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84.155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14
0.11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5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歷史檔案對於人類現況與未來,有如記憶庫之於個別主體。每一個歷史檔案既紀錄著過去事件,又靜待來者之取用,使之活現於當下。同樣地,記憶亦仰賴記/憶起之動作,方使過去經驗體現於當下。取用與記/憶起之中介(mediation)將歷史檔案與記憶從過去凝結之時間中解放,與當下事件與經驗互動─相互對照、呼應、對話、辯證等,進而帶出一可能未來。取用與記/憶起成為歷史檔案與記憶活現之鑰。取用與記/憶起之關鍵為何?結構/組織化。不論是歷史檔案/群體或個體,結構/組織化後必然造成內/外之分野:在歷史檔案/群體層次,形成了我類/群vs.非我類/群;在記憶/個體層次,則有(內)同於群體vs.異於(外在)我群之別。個體記憶與群體歷史檔案,既重疊又有差異;個體在群體的位置,既內且外。因此,個體與群體之互動或反動,驅使個體啟動記憶與歷史檔案跨時交流,形塑一時空分界挪移之可能。個體記憶如何驅動個體與群體之互、反動?精神分析之記憶結構身心理論點出了經驗之記/存過程與裝置有其決定性的影響。就此,本文試圖從佛洛伊德於《失語症釋義》、《科學心理學大綱》、〈給弗立斯信件52〉、《歇斯底里研究》以及《夢的解析》中所提出之身心記憶結構出發,分析經驗在結構化為記憶之過程中,內、外物質元素如何歷經層層轉寫,以及在轉寫過程中之質能變化如何構成日後個體召喚記憶之動能,驅動個體與群體互動或反動,帶出個體記憶與歷史檔案之跨時空交流,進而勾勒一可能願景。

  • 期刊

記憶與主體的關係一直以來乃記憶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一般認為,主體透過回憶,再現與重組存於記憶中的過去經驗,藉以肯定自我主體的完整性,即主體擁有再現過去記憶的絕對能力。此種主體與記憶彼此間的再現關係,在自傳敘事體中尤為顯著。傳統中,自傳作者大多採主觀回憶(再現過去記憶)的方式,重新閱覽、反省並評價其一生經歷;同時讀者藉由閱讀其回憶了解自傳作者的一生。然而,記憶與主體間的主從再現關係已為柏格森與德勒茲的論述所推翻。兩者先後提出,記憶非屬主觀個人,而是過去經驗本體的存有存在;主體也並非先驗,而是經由每個當下回憶(記憶的現實化)累積聚合而成,並於時間流動中不斷生成。柏氏與德氏的論點顛覆主體再現記憶的論點,並促使讀者重新思考記憶、回憶與自傳主體三者間的關係。藉此,本文試圖分析閱讀保羅.奧斯特的自傳《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中的自傳主體,如何在回憶過程中自笛卡爾式的封閉主體逐漸轉變為德勒茲式的游牧式的生成主體。

  • 期刊

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去世三年後出版的文集《思考/分類》("Penser/Classer", 1985),收錄的是他觀察、省思日常生活事物所寫成的短篇散文。其中作為書名標題的文章是〈「思考/分類」〉("'Penser/Classer,'" 1982)。本文先從這篇散文的建構原則和內容切入,分析與「思考/分類」既相輔又相悖的「列單法」,此一手法作為書寫風格存在已久,在當代文學中重新蔚為風尚。培瑞克在這篇散文裡展演五花八門的知識,藉博學、博物之展陳,除了在詞與物之間,關注文學書寫問題之外,其實更帶有個人神話之建構/隨即消解/重構的非單純意圖。培瑞克以低調甚至不著痕跡的方式進行,潛游在列單的缺口、脫軌遁逸;其文本在冷靜的文字外表之下飄散著憂鬱的氛圍。綜言之,本論文將試圖揭露培瑞克如何藉由這篇擬似客觀議論知識的散文,實則於文字間,記/寄存個人之生命印記,與關鍵字母微素隱密地相互依存。

  • 期刊

為了探討如何在後現代的多元碎裂語境中建構出具有主體性的歷史,本文航向洛杉磯(Los Angeles)/《加利菲亞》(Califia)。《加利菲亞》這部以後現代空間表徵洛杉磯為主題的數位超文本小說,結合了書寫媒體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地誌書寫的方式,在洛杉磯碎裂的場域/地景中建構出具有「網絡化」(networking)樣態的角色家族歷史與地方集體歷史。在相關社會學論述中,「網絡化」已被視為是在全球化與資訊化社會體系下建構出在地化意義的一種新文化策略,然而,在不同場域進行「網絡化」行動的運作機制卻仍有待探索。在我們以《加利菲亞》為對象的探索中,發現「網絡化」的歷史建構機制乃植基於「檔案」的「碎裂並置」,以及建構歷史的不同主體在碎片中依其主體性自行連斷的「接合」(articulation)行動。在這個歷史建構場域,過往的歷史詮釋會隱現其中,成為建議性的「導引」。文本中所浮現的「星點-星座-星網」與「北極星」這組後設象徵,對應出其自身的歷史建構美學。此一美學也呈現了資訊社會中人們不斷解構知識為資訊、接合資訊為知識、彼此共享知識網絡、並以他人或過往所建構知識為參考的知識型態(epist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