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針刺治療於世界各國皆有廣泛的應用且接受此治療的人數快速增加,故安全性和治療品質廣受重視。針灸雖被廣泛認為是一項安全的治療,但仍有嚴重併發症之發生。故以現今影像技術來建立針刺安全深度之資料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使用電腦斷層方法確立成人胸、背部穴位之針刺安全深度。並比較不同性別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下,穴位安全深度是否有差異。方法:以回顧性方法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人健檢資料中,找出自2002年1月至2016年1月胸部電腦斷層掃瞄之個案。由電腦顯示出胸背部電腦斷層掃瞄之切面圖像,並測量各穴位皮膚到體內臟器的距離。結果:本研究共收集222個成人個案(男105人,女117人)。胸部穴位KI22, KI23, SP18, SP19, PC1, CV21, CV22和背部穴位GV10, GV11, BL17, BL45, GB21的針刺深度和性別有顯著相關(p < 0.05)。胸部穴位KI27, KI23, ST15, ST16, ST18, SP17, SP18, SP19, SP20, PC1, CV19和背部穴位GV14, BL13, BL43, BL46的針刺安全深度和BMI有顯著相關(p<0.05)。廣義線性回歸模式(generalize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分析顯示BMI是獨立於年齡和性別更具影響胸部和背部針刺安全深度的因素。結論:本研究顯示多個胸部穴位的針刺安全深度和BMI有顯著相關。因此,臨床醫師在施作胸部針刺治療時,要特別考慮BMI的因素所造成的安全深度差異,以避免併發症之產生。
背景: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該病毒不僅有高傳染力,感染後亦有較高的重症機率,因此西醫或中醫皆朝著能夠有效抑制病毒繁殖和減少重症的方向努力。受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的患者中,存在高炎症反應及免疫抑制的狀況,根據先前中醫以中藥治療SARS的經驗,發現中藥具有抗發炎、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的特性,因此適當的中藥介入對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描述了7名由台中慈濟醫院收治入院的COVID-19重症患者,均接受西醫常規治療,其中有5名同時接受中醫藥物治療。結果:中藥介入治療組與無中藥介入治療組相比,在症狀緩解速度(住院天數)及病毒量衰退速度(病毒篩檢陽性轉陰性或Cycle Threshold值<30的時間),相較於無中藥介入有更佳的表現。結論:在COVID-19重症住院患者中,中藥治療搭配西醫常規治療與單純西醫常規治療相比,有較能緩解症狀及增快病毒衰退速度的趨勢,差異並不是非常顯著,可能受限於研究族群過小,若未來能有更多更大型的相關研究,相信可以更看出中藥介入COVID-19重症患者的有效性。
日治初期,開辦總督府醫學校來培養現代化西醫,也同時為了有效控制臺灣傳統漢醫的數量,制訂「臺灣醫生免許規則」,舉辦漢醫資格考試等多項「抑中揚西」的政策,使臺灣漢醫日漸式微。但臺灣人民並未因此放棄傳統醫學,漢醫亦在環境中求生,如參加資格考試,漢醫藥學者與仕紳多次請願,甚至在鼠疫、霍亂等疫情中投入防疫行列。
在健保制度下中醫師的處方由水煎藥轉變以濃縮中藥為主,此一劑型的轉變使得中醫的處方模式有大幅的改變。而水煎藥與濃縮中藥間劑量的轉換與療效的差異等問題,至今仍未有詳細的研究分析闡明。而濃縮中藥常見的疊方(合方)的模式,常形成藥味繁多、單一藥物劑量低的處方,治療的劑量是否達到有效劑量/治療閾值則值得探討。本文旨在了解健保制度下中藥使用,並釐清傳統水煎劑與現代濃縮中藥之間的差異與轉換問題,最後分析濃縮中藥的處方模式所遇到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法。結果發現健保給付的中藥品項以濃縮散、濃縮粉、濃縮顆粒、濃縮細粒等劑型較常使用,而現在濃縮中藥複方的原飲片用量以衛福部公告的「基準方」劑量為準則。「基準方」所使用的飲片用量多數相較於水煎劑小,但在有效成分的萃取與吸收上和水煎劑相比並無明顯優劣。此外,疊方的使用已是現今濃縮中藥處方的常態,然而在每日藥費的限制下,可能產生單一藥物的劑量不足而無法達到有效治療濃度的疑慮。故處方上可在明確的診斷基礎上,確立治療的主次先後、針對核心病機開立處方並簡化藥物的使用,使處方能夠精簡及提高處方中藥物的劑量以達到有效的治療。
當歸六黃湯是中醫用來治療盜汗的常用方,由李東垣所創制,其組成及配比補養清熱兼備,能滋陰瀉火、固表止汗,設方巧妙。根據現代藥理分析,方劑整體具有抗炎、抗菌、抗肝纖維化、調節代謝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整理現代中醫文獻,得出當歸六黃湯在臨床運用上,從原出典的盜汗治療拓展,整理出凡辨證屬陰虛火熱證兼氣虛不運之疾病,不僅涵蓋各種因素引起之汗症,其他如甲狀腺亢進、心臟疾病或是潰瘍性結腸炎等,皆有不錯的療效記載。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可導致痛經和不孕。而血清CA-125廣泛地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腫瘤生物標記,可用作追蹤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成效及術後復發的參考。本病例為31歲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左側巧克力囊腫)的女性,因長期有經痛及帶下黃稠的症狀,且CA-125指數偏高,經中醫辨證論治,診斷為肝氣鬱結,濕熱瘀阻,使用科學中藥龍膽瀉肝湯及桂枝茯苓丸合方加減治療後症狀改善且CA-125下降,但在桂枝茯苓丸劑量不變之下,隨著龍膽瀉肝湯使用劑量下降至3g/天時,經痛等症狀加重且CA-125指數又上升。此治療經驗顯示3g/天以下無法有效改善患者濕熱下注的情形,故瘀熱內阻症狀又再起,反映在CA-125指數方面,則是數值再度升高,但仍需更多研究及病例追蹤探討之。
術後腸阻塞(Postoperative ileus, POI)是手術併發症之一,一般認為術後四日仍未恢復正常的腸道生理功能,則為病理性術後腸阻塞,除了增加患者不適、不利術後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及浪費醫療資源外,甚至產生諸多併發症而危及患者生命。本病例為一70歲女性,過去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第二型糖尿病伴腎病變病史,此次因車禍入院,影像學檢查顯示肝臟撕裂傷伴隨腹膜腔積血、肢體多處骨折,經歷7小時的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術(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手術隔日開始腹脹便秘,西醫診斷為麻痺性腸阻塞,經鼻胃管低位引流及33天靜脈營養的保守治療後,雖恢復腸道營養,但仍存在嚴重的腹脹及便秘,腹脹影響呼吸而困難拔管,又後期意識差,遂尋求中醫幫助。中醫診察後辨證為脾虛濕滯、腑氣不通、宗氣不足,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初期配合行氣導滯、宣肅肺氣藥物,並搭配針灸運行氣血,後期加強補益氣血以幫助患者脫離呼吸器,經過二十餘日的中醫治療,消化功能改善並意識恢復,也成功脫離呼吸器、下轉一般病房,最終返家接受門診復健及追蹤。
急性腎損傷是手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而大型手術、年長者、原先腎功能不佳,都是發生急性腎損傷的高危險群,腎臟功能受損會增加住院病人的死亡率,增加醫療負擔,現今尚無準確的生物指標可提供早期確診。急性腎損傷後經常發生水腫症狀,雙下肢水腫最為常見,本文個案於腫瘤切除、右腎全切除手術後出現嚴重全身水腫,體重增加8公斤,本身肝腎功能不佳,已使用抗生素與利尿劑,雙下肢仍明顯腫脹合併蜂窩性組織炎,難以下床行走,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西藥持續治療,並會診中醫,搭配腎著湯、針灸,雙管齊下,水腫得以明顯改善,並且沒有復發。藉此病例提出以培土制水,溫腎散寒法作為治療下肢水腫的治療思路,提供給各位醫師同道參考。
失眠是中醫門診極為常見的求診原因,不僅大幅影響病患生活品質,也可能會增加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並減損病患的體力與白天活動能力。本病例報告一失眠超過兩個月之女性病患的中醫診治過程。主要的症狀有多夢易醒,且躺下後超過1-2小時才可入睡,甚至半夜醒來仍思緒繁多、難以入眠,醒後仍感疲倦。醫師經臨床評估與病因病機四要素分析後,決定採取行氣活血化瘀為主,寧心安神為輔的治療方法,以血府逐瘀湯為核心處方,佐以酸棗仁與茯神寧心安神,丹參活血化瘀,再稍佐茯苓白朮固護脾胃。患者經兩個月治療後睡眠持續改善,不僅睡醒後較有精神,且入睡時間亦顯著縮短。本病例呈現與主流之疏肝解鬱或寧心安神不同的失眠治療策略,以行氣活血化瘀方法對失眠患者產生不錯的療效,供臨床同道參酌討論。
足底筋膜是一層厚實筋膜組織,覆蓋從腳趾直到足後跟的部位,支撐住人們的足弓,就像人體避震器,可吸收身體重量由上往下的壓力,以及體重踏到地面上反彈的衝擊力。但是若走太多路、運動過度,或是穿著太硬、太軟的不當鞋子,便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炎,每步都像是煎熬,寸步難行。52歲的女性上班族,三年來每早下床或是久坐起身踩地時,都會有足跟劇痛、足底像是被針扎的刺痛等症狀,故於108年8月20日至本所就診。透過「象限檢痛法」診斷為脛前肌緊繃所致,經針刀、拔罐,與復健運動「日式金剛坐」,治療兩個月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