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2.140

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

漢學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嘗試結合語言文字、思想內涵、社會背景等面向的語境,說明〈五行〉與〈五行說〉中「顏色容貌溫弁」的釋讀。認為「弁」字具有文彩交錯、明著之義,在〈五行〉脈絡中表述君子於禮的社會背景下,其身心氣修養臻至完美、形體儀態有如玉色溫潤,呈現文彩斐然的樣子。此是上承《論語》「文質彬彬」所提出的類似修養口訣,以個體的身心修養來落實禮的最大意義。相對於《論語》與〈五行〉,《孟子》對道德的內在本然傾注更多關懷,除了回應身體論述提出踐形,更建立側隱之心與性善等屹立不搖的成德根基。此外,〈五行說〉擴大〈五行〉對「弁」的理解,以勉、遜的聲訓表達經由勸勉、行進、順從、擴充而產生變動、變化的意義,此是上承〈五行〉,並且融合類似孟學的思想所致。縱跨戰國至漢初,書寫於不同時間層次的〈五行〉與〈五行說〉,保留了此一時段對於身心思考的歷史痕跡,映襯著儒學思想發展的細微轉移。

  • 期刊

中古子學仍盛,子籍為數亦不少,然而長期以來亡佚情形嚴重。唐人所知見有百餘種,明人所知僅六十餘種,所見更僅有其半。清代乾、嘉以下,輯佚之學大盛,學者盛稱馬國翰之《玉函山房輯佚書》及王謨、黃奭、王仁俊之書。至於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群視為集部總集,對於其輯佚、釐辨、整理、詮評中古子籍的貢獻,則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主要藉由嚴可均的工作,討論中古子籍整理的資藉、方法、方向、視野等問題,並特別強調唐人所編《群書治要》、《意林》二書的重要文獻價值,並延伸介紹涉及中古子學研究的清代學者如周廣業、黃以周、譚獻、劉咸炘等人的工作。

  • 期刊

本文試圖勾勒南北朝以來形成的醫術世家進入隋唐時代的官方醫學機構所面對的世界。在太醫署等國家醫學機構成立之後,醫術世家仍然試圖維持其權勢,醫學選拔制度中傾向有家傳醫學者,為其提供了制度基礎。但是機構和制度的建立也在重塑醫術世家對自身的認識,技術官的身分化逐漸限制了醫學官員的升遷途徑。南北朝以來的醫術世家在隋唐初期開始遭遇種種選擇和身分拉扯。從外看來,展現為醫術世家在醫學機構中交替或代謝的歷史圖景。就其自身的敘述而言,也並非取決於被描述者自身對於醫學官僚生涯的認知,而在於家族成員未來路徑的選擇。

  • 期刊

《西遊記》之「遊」可從不同角度研究,本文在前行研究基礎探求「文章遊戲」與修煉內丹身體之「遊」的特色,觀察內丹修煉如何結合敘事,體現玄而又玄的深意,並由小說主角孫悟空之命名、換名與身體、身分變化開始,討論取經師徒的命名象徵如何在敘事不同階段中,因「名」的不同而搭配產生變化,並由內丹詩詞隱喻與小說中置入的口訣、笑話等鬆動邊界,產生轉喻式表達的多層意義指涉,藉由內丹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階段,看全書如何安排情節,透過「過關」、「消魔」的隱喻旅程,可見師徒一行如何進行身體修煉,並與妖魔主動,而使身體、文體在間隙中游移、互換、融合,最終一體同心,脫去凡胎,成正果金身。

  • 期刊

清初下詔北嶽移祀渾源,顧炎武視為明社傾圯的象徵而淚灑廟門,考據學者也紛為曲陽辨說。早在明代對北嶽祭祀地望已有不少齟齬,如「曲陽飛石」傳說與「渾源古北嶽」的敘事,然而,我們從史料文獻並不難獲悉北嶽祀於曲陽自古即然。究竟此一歷史錯置是怎麼發生的?何以莊嚴的國家祀典滲入神話傳說?過去論者多關注於移祀過程,對於「為何」移祀及「如何」建構「渾源古北嶽」的討論甚少,更未觸及國家祀典中的五嶽祭祀,難以深入了解北嶽移祀對明清王朝有何特殊意義。本文從北嶽的地理形勢與相關神話談起,分析明人在國防緊張動盪時如何將民間傳說的「古北嶽」與「飛石」傳說合流敘事,析論明代官方的現實思維及不斷變動的敘事內涵所產生的推波效應;並從國家祀典的望祀內涵及大一統空間觀,重探北嶽移祀問題,何以在歷經官方系統一連串的演繹與敘事後,淵久的祀典反顯不合現實,雖內蘊著矛盾與悖論,卻逐步建構「古北嶽」的歷史記憶。

  • 期刊

本文論述了日本江戶時代學者渡邊蒙菴,以《詩經》是一部詩選、詩道人情、鄭詩非淫詩、詩無定義不為典要、古註完備等觀點,批評朱熹的「勸懲」說、「詩淫」說、疑經改經態度、以理學解《詩》的方法,而主張《詩集傳》不該稱「傳」應自謙稱「注」。本文除了究明蒙菴批判朱熹的立場之外,同時也論及荻生徂徠及太宰春臺等古文辭學派學者對朱熹《詩集傳》多所質疑與批判等相關看法,而歸結出古文辭學派學者大多有挾漢儒去古未遠之勢,以制朱熹新註之說的傾向,及古文辭學派學者雖欲將詩去經化,使之文學化,但卻更凸顯出其對詩的功能政治化的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有助於深入理解蒙菴反朱熹《詩集傳》立場及古文辭學派《詩經》學發展。

  • 期刊

本文研究對象為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儒者皆川淇園之「開物學」,此為淇園融合《易》學與聲韻學,而建立的一套獨特系統,用以解釋字義。淇園在江戶時代以治《易》聞名,「開物學」實乃其用力最深之所在,也最能代表淇園學術之特色。然其過於艱澀,並未發揮多少影響力,旋即消失於歷史舞臺上,而這也是歷來的淇園研究中較少被觸及到的部分。本文根據淇園「開物學」相關的《易學開物》、《易原》、《周易繹解》等主要著作,說明其系統架構以及實際用來解釋字義的表現,並探討此系統本身的優劣,進而指出,開物學理論內部存在著先天上的限制,註定使其面臨窘境,但另一方面,淇園在此展現了一種從儒家立場出發而獨立於道德,且更深入的認知活動相關探討,以及將對象進行形式化分析的態度,值得肯定。

  • 期刊

本文昌在探析1950年後的張愛玲就《海上花列傳》的平淡寫實特點所從事的論評,企圖藉張愛玲觀點來理解《海上花》及其上延之古典人情說部的寫實傳統脈絡,再透過與五四的寫實主流論述來對照《海上花》平淡寫實的意義。1952年張愛玲離滬抵港,逾兩年赴美,從此定居美國。去鄉日遠的張愛玲在文學實踐上引人好奇的是:其雖在域外,卻沉潛地向域內古典人情說部進行探索與埋首研究,而本文討論的就是她這時期就《海上花》的散論見解。張愛玲在五四學人對《海上花》「平淡而近自然」的觀點上提出更細緻的個人詮釋:以西方記錄體為切入視點,其穿針引線地連結起中國傳統筆記、民初社會小說、《金瓶梅》與《紅樓夢》的敘事線索。張愛玲對《海上花》平淡寫實之質蘊內涵的探尋,帶領我們思考到古典長篇說部不同五四新文學以西是尚的寫實脈絡。透過「真實」與「含蓄」作為網目,本文探究張愛玲的「《海上花》學」從文化母體的回溯探尋與滋養中所悟出的說部傳統之深邃內涵與價值。

  • 期刊

本文探討成都話重疊構詞及其內部聲調變化。根據田野調查的語料,本文指出在成都話的七種重疊結構當中,AA、ABB、AAB與AABB等四種重疊結構的連讀變調現象異於一般詞彙的連讀變調現象。這四種重疊型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第二個重複的音節均傾向讀為高平調55。本文指出,這個高平調乃是伴隨重疊構詞而來的浮游高調,並且連結到複製詞左側音節之聲調層,造成了成都話重疊詞的特殊變調現象。

  • 期刊

本研究整合語法化及主觀化的觀點分析臺灣客語心理畏懼動詞「怕」之情態演變歷程。臺灣客語「怕」除了諺語用法外,較少表達「害怕」或「擔心」之語意,絕大多數情況是用來表達說話者主觀性不確定之情態意義。本文以客語語料庫(含口語及書面語料)為本,檢視「怕」構式在實際使用中之用法分布及共現語境所呈現之句法功能及語意表徵。藉由「怕」構式語法化及詞彙化歷程之推演,本文解釋其如何由「害怕、擔心」之心理動詞演變至表「恐怕、大概、或許」之知識性情態詞,同時也解釋「驚」與「怕」、「敢」與「怕」如何在詞彙化運作下發展為情態詞「驚怕」與「敢怕」,且皆用來表達說話者對命題內容之主觀不確定性。綜言之,「怕」之情態演變的動因為語用推論而導引出之轉喻強化現象,在語言使用之溝通目的下,透過「語境誘發之重新解釋」形成了歧義現象,並進一步固定化為獨立之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