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悌二郎一手擘劃的橋頭糖廠,是臺灣第一間新式糖廠,也是高雄第一間近代化工廠,其後並接掌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從傳統糖業進入新式糖業的關鍵人物,從臺灣產業史或高雄發展史的角度都應該被認識。黃土水是臺灣第一位到日本學習近代美術的臺灣人,也是臺灣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者。山本悌二郎、黃土水兩位標誌著臺灣進入近代化的先驅,因一尊昭和2年(1927)製作的山本胸像而相遇。這尊胸像兩年後被翻製為銅像,豎立在橋頭糖廠;戰後銅像因緣際會被送往山本悌二郎的家鄉新潟縣佐渡市,歷經超過一個甲子後,在高雄市積極爭取及佐渡市好意成全下,終又送回臺灣,典藏於高雄。山本銅像從製作、立像、流轉到返鄉,牽起了臺灣、日本兩國間近百年的牽絆。
在高雄廟宇中存在一種樂種,廟方都稱它為「聖樂」,即是目前被列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保護的傳統民間樂種-「十全腔」。此樂種舊稱「十三音」或者「拾全腔」,目前它是依存在高雄「扶鸞信仰」的廟宇中,為廟宇中神明祝壽或其他慶典上所使用的音樂種類。從文獻查找中得知:在臺灣研究這一樂種的人並不多見,且查找得文獻多已歷時了十年以上,故此研究書寫是以再續研究為主,主要調查內容為:目前聖樂團在廟宇中存續的現況、聖樂團在演出的內容上,是否有了變遷,以及聖樂團現臨的困境為何與未來存續的展望。
就電話交換機系統來說,若當地用戶已達千戶以上,且用戶數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就以長遠發展來看,換裝自動式交換系統,除了交換機本身,通常還要有興建放置交換機建築物。雖然這樣的換裝成本較高,但自動交換機系統,可以在裝設時預估未來可能增加的用戶數量,具有預留開設時實裝用戶數到最大容量用戶數的增加空間,能提供短期內較多用戶增加的容量的可能性。不過,令人疑問的是,為何高雄會被選擇成為全臺首個交換系統變成自動式的地方呢?本文認為是與高雄局原本的交換設備,和自動交換這種系統的特色有關。高雄局於1932年2月開始自動交換系統運作,為全臺首個使用此系統的地方。而高雄局換裝後,臺北局、嘉義局陸續改裝成自動交換系統後,這三個地區在1930年代交換機系統的自動化,是日後戰爭時期用戶得以迅速擴張提升的原因。此外,在戰後直到1950年代後期這三地戰前裝設的自動交換系統仍是當地重要電話交換設備。
本研究以歷史文獻收集回顧、田野調查、並邀請古文及書法專家判讀為主要研究方法,對旗山區鼓山公園內的歷史石碑進行文本分析。為提供各歷史石碑的豎立背景脈絡,本文首先介紹鼓山公園的發展過程,接續分析鼓山公園中各個年代留存的石碑的設立原因,並針對碑文內容進行文本分析。鼓山,數百年來從一座鼓山塚轉化為旗山人生活中的鼓山公園,從屬清帝國、到日治,到民國不同階段的碑文都佇立在這座山上,經歷風吹日曬也經歷政權轉換統治和文化的更迭,也展現著不同統治目的和策略行動。本文透過這些歷史石碑的文本分析跟讀者分享其豐富歷史與時代見證。
現時競爭的社會使人的生活益趨緊張雜亂,從而連動著人的元神浮動,只要稍受驚嚇或碰撞,元神就有可能離開人體為惡靈攝走禁錮。身體出現的病痛,非但醫藥效果不佳,連精密醫檢也查不出病因。不能及時找回元神,健康可能日益惡化甚至喪命。本文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的「𤆬(tshuā)元神」民俗活動的實例,從儒釋道醫各家對「元神」的主張開始敘述,接著介紹「龍目井」和「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的歷史沿革;再接著記錄由道士一一說明𤆬元神活動的各種辦事程序;然後節錄介紹曾經委由龍目井山頂北極殿辦理過𤆬元神後恢復健康的實例。最後祈望因筆者拋磚引玉,有更多這種民俗活動的學術討論,讓更多信眾能因這種民俗活動,而得救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