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44.32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14
0.11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5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巴拉德的理論為基礎,探討邱常婷在中篇小說集《新神》中如何透過描寫臺灣各地悲苦人物的人神際遇拼湊臺灣正統歷史論述之外的真實文化全貌。「緒論」除了簡介《新神》,將其定位為近年來逐漸成形的臺灣妖怪學創作,並因此確立本文所要探討的研究目標:以臺灣志異作為反映臺灣真實文化內涵的意義,以及以巴拉德的新物質主義理論作為新神文化研究之理論根據的必要性。在「我們為何需要新神?」的段落裡,本文論證以新物質主義重啟神學研究的必要性,以解釋何以市井小民的信仰只能是新神的信仰、他們的神說鬼話又是如何具體反映臺灣真實的文化風貌。在「眾新神」的段落中,本文則以巴拉德的理論為基礎,進入具體的小說文本分析,以展示《新神》中的悲苦人物如何透過信仰的物質內造運動遇見新神並得到救贖。「結論」除了總結邱常婷的《新神》創作對文學與文化的貢獻,也再次強調巴拉德的理論對閱讀《新神》及其透過臺灣志異拼湊臺灣文化寫實的重要性。

  • 期刊

本文分析1937年受好萊塢默片《歌劇魅影》(1925)啟發所製作的恐怖片《夜半歌聲》,討論早期華語恐怖片結合左翼革命元素的特殊現象。有別於過去著重左翼宣傳如何利用恐怖片「軟性」文藝的論述方向,本文提出《夜半歌聲》如何在恐怖片式微的大環境利用左翼革命元素再創本土恐怖片的新一波高潮,並強調電影產製合作的商業運作,以探究左翼、恐怖、聲音等元素各自的內部複雜性及三位主要創作者本身所展現的多元矛盾。本文首先分析電影出產的大環境背景及產製過程,其次分別論述導演馬徐維邦階級化的怪人敘事、田漢對德國表現主義恐怖片的矛盾態度與左翼化處理,以及冼星海與情節設計緊密結合的聲音巧思。其中聲音部分尤其著重電影如何運用「無聲源音響」的效果展示他我溝通的可能,甚至以恐怖破除恐怖,將現代性的他者經驗建立在恐怖音效的感官習練上,以鋪演出無他無我全人類的社會憧憬。

  • 期刊

《鬼滅之刃》主角竈門炭治郎和服上的市松紋,是深具代表性的日本花紋圖樣,隱含對世系繁榮的期待;2020東京奧運會徽亦以組市松紋傳達各國超越差異共存共榮的願景。生命該以何種樣態延續下去、不同的生命體要如何共在,確為《鬼滅》透過人鬼之爭著意探討的主題。本文主張,《鬼滅》中錯綜複雜的醫、病、藥、毒關係,凸顯鬼化作為一種藥/毒例證,改寫個體健康與群體健康的定義,迫使人類社會系統重整,重新協商生命樣貌與共生倫理。本文援引史提格勒所談的「藥/毒」概念,尤其是他闡述康吉萊姆所談「動態生命健康」的部分,來探討化鬼技術所開啟的「雙重斷代更迭」,細究《鬼滅》共生藍圖的輪廓如何從中浮現,以及如何從鬼化作為藥/毒的角度看待生命延續的意義。本文並進一步指出,雖然鬼化所帶動的系統重整看似歸結於人、鬼與動物等各種生命體的永續共存,但卻以幽微的方式將怪物動物性屏除於外,《鬼滅》的共生願景因而可能還是「人性的,太過人性」。

  • 期刊

中國詩人蔣一談在2015年推出「截句」一詞後,以詩人白靈為首的臺灣詩學季刊社將其重新定義:「一至四行均可,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並自2017年開始在網路文學社群中大力推行,在創作、出版、教學、研究面向上大量產出,短短數年內即建構出一個全新的「詩創作類型」。臺灣詩學季刊社以「文學集團」的姿態掌握學術與傳播資源,從與副刊合作徵文、擔任年度詩選守門人、舉辦學術研討會、學院教學與研究等各類管道,同步大力地推進截句。然而,在針對截句的質疑之聲未獲解答的情況下,產生以千禧世代詩人為首的「反截句」現象;雙方在立場、認知、討論層次無法接軌,造成美學觀與媒介的對壘。本文以新的視角再論截句沿革與體式定義,評述截句運動在各場域中的現況與疑慮,並統整「反截句」行動中「以截句反截句」與「單點式輕批評」現象,全面針對截句/截句運動進行探討;在完整梳理所有脈絡後提出五點意見,以期對當代詩/文學運動的發展有實際助益。

  • 期刊

本文探討華語作家木心與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對他者與自我關係的辯證思考,以此比較二人的文學精神。「他者」是木心與博爾赫斯文學創作的重要對象,他們通過他者來構建自身的主體性。基於此,本文主要從他者意識、自我與他者的辯證、主體與藝術合一的主體性建構三個方面,比較木心與博爾赫斯的文學觀念與主體建構的異同。透過與博爾赫斯的對話,更能揭示木心突出的藝術家主體性,並豐富博爾赫斯在中國的接受史。同時,木心作為當代華語文壇的獨特個案,考察其文學創作的生成,有利於充實木心的文學研究。

  • 期刊

本文探討尾關小說《天生萬物》的亞美農業敘述,我援引多物種民族誌學者對農業的看法,將尾關的小說放入美國農本敘事的沿革當中,彰顯尾關對基改農糧的思考,剖析本書連結自然與文化的方式,及敘事創新。本書有兩個互相交錯的敘事結構,一個顯性,一個隱性。顯性敘事以毒物論述檢視農民的處境、檢視基改和反基改的爭議,透過根莖狀敘述,連結諸多角色的聲音與觀點,形成一個根系龐雜的敘事網絡,探討在生物科技下,人與人以及人與物種共生之可能方式。隱性故事的蔓生鍊結將主要角色與種子纏繞捲進一個互相生成的遭逢,將小說的敘述格局擴張到一個跨物種繼承的想像。在這個敘事支線中,尾關不僅揭露了戰爭新娘議題,通過危脆主體的勾勒,重新梳理亞美的認同政治,也將亞裔母女敘事放在物種遭逢的脈絡下重新演繹,以植物與種子仲介族裔傳承,為亞美書寫開出新的想像空間。《天生萬物》因此在諸多層面上同時操作創新,將農本敘事帶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