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51.231

榮總護理/VGH Nursing

榮總護理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背景:譫妄在骨科老人術後發生率高,若未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置,將出現併發症,延長住院天數,增加死亡率,影響病人安全。目前國內尚無預防譫妄發生率之相關文獻,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骨科老人術後多面向照護介入措施以預防譫妄之成效。方法: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方式收案196位骨科老年病人,對照組98位,實驗組98位;研究工具為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與混亂評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兩組病人於入院當天評估MMSE與完成第一次評估CAM,之後每天評估CAM直到出院為止,對照組給予常規照護,實驗組給予多面向照護。結果:以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對照組譫妄發生率為3.6%,實驗組譫妄發生率為0%,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的譫妄風險比為0.02,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 .03)。結論:多面向照護介入措施可以有效預防骨科老人術後譫妄的發生,維持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提供未來預防譫妄照護措施之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復健運動對膝關節置換術後病人膝關節的疼痛、關節功能及生活品質之成效。採類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北部某醫學中心骨科病房,首次接受單側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收集80人;實驗組接受足部復健腳踏器復健運動,對照組則採連續被動運動器常規照護。以疼痛視覺類比量表、膝關節損傷和骨關節炎評分表及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於手術前、出院前與術後30天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疼痛分數由術前6.28(SD=4.94)下降至術後30天的2.63(SD=1.12),關節功能由90.95(SD =26.53)上升至111.76(SD =13.64),生活品質則是從65.78(SD =14.23)增加至66.81(SD =12.71);對照組疼痛分數由術前5.35(SD =1.86)下降至術後30天的3.06(SD =2.28),關節功能從91.1(SD =17.91)上升至104.65(SD =19.22),生活品質由61.95(SD =13.63) 增加至67.81(SD =11.79)。兩組的疼痛指數、關節功能及生活品質手術前至術後30天的變化,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除了生活品質外,結果顯示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p < .001),代表實驗組使用足部復健腳踏器復健運動,相較於對照組採連續被動運動器常規照護,有較好的疼痛控制及術後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但兩組在生活品質的表現上沒有顯著的差異。臨床建議膝關節術後採用足部復健腳踏器,執行術後復健運動,以減輕疼痛並提升關節功能。

  • 期刊

跌倒是醫療照護品質之重要指標,不僅增加骨科病人再次骨折的風險,影響病人術後恢復與生活品質,同時反應照護品質,護理人員工作士氣亦受影響。本單位於2018年跌倒發生率高達0.11%,分析原因有:病人、主要照顧者及護理師預防跌倒認知不足、評估篩選表無法正確篩檢高危險群、缺乏麻醉術後預防跌倒之衛教單張、護理師未落實防跌措施。改善措施包括:訂定高危險跌倒病人分級制度、製作下肢復健運動影片、執行麻醉術後防跌護理指導、製作跌倒資訊看板及走廊字幕顯示器增加防跌警語、跌倒案例討論、舉辦在職教育以及執行防跌措施之稽核等。經專案改善後,2019年跌倒發生率由0.11%降至0.04%,顯示本專案成效;期望專案小組分享骨科病人跌倒之風險及改善方案,提升病人、主要照顧者防跌的認知及護理師對防跌措施的落實,以供同儕參考。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78歲女性中風後反覆跌倒致股骨頸骨折,入院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之護理經驗。病人擔心手術後的失能和依賴,會造成家庭負擔而情緒低落,引發撰寫動機。護理期間2019年9月16日至9月26日,以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進行整體性評估,確立主要健康問題:身體活動功能障礙、潛在危險性跌倒及焦慮。照護期間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護病關係,關懷與陪伴病人面對跌倒後失能衝擊,引導建立信心面對困難,在醫療團隊幫助下強化照顧者照護能力,預防髖關節脫位且指導需遵從術後正確姿勢及移位技巧,以減輕焦慮,同時提供骨質疏鬆護理指導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準備,增強活動能力與信心,積極轉銜社區型醫院進行2週急性後期復健,預防再跌倒。此次護理經驗深感出院準備及PAC轉銜對骨折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冀望藉由此照護經驗,提供反覆跌倒之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護理照護之參考。

  • 期刊

本文旨在描述一位反覆跌倒的高齡病人,從住院至出院返家的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20年2月27日至6月11日,病人於家中跌倒後因意識喪失至急診就醫,隔日轉入病房照護。住院期間筆者以周全性老年評估為架構,並透過觀察、會談、身體評估及病歷查閱,確立病人主要的健康問題為潛在危險性損傷:跌倒、便秘與無力感。病人於3月7日出院後,筆者仍持續每週進行居家訪視,共12次。住院期間除復健治療外,並加入彈力帶進行八週的阻力運動訓練,每週四次,每次40分鐘,增加肌肉力量及平衡功能,並協助轉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改善居家環境,護理期間未再發生跌倒情形;透過增加高纖維飲食、液體攝取及活動量,改善其便秘問題;運用傾聽、關懷、同理心等技巧鼓勵病人表達情緒感受,病人也因獨立性增加,進而改善其無力感。希望藉此護理經驗的分享,作為日後醫護人員照護高齡病人之參考。

  • 期刊

因應高齡化社會與慢性病年輕化,需要長期照護與慢性醫療之人口增加,醫學中心之就診族群,以急重症、多重慢性病或具複雜醫療需求病人居多,需要透過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協助病人獲得出院後持續性照護,達到更優質的醫療照護品質。近年來隨著長期照護政策推展與滾動式修正,除了提供更多元的資源服務,出院準備服務團隊除了擔負長照2.0服務的評估功能,需整合醫療照護、長期照顧及社會福利等相關資源,透過持續性溝通協調,達到轉介與協助病人及家屬選擇最適切的照護資源。執行過程常需因應案況變化及案家選擇,持續調整服務計畫,因此執行過程也面臨許多挑戰與困境。本文旨於分享醫學中心執行出院準備轉銜長照服務之現況與臨床挑戰,希冀提供臨床實務與政策擬定之參考。

  • 期刊

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進階制度,可以提升護理專業發展及留任意願,雖推行長久,但護理人員參與意願並不高,此現象值得探究。護理主管有效的領導型態可以引領護理人員意向創造和諧組織氣候,進而提高護理人員參與專業能力進階動機,因此本研究從組織氣候及領導型態的角度探討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進階意願。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採方便取樣,研究對象以某區域教學醫院有職業登記之297位護理人員來進行普查,共發放297份問卷,回收277份。結果顯示:一、有進階經驗、最高級階年資淺,較有意願參加能力進階;二、組織氣候與專業能力進階意願呈顯著正相關(r=.60, p<.001)、領導型態與專業能力進階意願呈顯著正相關(r=.50, p<.001)、組織氣候與領導型態呈顯著正相關(r=.77, p<.001);三、與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進階意願有顯著相關者為績效標準(β=.32, p<.001)、轉換型領導(β=.19, p<.01)、獎酬(β=.25, p<.001),且績效標準、轉換型領導與獎酬,共可以解釋40.6%的變異量。由此可證實組織氣候與領導型態對於能力進階意願之影響性,建議護理主管除了積極向醫院建言將進階與績效制度結合外,也可以彈性應用不同管理型態營造正向組織氣候,以提升基層護理人員參與進階申請之意願。

  • 期刊

照顧罹患失智症病人為家庭須長期抗戰的危機,家庭韌力是家庭調適資源,可協助失智症家庭順利調適並產生希望感。主要照顧者常困擾於與失智病人相處模式改變,出現家庭界限模糊的現象。因此,了解主要照顧者的家庭界限模糊程度與其家庭韌力對希望感的影響至關重要。本研究為描述相關性橫斷式研究設計,研究目的為了解失智家庭之家庭韌力、家庭界限模糊與主要照顧者之希望感的相關性。共收集133位由主要照顧者填寫之基本資料表、家庭韌力量表、家庭界限模糊量表、中文版赫氏希望量表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家庭韌力與希望感得分呈正相關(r= .463, p< .01);二、家庭界限模糊與希望感得分呈負相關(r=-.269, p< .01);三、家庭韌力能預測主要照顧者之希望感,可解釋20.9%變異量,表示強化家庭韌力有助於提升其希望感。此結果可做為發展提升失智症主要照顧者希望感的介入措施的基礎。

  • 期刊

肉眼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徵象,當徵象惡化時,需要及時通報,以免錯失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對疾病預後造成負面影響。本單位於2017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以紀錄內容查詢、問卷調查、觀察法等收集資料,分析發現醫-病-護描述血尿程度之一致性僅51.99%,對疾病判斷及治療決策之影響甚巨,主要導因為:無客觀描述血尿程度之工具及方法、護理指導單張缺乏描述血尿方法及相對應處理資訊、醫護人員無血尿評估相關教育訓練、電話或電腦交班無法直接觀察尿液顏色,經文獻查證及團隊研討,採行製作『血尿色卡』及『血尿辨識方法及處理』護理指導單張、舉辦「醫護人員血尿辨識共識會」、設置血尿色卡應用稽查機制等方法,於2018年1月17日至2018年7月31日實施後,評值醫-病-護描述血尿程度之一致性提升至100%。血尿徵象可能存在於各科疾病,運用客觀的評估工具能準確描述血尿程度,及早提供合宜處置建議,期望未來能推廣應用,讓臨床照護描述血尿程度一致又便利!

  • 期刊

本文乃描述運用Orem自我照護理論照護一位接受膀胱全切除合併迴腸膀胱造口術後病人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18年8月2日至8月15日,筆者藉由身體評估、溝通會談及查閱病歷等方式收集資料,並運用Orem自我照護理論之評估工具確立病人有:「腸胃能動性失常」、「潛在危險性感染」及「身體心像紊亂」等健康問題。筆者整合相關文獻,提供以實證為基礎的個別性護理措施,包括:術後咀嚼口香糖、穴位按摩等方式緩解腸胃不適;邀請病人及家屬共同執行傷口與管路照護,以預防感染;及鼓勵病人漸進式接納身體構造與功能改變之事實,並引介病友分享經驗,改善病人身體心像紊亂問題;同時增強病人自我照顧動機與技巧,以提升返家後的生活品質。期望透過此次經驗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護此類個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