84%、一級傷害佔9.3-78%,為最常發生的傷害7.健康因素中的疾病因素為: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影響跌倒的生理因素為: 全身虛弱、行動障礙、平衡不良、頭暈、意識/情感障礙、激躁不安、排泄問題、睡眠不穩8.環境因素為:地板濕滑、未使用床欄、床太高9.跌倒患者使用藥物因素為:抗精神病、鎮靜安眠藥、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輕瀉軟便藥、降血壓、抗焦慮、利尿劑。 此結果可提供醫療單位預防跌倒防範的參考,有助於護理人員提高辨識高危險跌倒病人,並檢查病人用藥安全及評估生理狀況,加強提醒病人的危機意識和環境安全的認知及指導日常活動的安全防護,促進防範病人跌倒之參考依據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