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許厝港海岸秋冬季節之最多風方向為東北風,而夏季最多風方向則為西南風,年降水量達1236.4 mm。本地定砂植物栽植作業從3月份季節風結束後,即可逢雨開始。許厝港海岸人工砂丘高度約8 m,海岸側斜面極陡,同時在人工砂丘最高處,因飛砂移動激烈而致地形變化很大。人工砂丘主要以0.11-0.3 mm及0.31-0.6 mm之粒徑居多,在海岸高潮線、砂丘迎風斜坡、砂丘頂處、灌木林帶及海岸林帶前後皆以0.11-0.3 mm之小粒徑最多,砂丘背風斜坡處則以0.31-0.6 mm最多,隨著離海岸線的距離愈遠,0.11-0.3 mm之細小粒徑的比例會較多,即隨著離海岸線距離不同,其地表砂土的粒徑組成有明顯的差異。雖然部分砂丘地面有堆砂籬保護或是有地被植物存在,而使得砂地表面的侵蝕與堆積量很低,但人工砂丘之海側基腳常被大浪破壞,而形成不安定的斜面。調查樣區內扦插4個月後馬鞍藤的成活率達72.2-90.5%,蔓荊為61.9%,貓鼠刺為47.1%,蟛蜞菊則僅66.0-83.8%,馬鞍藤的扦插成活率極高。自行萌發之馬鞍藤經4個月可長到7.24m,而同樣以根株萌發之蔓荊僅4.32m、貓鼠刺僅0.47m,蟛蜞菊則為1.35m,此等地被草類的生長速度明顯不同,而且比栽植區植物的生長更快。自行萌發生長之地被植物到夏季時,樣株生長極快,不過到9月底東北季風初起時,馬鞍藤之生長明顯停頓,部分樣株葉部開始枯萎,而貓鼠刺到9月底時仍可繼續生長,海岸移動砂丘帶植物受飛砂及鹽風影響,最後僅剩少部分定砂植物能以根株存活地表處。為考量定砂植物耐鹽、耐砂埋、萌櫱等生長特性,以貓鼠刺、蔓荊及馬鞍藤在人工砂丘頂一帶混植,再配合堆砂籬及插草靜砂等工程,其抑制移動性飛砂之效果最佳。
本研究整合影像分析、統計分析及樹輪擷取等3應用軟體建立Soft X-ray影像分析方法,除取代傳統微密度計方法外並發展適合闊葉樹樹輪影像分析方法;並以台灣大學實驗林神木溪天然保護林台灣櫸、樟樹、烏心石3樹種,樹輪樹芯應用影像分析方法進行樹輪寬度及密度分析。3樹種應用影像分析法以平均密度為早晚材境界,透過樹輪擷取應用軟體獲得樹輪寬度及密度8個特徵值;台灣櫸屬環孔材,晚材為早材寬度之3.3倍,平均密度957.33 mg/cm^3;樟樹屬散孔材,早材為晚材寬度之3倍,平均密度為520.35 mg/cm^3;烏心石屬半散孔材,早晚材寬度比例相近約為1:1,平均密度為598.86 mg/cm^3,3樹種應用影像分析法獲得之平均密度高於文獻已有之分析。3樹種最大與最小密度相差範圍介於201.75-247.26mg/cm^3之間,最大與最小密度的振幅比一般針葉樹台灣雲杉、紅檜等樹種小,振幅太小造成X-ray樹輪影像,偽年輪判識的困難及定年的誤差。
In a 3 year recreation impact monitoring study, visitor use and trampling effect parameters (soil hardness, soil pH, soil moisture, and transect of trail surface) along the 4.2-km-distance Bei Da Wu mountain trail in southern Taiwan were systematically recorded. 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 results from monitoring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difference of trail transect for a 5 cm width within a 12-month period range from 1.15 to 1.31 cm. The slope gradient along the trail and the average difference of trail transect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p<0.001). Due to seasonal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visitor use explained very little of the variance in soil loss. Precipita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il loss on the mountain trail (F value 4.481, p<0.00l). Visitor use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the variance of soil hardness F value 8.26, p<0.00l). Annual visitation for this trail was more than 13,000 visitors. The amount of visitor use is increasing as the overnight facilities improve. The majority of visitors come from nearby metropolitan areas. As publicity and over-night facilities improv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visitors will accelerate the degradation of trail conditions; meanwhile, long term monitoring program is necessary.
本研究首先定義單場降雨事件為無前期降雨延時與影響基流量之雨量下限,並以此單場降雨事件條件選取蓮華池4、5號試驗集水區1990~1994年以小時降雨量與逕流量資料,利用不同之降雨延時為變因,進行伯恩斯法分析,尋求降雨延時與森林集水區退水係數之相關性,並探討地文因子、植生覆蓋、集水區面積對於退水曲線之影響,期望藉此瞭解森林集水區水文歷線對降雨事件之反應,強調森林集水區於水文循環過程之重要性。
本研究設置林產文化休閒教學推廣中心在車埕木之村,作為振興台灣木材產業的模式,希望建議傳統木材產業轉型作為體驗教學的自組式(Do-It-Yourself; DIY)木工休閒產業。從車埕地方發展的文史資料、受訪者問卷調查與SWOT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文史資料幫助本研究進行現況的探討,並說明車埕木之村經過DIY木工休閒教學推廣之後,在木工教室除了遊客數量(2003年增加83%)與木工教學的營業額(2003年增加63%)有成長趨勢之外,其他商業性的店家亦從4家增加到14家(成長3.5倍)。而313份受訪者問卷調查採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點量表之結果,經過敘述性統計之後,發現整體受訪者認同推廣合理利用木材的教育價值觀(平均值4.1~4.5),參加意願之平均值介於4.1~4.2之間,使用木製品的觀念之平均值3.8~4.3之間。最後利用SWOT分析林產文化休閒教學推廣中心在車埕木之村的情勢狀況,提供規劃者在行銷策略及發展之建議,目的希望協助社區重新注入新生命力,讓合理利用木材之觀念導入整體地方休閒事業體,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相信以DIY木工做為休閒教學的主題,應該可以帶給社區居民更多林產文化的相關商機,也確實傳達合理利用木材的觀念,成為以木材產業帶動週邊休閒產業蓬勃發展之範例。
木質材料為建築裝潢以及裝飾方面最常使用之材料,但為了提升居住安全,應用抗燃藥劑注入降低木材易燃性,方能持續提升木材利用。本研究將紅柳桉單板以5%及10%磷酸胍抗燃藥劑,於60℃作熱浸處理,再藉由熱重量分析(TGA)及氧指數分析,探討熱浸磷酸肌對試材熱裂解反應特性、活化能及燃燒特性之影響。與未處理材相較,以10%磷酸胍濃度處理之柳桉單板,殘炭生成由15.1%提升為24.2%,熱重量分析曲線上之起始裂解溫度較低,熱重量差異曲線峰值溫度及差異高度降低,起始裂解活化能由130提升為181kJ/mole,氧指數由20提升為45。因此本研究證實磷酸胍熱浸處理可促進紅柳桉單板燃燒後炭層之形成,並降低單板燃燒性。
本研究以相思樹(Acacia confusa)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樹皮之鹼萃取物為原料,探討二階段合成法製備常溫硬化型酚(P)-間苯二酚(R)-樹皮萃取物(T)-甲醛(F)共聚合樹脂(PRTF-B)之可行性。共聚合樹脂合成時乃先將酚與甲醛於酸性環境下進行第一階段反應,形成novolac型PF預聚合樹脂,隨後於鹼性環境下加入相對量甲醛,使其在PF預聚合樹脂之分子鏈上或末端進行加成反應產生羥甲基,隨後再加入樹皮萃取物及間苯二酚進行第二階段之共聚合反應。由試驗結果得知,PRTF-B共聚合樹脂中仍須有足夠的間苯二酚始可具備常溫硬化性,以相思樹樹皮萃取物為原料者,在P/(R+T)=1/1時,間苯二酚與樹皮萃取物之比例為25/75者具常溫硬化性,而以杉木樹皮萃取物為原料者,則間苯二酚與樹皮萃取物之比例則須50/50始具有常溫硬化性。常溫硬化型PRTF-B共聚合樹脂所需之膠化時間較PRF樹脂縮短。以DSC分析顯示其硬化過程為一放熱反應,且在硬化劑添加後之初期反應較為明顯,隨後即趨於平緩,以杉木樹皮萃取物為原料之PRTF-B7共聚合樹脂有較明顯之放熱峰。FT-IR光譜分析顯示PRTF共聚合樹脂與PRF樹脂有相似之分子構造。以相思樹樹皮萃取物為原料之PRTF-B1、B3共聚合樹脂之常態膠合強度與PRF者相當,溫水浸水之膠合強度則明顯提高。
本研究係利用水蒸餾法萃取桂皮醛型土肉桂葉子的精油,評估不同萃取時間(4、6、8、10小時)及次數(1、2、3、4次)對精油收率及化學組成分之影響,並進一步評估抗腐朽菌活性的效果。萃取時間的長短對精油收率沒有太大的影響,但隨著萃取次數的增加,精油的收率則會隨著降低。而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精油的化學組成分得知,精油的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其次為β-Caryophyllene,而隨著萃取次數的增加,主要成分的含量會逐漸降低。抗腐朽菌試驗方面,當濃度為100μg/mL,對白腐菌L.b.的抑菌指數均為100%,而對於褐腐菌L.s.而言,萃取時間為4、6及8小時的抑菌指數為100%-98%,但是萃取10小時的抑菌指數則降低為73%。另一方面,隨著萃取次數的增加,精油對白腐菌L. b.及褐腐菌L. s.的抑菌效果均逐漸降低。因此,我們建議桂皮醛型土肉桂葉子萃取4-6小時所得之精油,具有較強的抗腐朽菌活性及較高的精油收率。
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台灣家白蟻(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容易孳生,對木結構建築及家具危害頗爲嚴重。本研究利用楝樹(Melia azedarach Linn.)之葉、種子、果皮、及果肉爲材料,以水爲溶劑萃取其內含物,並配製成濃度1000 ppm、2000 ppm、及5000 ppm之楝樹水萃取液,以不同溶液浸泡柚木(Tectona grandis Linn.)與台灣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 Hay.)之木塊,再用以飼養台灣家白蟻,藉以測試楝樹水萃取物之抗白蟻性。研究結果顯示,以楝樹水萃取液處理之柚木木塊飼養白蟻7天平均死亡率,種子萃取液1000 ppm、2000 ppm、及5000 ppm處理者之100%,顯著高於未處理者之56.0%。在台灣二葉松木塊方面,以種子萃取液處理者之白蟻平均死亡率爲99.5%,顯著高於未處理者之4.0%。本研究證實楝樹萃取物可以提高柚木及台灣二葉松木材之抗白蟻性。柚木木塊之重量損失率以對照組之16.3%爲最高,而以5000 ppm種子萃取液處理者之2.5%爲最低。台灣二葉松木塊之重量損失率以對照組之20.1%爲最高,而以5000 ppm種子萃取液處理者之4.2%爲最低。試驗結果顯示,楝樹水萃取液可以有效地抑制白蟻之蛀蝕。微細構造研究發現,以未處理台灣二葉松木塊餵食之白蟻,其消化道完整;而以楝樹水萃取液處理之台灣二葉松木塊餵食之白蟻,其消化道及胃部萎縮。研究結果顯示,楝樹水萃取液對白蟻之消化系統具有毒害效應。
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塗料來提升木質材料的防火效能,是目前提升室內居住安全的主要方向。本研究利用不同載體樹脂爲原料所製成的膨脹型防火塗料,塗布於4mm薄合板上進行CNS 6532表面燃燒試驗及塗膜發熱量試驗,探討不同載體樹脂及其配方對合板塗布後之耐燃性能影響。試驗結果顯示,在同一的塗佈量之下變化不同種類的載體樹脂,載體樹脂和碳源劑間的最佳關係均爲15/35。四種載體樹脂的比較以含有苯乙烯單體的其耐燃效果最差,水性壓克力樹脂次之,最佳的爲乙烯醋酸乙烯樹脂和醋酸乙烯壓克力共聚合樹脂。乙烯醋酸乙烯樹脂和醋酸乙烯壓克力共聚合樹脂兩者因皆含有醋酸乙烯的成分,此兩組的耐燃效果亦爲最佳。試驗結果中發熱量(tdθ)隨異戊四醇的添加比例增加而呈減少的趨勢。因此光靠載體樹脂是無法形成足夠的炭化層來阻燃,而必須添加另外的碳源劑。本研究並以彈氧熱卡計進行標準燃燒熱之測量,發現減少容易發出熱量的高分子單體或改變使用劑量做爲防火塗料可以有效的降低塗膜本身的燃燒熱,亦可提升塗布後薄合板之耐燃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