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49.105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14
0.11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5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華語語系研究近年來在全球學術場域備受關注。不過對台灣學者而言,這種以美國為根據地的學術趨勢若要引進台灣,它能生產出什麼樣的理論動能?為何需要在台灣談華語語系研究?這些提問值得省思。本文主張華語語系概念的提出,引領我們深入剖析台灣與不同華語語系社群之間的跨文化接觸過程。這篇文章討論台灣文化場域內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的相遇。本文將透過兩種華語語系文學-台灣原住民文學與馬華文學-在台灣兩大報文學獎的迥異呈現模式,提請注意認可政治在華語語系關係網絡裡的運作。透過梳理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的相遇,本文提出以洪美恩主張的「複雜的糾葛」取代「族裔認同」,作為連結台灣與全球華語語系社群關係網絡的框架,期望能演繹不同華語語系社群之間跨文化接觸所帶出的些許課題,為台灣文學乃至於華語語系研究另闢論述空間。

  • 期刊

由於白話詩肇始於中國新文學運動,同時期臺灣詩人勢必得從中國白話詩人的作品中理解何謂白話詩,進而開始嘗試創作白話詩。過去學界已陸續指出,臺灣日治時期重要的新詩人楊華,其詩作和郭沫若、冰心、梁宗岱等人的作品多處相似。本文在此基礎上,擴大將中國新文學報刊上的詩作與楊華的詩作進行比對,發現楊華大量剽竊了《創造季刊》、《小說月報》等刊物的詩作,證明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詩歌受到創造社以及文學研究會極大的影響。這種同文下的文本混生現象,包括改寫、仿擬、抄襲等,在日治時期的報章雜誌上極為普遍。本文探究其原由,發現當時臺灣總督府因統治考量而未將日本頒布的著作權法於臺灣施行,使得臺灣在快速發展現代出版事業的同時,卻無相應的著作權法可依循。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楊華透過同文下的剽竊進行詩歌的文本混生實驗。本文即針對楊華剽竊的事實、來源管道、作品型態與後續效應,加以舉證分析,重新闡述了楊華的審美原則、詩歌形式、創作心理、文化認同等面向,並藉由其剽竊習慣來考定其作品。筆者認為,楊華的例子見證了一位生活在殖民處境下的臺灣詩人如何從剽竊走向創新,在「中國白話文派」與「臺灣話文派」相持不下之際,嘗試融合兩條路線,寫出具臺灣特色的中國白話文學詩歌。

  • 期刊

本文以陳培豐「殖民地漢文」與史書美「華語語系文學」概念,重論日治臺灣古典文學相關問題,側重於文學主體性與多元複雜性。在「殖民地漢文」部分,探討臺灣語言文體如何自「帝國漢文」演變至「殖民地漢文」,及臺灣古典文學自初期「同文主義」到末期「興亞主義」過程間的相關問題。在「華語語系文學」部分,以「中國性」、「華語語系」到「臺灣性」一系列命題推論,探究此論述與臺灣古典文學間的關係:日人在臺漢文學該不該╱能不能放置於「華語語系文學」架構內討論?筆者延續前人未完的論述,並援引邱貴芬關於「臺灣性」的論點作為解決方法。臺灣古典文學無論自「殖民地漢文」或「華語語系文學」概念論之,都隱含著對「中國」的焦慮。此外,本文之立論也將取徑於竹內好的「亞洲作為方法」、溝口雄三之「中國作為方法」、以及李育霖延伸自前兩者說法的「臺灣作為方法」等論述,提出以下的主張:臺灣本身可自行生成理論,具有其「主體能動性」與「無可取代的歷史文化發展」,臺灣古典文學因此有了更多的詮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