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歷經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當我們說「現代」,這個所謂「現代」的概念,仍以持續動態的發展,不斷飛速變遷,社會整體必須做出各種必要性的因應與轉型。同樣地,佛教在歷史的推演下,也必須接受現代進程中的檢驗與試煉。
本文作者多年來嘗試為「佛學」與「管理學」兩門不同的學科,融合為一套新的現代管理方針,期望在佛教概念和哲理的影響下,提升了管理藝術的實用價值。本文作者以「世間與出世間的廣義和運用」為研究的起步點,然後概述「不同管理學派思維領域簡要」和「企業管理常見的挑戰與問題」,探索「佛法不離支援世間法的不足」與「從出世間法探視佛法與管理的互攝」關係和案例。最後,作者以「世間與出世之間的實踐奧秘」為新研究方向的催化劑,展望是項課題研究的前瞻路線和寄望。
人間佛教以人生改善為基點,目標定位在自我提升、人格完善。化解「三毒」(貪、瞋、癡)是人間佛教自我提升、人格完善的根本任務。人間佛教從不迴避追逐財富,但其「財富」卻有價值財富、道德財富與佛法財富三重含義。價值財富是人前世今生的福報,應當如法獲取、辯證看待與運用;道德財富既是一種續財方式,也是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資糧;佛法財富是斷除累世煩惱習氣、完善人格的根本財富,三種財富的無縫轉接本即一種佛法的實修過程。人間佛教之財商不僅是其關於財富的獨特觀念、知識與行為,更是導引人眾完善人格、圓滿佛乘的修行旨要。
佛教信眾可分為出家與在家信眾,佛陀為讓出家眾安心修道,禁止出家人經營事業以賺取利潤,對於在家居士,則允許如《雜阿含經》所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以及「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佛陀所允許居士經營的事業,都是屬於「正命」的事業。現代的事業經營者往往為追求利潤之最大化,在經營手法上採取資本主義商業的運作模式,非但無法面面俱到的照顧生產者、消費者、弱勢族群等,甚至還造成嚴重剝削。身為一位佛弟子,將佛法應用到事業經營,又能照顧到生產者、消費者、弱勢族群等的佛教社會企業,也許是最佳的選擇。本文以作者所創辦的「大千佛教文化社會企業」為例,探討以經營佛教社會企業方式修行佛法是否可行。
This paper analyzes Ven. Master Hsing Yun's teachings on volunteerism through scholar Weijen Teng's theory of three types of pure land (implicit, explicit and intuitional) in Humanistic Buddhism. We find that Ven. Master Hsing Yun's teachings provides the doctrinal and ethical basis to motivate devotees to volunteer their time. An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Foguangshan offers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for volunteerism. In the discourse of Ven. Master Hsing Yun's teachings, volunteerism in Foguangshan is a form of Buddhist spiritual practice and it is without th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acred and profane.
當今社會經濟之發展,愈來愈受限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破壞。此一問題歸根結柢乃是來自於人類對自然無節制的索取,是眾生無明牽引的「不共業」與「共業」共同招致。有學者以臺灣社會的環保問題為例,指出當代佛教的環保理念偏於垃圾回收和植樹,未能觸及社會性的常態環境汙染問題,即較重於解決「不共業」之問題,對於「共業」問題的關注則略有所欠。故若欲在「能令諸器世間種種差別」的眾生「共業」問題上取得一定突破,則必賴於教界、業界乃至政界的精誠合作,不妨借鑑佛教之有關思想資源,參考西方學界的相關成果,從「整體主義」上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入手。
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訂定「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作為寺務運作的管理思想,並明確界定佛光會的組織功能、性質,使僧俗二眾一切行事依照規章、辦法,有助於佛光教團的永續發展。在組織的實際運作過程,必然涉及「財務」與「權責」,星雲大師亦針對「管錢」、「掌權」、「用人」等方面提出見解。在星雲大師看來,管理人事以「管心」為宗旨,與修學佛法毫無二致,且須靈活地「悲智雙運」,使整個組織呈顯「同體共生」的理想狀態。因此,星雲大師極為推崇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境界,於是讚歎「阿彌陀佛」是最高明的管理專家,如是使得「管理」此世俗概念增添神聖性,亦見「世法」與「佛法」的正向聯動。
從中國南來的移民,將信仰帶入馬來亞,這當中包括了佛教信仰。但,初期傳入的佛教,並非正信佛教,乃屬於結合了釋儒道三家的綜攝性民間信仰傳統。除了民間信仰傳統,也有中國南方,尤其是閩南一帶的齋堂傳統。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檳城極樂寺創建後,被認為是馬來亞「知識佛教」的開始。從這時期開始,更多的知識僧移居馬來亞,也有許多有識的居士,積極推廣佛教的發展,為馬來西亞華人佛教的轉型奠定深厚的基礎。國內宗教環境,經濟發展,政治局勢等,也成為知識佛教形成的因緣,進一步的從知識方面,為佛教的轉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知識佛教的形成,不但對當時的佛教產生極大的影響,其影響更延續到獨立後的佛教發展,對馬來西亞華人佛教的變化與轉型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將從宏觀的角度討論知識佛教如何促成馬來西亞華人佛教的轉型。
心性思想是漢傳佛教尤其是中國禪宗的核心思想。禪宗的創立,起於初祖菩提達摩,而成於六祖慧能。馬祖道一得法於南嶽懷讓,南嶽懷讓又得法於曹溪六祖慧能。馬祖的禪法依據不同根機的眾生而分別方便教化,在對發揚光大六祖禪法思想的同時,也加以創新性發展,從而開創了對後世習禪者影響深遠的洪州宗。本文擬對洪州宗的體用觀或心性論三個方面加以論述:一、心性(佛性)為體的思想;二、般若為用的思想;三、心性(佛性)與般若體用不二的思想。馬祖道一的禪法,忠實地繼承了六祖慧能的相關思想,故為曹溪嫡傳之正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