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37

臺灣教育哲學/Journal of Taiwa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臺灣教育哲學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在臺灣從事教育哲學的許多學者,對於分析取向教育哲學並不陌生,其中對於倫敦路線的學者R.S. Peters和Paul Hirst的學說理念,更可說是熟稔。但在眾多倫敦路線教育學者中,Patricia White在臺灣教育哲學學術界受重視的程度,與她在倫敦大學同為分析取向教育哲學的同事相比,顯然不成比例。此文為補此遺珠之憾,特將Patricia White之生平、學經歷、職業生涯發展、成名著作、在倫敦路線學派扮演的角色、對英語世界教育哲學界的整體影響,做了概略式的交代。本文作者指出,Patricia White一生著述的重點,在探索如何透過教育來維護及促成民主的發展。

  • 期刊

本文為研究者在教授教育哲學多年的經驗中觀察到該學科教學的現況與困境,以及瞭解到自身在教育哲學教學上面臨到的問題,因此邀請愛咪教師共同進行行動研究。兩人在108學年度第2學期同步於民生大學、雙十大學共同授課,利用課餘時間共同備課觀課和議課,運用一般實施於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學現場的故事教學的方式,協助兩校師資生提升其修習教育哲學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結論包含:一、加強「世界史」知識能有效提升師資生在教育哲學的學習成效;二、透過故事教學法能有效將師資生歷史科先備知識與教育哲學新知識進行連結;三、兩位行動研究教師透過彼此共同備課、觀課和議課提升教學專業知能;四、教育哲學課程仍可兼顧到專業知能的學習以及考試的準備。此外,研究者同時省思未來教育哲學教學的精進上,可邀集更多同樣教授教育哲學的教師共同組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除了平時可以透過更多對話交流藉此提升教育哲學領域的專業知能外,同時也可增強此學科的專業教學。透過開展更多教育哲學教學上的行動研究,幫助教授此學科的教師於教學上更為專業之外,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師資生瞭解此學科,也願意來修習教育學程中的教育哲學課程。

  • 期刊

「蘇格拉底對話法」(Socrates' Dialogue)在現代獲得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視,本研究重新反思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教育哲學基礎、教學方法、教育特色,同時透過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研究方法,藉由研究者教導一位小學三年級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孩子的生命故事,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教學法,輔導孩子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緒,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專業認同的歷程。教育是一場教師與學生不斷反思與對話的歷程,本研究強調「教學反省」的知識取向,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教育歷程,產生教師與學生的向內(inward)轉變及發展,在教學上產生積極性意義。而「蘇格拉底對話法」也讓教師在教學價值觀、教學信念、教學態度、教師自我認同方面得到意義性的成長,同時讓特殊孩子在認識自己、情緒教育上獲得有效的教育協助,因此,研究者選擇以敘說探究的方式進行反思與探索,來理解教師專業認同形構的歷程與原因,本研究更嘗試提出蘇格拉底對話為教學方式,呈現一種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小學特殊教育上應用之可能性。

  • 期刊

美育一般被認為能涵養性情,陶冶人格,乃至具有移風易俗的道德教化功能與目的,但其確切內涵為何?如何涵養、陶冶人格?楊深坑教授在這方面提供了深入的析論,值得加以探究,本文即在探討與闡釋楊深坑的美育思想。楊師主張美育的主要目的與功能在陶冶人格,並立基於柏拉圖美的理念之美育觀,吸納了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文化、包容差異思想,建構了人格陶冶的內涵。本文依其思想將之分為詩意人格、道德人格、批判人格與含容人格的陶冶,進行闡釋,並進一步歸結於精神文化與教育愛的分析。教育家的教育愛非及於已成形的價值,而是潛藏於青年中的價值可能性及其終極匯聚的文化理想,是為教育家人格之美的展現。本文最後並闡釋其提出的美育具體實施方式,供實踐上的參考。

  • 期刊

孟子哲學從人性本有的「仁」出發,建立起一套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的倫理體系。他以「仁」為人倫理生活的根源,在實踐中攝禮歸義,攝義歸仁,展現出了一種對於人性倫理泉源的回溯。西方詮釋學家P. Ricoeur,透過自我詮釋學所表述的倫理思想,也同樣展現出了對於人性存有之倫理泉源的強調。P. Ricoeur指出,人存有結構中存在的一種倫理直覺與意圖(與他人一道並為了他人在公正制度中度善的生活)以及蘊含在此意圖中的一種「關懷」,正是人倫理生活的最重要泉源。本文透過孟子與P. Ricoeur倫理思想之異同比較,揭露兩位哲學家的共同洞見:人依據其本性的存有,即是無法與他人切割,且時時與他人共在的。只有立基在這樣的一種人性存有所具有的、無法抹滅的倫理泉源之上,人與人間的適當的倫理關係才有可能建立起來。此一洞見將可為倫理教育的方向提供一些啟示,將倫理教育的重點導向一種順性而自然的教育,著重於喚醒受教者帶著情意動機的倫理泉源(「仁」或「關懷」),以達至幫助受教者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倫理教育目的。

  • 期刊

本文嘗試用Niklas 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對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中的「認同」語意進行二階觀察。由於認同係指藉由建立「相同/相異」的界線,辨識某人或物所歸屬之範疇,所以,認同語意係建立在對人事物的分類、觀察及辨識。本研究在梳理相關文獻時發現,在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認同語意之儲備概念中,包含了展現我族與他族之間,部分同質且部分異質的宣稱,在「原住民族/非原住民族」間形成既相異又相同的邊界。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作為從臺灣學校系統中分化出的系統,宣稱自身具有「民族教育」和「一般教育」等功能和成效,並以自我觀察和自我描述的方式建構自身與其他學校間「相同/相異」界線,形成區隔自身與其他學校的認同邊界。但由於溝通時的偶連性,「族群」意味著對社會分化的複雜性化約,係想像的共同體;因此,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對其功能和成效的宣稱將可能遭遇如下的挑戰和困境:一、學生之學習成效源於對環境資訊的內化,學生在接受民族教育課程後,仍有不認同自身族群身分、文化的可能。二、校方的課程內涵與教學運作係建立在對學生和原住民族的預設認知上進行,但其預設的正確與否卻無法得知。在社會不斷分化的前提下,民族文化教育無法兼顧原住民族文化的全部內涵,僅能呈現不斷化約下的想像原住民族。故本研究建議,校方應在意識到個體對自我角色的認同與否係屬個體的自我抉擇;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僅需提供大量與原住民族相關的資訊和觀察視角,並給予每個個體充足的反思和對話空間,使「認同」構建在系統對自我的溝通和描述上。

  • 期刊

重製邏輯指的是在經濟效益的考量下,採用大量重製的生產方式來達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思維。人類社會隨著科技進步,更有能力可以進行大量生產,快速複製出相同的產品。在現代社會中,儼然形成一種重製邏輯的風尚。同樣的,重製邏輯的思維也在教育場域中發生作用,應用教育科技產出大量的「教導媒材」,使得學生可以用「素材」、「刺激」類似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就成了新興而蓬勃發展的趨勢。本文旨在闡述上述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重製邏輯思維之下,影音技術與人工智慧如何作為教育科技應用於教學,並進一步地指出,如果在教育中將重製邏輯推展到極致,我們將在科技輔助教學歷程中,遭遇到學習內容選取的偏誤、教學活動多樣性的限縮、教學互動真實感的失落、教學脈絡性的遺失及學生學習習慣的窄化等問題。最後,應用教育科技時,實體課程與科技導入不是相互取代的關係,也無須全盤否定科技為教學現場帶來的影響,反而是依照兩者各自擅長的領域分工合作,以尋求一個平衡點,才不會顧此失彼,達成眼前的教育目標卻忽略更根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