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各大專校院積極推動服務學習方案之下,已有許多大學生曾有過參與服務學習的經驗,但參與同一服務學習方案兩次的個案則仍屬少數,而幼保系的學生也不例外。基於此,本研究著重從互惠觀點探究幼保系學生實施兩次動物園服務方案的成效,採質量兼具的方法,分析並比較兩者的實施歷程,以及服務對象的感受和學生的學習收獲。根據研究結果,兩次服務方案一共設計產出八個以動物為主題,並融合自然探索與藝術創作的跨領域教學活動,且其實施不僅讓學生有感於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亦強化了幼保系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再加上活動也獲得親子團體的正面回饋,使活動具體驗證了服務與學習互惠的觀點。
本研究以準實驗法,探討學生的不同學習偏好與智能,對大一國文課數位化教學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實驗對象為台灣中部某科技大學設計與非設計學院各兩班大一新生,研究分前後兩階段進行:(一)上學期:研究者以自製的多媒體動畫或數位繪本配合文本PPT,隨機對不同領域各一班學生做實驗教學,另兩班則以傳統教學,讓學生們學習五篇六朝志怪小說;並於課程前後,各填寫一份學習動機問卷與測驗,探討數位化教學對學生們學習的影響。(二)下學期:再以認知風格和多元智能量表,對實驗教學的四班學生施測,而得到180 份有效樣本。將認知風格和多元智能的評量結果,交叉比對學習動機與成效後測之分析結果,探討影響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因素。研究發現:對不同媒體的學習動機與成效,的確和個人的學習偏好與智能有關。故教師宜設計多元化的教材,以教導不同屬性的學生。
東方宗教的特質,是把自然看作是實體,西方宗教則是把精神看作是實體,自然是精神的顯現場域。自然的特質是「外在性」,但精神的特質是「內在性」,這個從自然的「外在性」到精神的「內在性」的翻轉,是從東方宗教的「自然實體」原理到西方宗教的「精神主體」原理的轉化關鍵。從「自然宗教」到「希臘宗教」的發展,是從精神與自然的「異在性」到「直接同一」的發展;從「希臘宗教」到「猶太宗教」的發展,是從精神與自然的「同一」關係到「差異」關係的發展。從「自然宗教」到「猶太宗教」的發展,是一個從「存在的直接性」到「反思的間接性」的精神提昇,而達成這個轉化的過渡關鍵是「希臘宗教」;從「猶太宗教」到「羅馬宗教」的發展,是從「差異」到「矛盾」的發展;從「羅馬宗教」到「基督宗教」的發展,則是從「矛盾」到「統一」的發展。以邏輯語言來說,整個發展過程中,「精神與自然的關係」是以:異在性(自然宗教)、直接同一(希臘宗教)、差異(猶太宗教)、矛盾(羅馬宗教)、統一(基督宗教)的程序進行。這個異在性、直接同一、差異、矛盾、統一的進展程序,不僅是總念自身分化、自身回復的發展次序,同時也是自然宗教、希臘宗教、猶太宗教、羅馬宗教、基督宗教的歷史發展程序。
本文主要以「理一分殊」作為闡釋的主軸,檢視「理一分殊」提出之原始境遇與現代化解釋後的義涵,同時針對全球倫理之建構與宗教對話進路進行探討。文中以台灣宗教慈善組織 「慈濟」之國際人道援助的實踐信念為例,指出透過宗教信念與具體的關懷行動進行跨越人我、種族的溝通與合作,進而在人類共同的價值上取得全球基本的倫理共識,建立符合人類尊嚴的共同生活秩序,是未來全人類應當一致努力的方向。
過去30年以來,臺灣男女平均的初婚年齡逐年上升,其中又以女性的變動幅度較為劇烈與明顯,呈現一種「女性遲婚、恐婚,甚至不婚」的社會人口現象。結婚作為女性生命歷程的重要事件,她們如何看待婚姻?婚姻又是怎麼建構她們的生活世界?本研究總共訪問7位未婚女性,並且從中挑選5位(同質性高)組成焦點團體,藉著參與互動的方式,整合更多本研究所需要的經驗資料。對於她們而言,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不願結婚,而是時候未到」。為了尋求更好的兩性關係,她們願意等待適合自己的伴侶出現,願意等待自己做好萬全準備。本研究從質性研究的角度來檢視婚姻對於女性的影響,進而回答「她們為什麼普遍晚婚」的動態問題。婚姻本身不僅只是婚姻,若要明白女性「現在不想結婚」的感受,必須考量整體社會文化結構,才能真正了解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採前後測設計的準實驗法,檢視多元教學融入國文課程,對不同學院與性別的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實驗對象為台灣中部某科技大學日間部設計學院、資訊學院、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各一班大一新生,研究者以自製的動畫、繪本、詩畫PPT,和網路考古、文物圖片,及與課程相關之短片,配合課程的進度與內容,穿插融入學期課程。並以期初國文統一會考為前測、期末考線上測驗為後測,施測同時,皆帶領學生上數位學習平台各填寫一份學習態度問卷,而得到205 份有效樣本。以t 檢定、雙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檢定資料之結果顯示:四學院與不同性別的學生期末較期初的學習態度有顯著的進步;管理學院與財經學院的學習態度皆優於資訊學院的學生;管理學院的學習成效優於其他三學院的學生,財經學院的學習成效優於資訊學院的學生;女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皆優於男生。因此,教師們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吸引所有學生的專注力,並提升學習成效。
本研究以前後測設計的準實驗法,探討動畫與繪本融入國文類通識課程,對不同學制與性別的學生之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實驗對象為臺灣中部某科技大學日、夜、進三種學制各一班畢業年級的六朝志怪小說選修課學生,研究者以自製的多媒體動畫和數位繪本融入教學,讓學生學習一學期的課程;期初、期末皆以線上測驗方式,帶領學生上數位學習平台各填寫一份問卷與測驗,而得到125份有效樣本。以t檢定、雙因子共變數與變異數分析檢定資料之結果顯示:進修學院不同性別的學生與夜間部女生之學習動機有顯著的進步,日間部不同性別的學生與夜間部男生的學習動機卻無顯著進步。進修學院的學習動機明顯高於夜間部學生,二者並明顯高於日間部學生;女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皆高於男生。故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提升不同學制與性別的學生之學習表現,是教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文旨在探討1950、1960年代台灣文學生產型態,如何介入並影響戰後散文美學典範的建構。國民黨威權統治轉趨疲弱之際,台灣文壇漸從反共單音走向複調多音,文學生產亦不斷發展出與反共文藝體制相異的型態。於是戰後遷臺作家透過文學生產機制轉型的契機,在間接享有時代與體制資源的雙重條件下,形構戰後散文的美學典範。本文將以《文星雜誌》與梁實秋散文為對象,透過文學現場的重返,將典律化的問題回歸文學生產型態本身,析論梁實秋散文在1950、1960年代如何被《文星雜誌》採納與收編,而在特殊時代的文學生產機制下,梁實秋的典律意義又如何被模塑與轉化。進一步發現,無論是透過「舊文新刊」或者是叢書出版,梁實秋都因其五四文人的身分而得以進入《文星》的場域,並藉由文學生產機制的運作,重新獲得自身典律的再造空間。擴及至戰後散文來看,叢書有意的收編與出版,無形中也成為閒適散文典律生成的助力。是以,影響典律建構的就不僅只是場域外部的時代與政治等力量,場域內部的文學生產機制,也共同參與著美學典律的建構過程。此一研究路徑,可使五、六○年代文學發展的研究視角兼及場域內部的考量,而不致落入對於政治傾向的過度關注。
本研究探討以不同媒介進行教學,中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果是否有差異,故以互動科技結合提問式閱讀策略教學法,探究其對中學生國語文的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影響。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學生,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以互動科技作為媒介共32 人;控制組為傳統教學,實驗為期七週。結果發現:提問式閱讀策略教學法確實能提升學生的國語文學習成效。而互動科技結合提問式閱讀策略教學法對低成就學生的幫助較大。研究也發現互動科技結合提問式閱讀策略教學法確實能提升學生的國語文學習興趣。本研究最後依據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冀析能提供給教學者以及後續研究者之建議與參考。
由於程式設計師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網路與雲端技術的進步,使得世界各地出現許多在瀏覽器中練習寫程式的網站。然而,這些網站中練習題的編排方式,都是以由淺入深、一視同仁的方式編排,並沒有考慮到有程式設計經驗的學習者的需要。因此,對已經會寫程式,但卻想學習另一個程式語言的學習者而言,這種以初學者的需求來編排練習題的方式,勢必會浪費這些有經驗的學習者的時間。因此,本研究簡述了一個支援適性化學習的程式練習系統的設計與實施。經由實驗評估之後顯示,這種適性化的編排方式,能夠增加高成就學習者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