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233.43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14
0.11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5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的學術史事件,比較文學學派論爭的「名」與「實」之間有較大的差異:在「名」的層面,是美國學派對法國學派的批判與反叛;在「實」的層面,則是新一代學者對傳統歐陸比較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在1970年代,臺灣學者在選擇追隨美國學派的同時,也將以國家為單位的學派納入比較文學的知識建構中,進而在錯綜複雜的語境中將學派簡化和對立化,更推出了「中國學派」的構想。到了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關於學派的二元想像被繼續擴大,學派對立的故事被轉化為知識的進化圖譜。在1990年代的全球化語境中,「中國學派」在中國大陸也改換意味,成為中西關係想像的文化表徵。學派曲折的旅行過程不僅反映了中國大陸比較文學與臺灣比較文學之間的密切聯繫,而且也折射了知識生產與國家/國際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對學派等比較文學知識的建構史展開批判性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別具意義的比較文學實踐。

  • 期刊

本文檢視黃亞歷的紀錄片作品《日曜日式散步者》中關於文學史內容剪裁與影像表現風格,說明這一特殊的音像配置如何形構其獨特的文學史敘述。本文將這一敘述構成理解為「少數」的歷史編纂學,一方面固然因為影片選擇了風車詩社這一少數邊緣文學團體,但更重要的則是因為影片的音像配置體現了不同於主流文學史的少數傾向。本文進一步將影片特殊的影像表現風格理解為電影鏡頭所構築的「自由間接敘述」。這一表現形風格主要透過破碎化影像與大量蒙太奇剪輯而得以表現。本文認為,影片展示的特殊音像配置體現了文學紀錄片新的美學典範,藉此召喚未來不同的作家描繪與可能的文學史敘述。

  • 期刊

人類中心的「擬人化」有扭曲真實性之虞。晚近隨新物質主義崛起的「化人主義」,則認為非人存有擁有不輸人類的能動性,希望以此祛除人類視角、捕捉更加「真實」的自然。本文通過討論1994年迪士尼動畫電影《獅子王》,以及奠基其上的另兩部電腦動畫電影──夢工廠的《馬達加斯加2》與迪士尼的「擬真」《獅子王》──分析電影裡徘徊在擬人與化人之間的動物角色,如何折射出相異的人類-動物-自然關係,從而傳達秩序復歸、認同漂移,以及生態循環意識的神話補缺,這三個當代課題。筆者借鑑新動物地理學的動物惡地概念,並深化「擬真」意涵,以此討論電影文本中的動物之於自然/真實的關係。筆者藉此反思他者世界的再現倫理,主張須正視非人世界的不透明性,但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運用科技中介的再現文本去描摹真實的可能樣貌,讓「擬真」不只是擬形,而是一種人類對自身與複雜自然如何共存的啟發性探索。

  • 期刊

美國學者努薇透過解構與精神分析閱讀,將納西瑟斯詮釋為一個主體性與意識遭到內部他者阻斷的自戀主體,並解釋這般與內部他者的遭逢是不可避免的。在十二世紀,法蘭西的瑪麗之敘事詩〈基熱馬〉與〈狼人〉也深刻探索相關主題。本論文首先透過交織努薇的納西瑟斯、精神分析理論與瑪麗的〈基熱馬〉與〈狼人〉,探討三個文本如何呈現並變形自戀主體、傷口與內部他者等主題,並進一步討論內部他者如何喚起三個文本裡的抵抗閱讀;此閱讀除了挑戰並顛覆原本主宰的、權威性的意義,同時也促使讀者負起閱讀文本內傷口的責任。此外,筆者強調瑪麗的匿名與晦澀文意等寫作策略,除了能夠使作者與讀者避免本身的自戀盲目,更提醒所有主體皆必須接納並擁抱多樣異質性。最後,對努薇與瑪麗而言,面對他者的倫理是永不停歇的實踐,主體必須不斷敞開自己面向那未知,並詰問那不可理解的他者到底是誰、想要什麼,才能協調並配置自我與那不斷侵擾的內部他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