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1.178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14
0.11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5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自西元兩千年以來,外省第二代作家如陳玉慧、郭強生重新銜接台灣戰前與戰後的歷史記憶之集體努力值得重視。郭強生的同志小說《惑鄉之人》以行蹤飄忽的灣生男同性戀松尾森為主角之一,貫串戰前與戰後,從二十一世紀重訪日治時期及戰後記憶,其歷史想像涉及性取向、國族、種族、階級的交纏,本文將探討《惑鄉之人》的歷史想像如何重新銜接台灣戰前與戰後。第一部分探究對於松尾森的多角度描寫以及台日糾葛。第二部分探討小說重返台灣四○年代所涉及的記憶政治。第三部分討論小說所呈現的戰後台灣電影、認同與文化政治的關係。第四部分則是結論。

  • 期刊

西西的長篇小說《我的喬治亞》(2008)出版於香港回歸後十年,社會運動甚囂塵上之際。此書卻捨作者一直鍾愛的香港題材,以搭建一座娃娃屋為故事的中心。有論者視《喬治亞》為逃逸的輕巧之作,本文卻認為,輕重大小之界限正是作品所要質詢的;至於公共與私密之界線亦未始不可挪動。通過把《喬治亞》重新置於它出現的社會背景,尤其當時成為全城焦點的天星及皇后碼頭保育運動(2006-2007),本文視能夠隨時變化改造的玩具屋遊戲,為對保育行動的戲仿(parody),並分析作品裡,作為歷史標記的建築物如何被置換為一個溝通不同時空的「通道」;「私密」、「微型」的娃娃屋如何介入「公共」、「紀念碑式」的領域,進而挑戰我們對這些概念的二分及價值預設,並促使我們反省城市建築與空間的設計、歷史的再現,以及它們與文學藝術的關係。

  • 期刊

本文以遺忘為起點,探討《追憶似水年華》中向前(未來)創造的回憶,而非向後(過去)重複的回憶。回憶與遺忘素來相互對立,然而在此作中它們卻形成生產關係。敘事者往往從遺忘中突然憶起往事,這一方面切斷了回憶綿延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從遺忘中產出的回憶,使遺忘不僅止於「虛無」,轉而肉身化成創造性的回憶。通過分析此作,本文嘗試證明遺忘對創作的促成,使遺忘不再是必須排除的「記錯了」,而是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並進一步指出,遺忘的特質如何使藝術作品產生共通性。藝術作品迫使觀眾離開(遺忘)各自習慣的世界,經由他人之作,重返對自我及作品的雙重領悟,由是完成一個經由差異而重返共通世界的過程。遺忘作為一種使人脫離自我成見的方法,作為回憶的斷裂與重構,能開發更豐沛的世界意象,並以創造性的回憶呼應人與世界的認識關係。

  • 期刊

黃碧雲(1961-),香港文學當代重要作家之一,其語言風格強烈而獨特,並對語言的改造性運用具高度自覺。惟過往論者偏向討論其作品中具爭議性的題材內容和「暴力美學」,卻少有深入研究其語言風格。及至《烈佬傳》(2012)獲頒專門授予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的「紅樓夢獎」,夾雜粵語口語的文字風格才得到重視,「方言文學」更引起一時熱議。事實上,黃碧雲的語言實驗,可追溯至作家七年沉寂期(2005-2011)以前發表的作品《沉默。暗啞。微小。》(2004)。小說以「語言」討論「沉默」,展現作者對語言實驗的後設思考,有助更完整地理解其語言風格的形成過程和理念。本文借用現代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具體客觀地描述《沉默。暗啞。微小。》中語言的獨特之處。在這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借助「少數文學」概念,探討黃氏筆下獨特語言風格的深刻意義:作者如何透過語言的「少數用法」,嘗試表述命運和歷史的強權下生命晦暗不明的狀態,並探尋從權力中逃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