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06.69

中華農業研究/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a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以包括親本與正反交組合之6×6全互交F1材料探討水稻米粒白堊質之遺傳。白堊質米粒出現頻度與白堊質米白堊質面積大小等兩性狀之親本間之遺傳變異極大,此變異係由累加生與顯性效應所致。兩被評估性狀之狹義遺傳率值均高,指出兩性狀之表現型變異主由累加陸效應控制。兩被評估性狀均存在有細胞質效應。其經迴歸與變方分析估得兩破評估性狀之顯性程度均屬部分或不完全顯性。而藉迴歸圖析及親本顯性次序之判定則指出白堊質米粒出現頻度中等者對出現少及多者爲顯性;白堊質面積小者對大者爲部分或不完全顯性。兩性狀親本間正負等位基因頻度不等,且顯性華因數多於隱性基因數。

  • 期刊

本試驗目的在探討培養基內添加人參粉末對水稻花藥培養之花藥褐化、癒傷組織形成及植株分化的影響。試驗結果發現,培養基內添加500-1,000ppm濃度的人參粉末能够延緩花藥褐化速率,進而提高癒傷組織的形成能力及花藥培養之育種效率。

  • 期刊

本試驗以四個溫帶型馬齒種(Hi25、Oh545、UH-1及Pi77-4257,分別爲代號A、B、C及D)及四個熱帶型硬粒種(ICAL210、Hi28、CM103及CM109,分別爲代號E、F、G及H),計八惆王米自交系爲材料,於民國73年春作,舉行全互交田問試驗,以探討個別玉米自交系之一般組合力,及粒型間雜交組合之特定組合力及雜種優勢,並探討13個農藝性狀與子粒產量間的關係,供育種上選育優良親本及高產雜種級合之參考。 全互交分析結果顯示,8個自交系及其28個F1雜種的子粒產量及除穗徑外的12個農藝性狀,均有極顯著的一般及特定組合力差異。一般組合力均方,除子粒產量外,均大於特定組合力均方。 硬粒種自交系Hi28(代號F)及ICAL210(代號E),在子粒產量及其他農藝性狀,如穗位高、葉面積、穗長、穗徑、每行粒數、百粒重及脫粒率等性狀,均有較高的一般組合力效應,可爲優良雜種親本。 雜種F1子粒產量的特定組合力效應,以Hi25×Hi28(代號A×F)、Oh545×UH-1(代號B×C)及Hi25×ICAL210(代號A×E)等三組合較高。此等高產雜交組合,其穗位高、葉面積、稈徑、穗長、穗徑、子粒行數、每行粒數、子粒深度、百粒重及脫粒率等項之特定組合力效應,亦均較高。高產雜交組合,如A×F(1.87kg/10plants)、B×E(1.84),D×F(1.82)及A×E(1.74)等,均爲馬齒種及硬粒種之組合,顯示兩粒型種源間之組合,較易獲得高產之雜交種,硬粒種同粒型組合,如E×F(1.76kg/10plants)及馬齒種同粒型組合,如B×C(1.76kg/10plants)等,雖亦可獲致高產組合,但爲數較少。 馬齒種及硬粒種兩粒型種源,就組合力效應,進行比較,可發現硬粒種自交系有較佳的一般組合力效應,即晚熟而株型高大。馬齒種自交系,雖早熟而株型稍小,各性狀一般組合力效應較低,但馬齒種同粒型組合,却有較硬粒種同粒烈組合爲高的葉面積、稈徑、穗長、子粒行數、每行粗敗、子粒深度及脫粒率等特定組合力效應。而兩型玉米雜交的異粒型雜種組合,雖營養生長及植株性狀多數趨近於兩同粒型組合之中間值,但却明顯有較優異之株高、穗位高、稈徑、穗長、穗徑、每行粒數、子粒深度、百粒重及子粒產量等特定組合力效應,以及表現於高百粒重之雜種優勢存在。換言之,硬粒種玉米自交系具有較佳之一般組合力效應,而馬齒種玉米則具有較佳之特定組合力效應。 子粒產量除與開花期及吐絲期成極顯著負相關外,與其他農藝性狀間,均有極顯著的正相關,表示雜種的子粒產量與植株大小、葉面積、穗長、穗徑、每行粒數、子粒深度、百粒重及脫粒率等性狀有密切關係。其中依次以穗徑(r=0.792)、每行粒數(r=0.747)、百粒重(r=0.764)、穗長(r=0.663)、株高(r=0.660)及子粒深度(r=0.640)等之相關係數爲高。

  • 期刊

落花生臺農5號係以母本Spanish White與父本CJ-444(由Chiba Bunch×Java 2而來),於民國62年春作進行雜交,利用混合法(bulk method),在F4行單株選拔,並歷經株行、二行、中級及高級品系產量比較試驗所選出之優良品系(代號73-F-150),經69年春作至70年秋作共二年,分別於全省落花生主產區進行區域試驗之結果,顯示此品系(代號爲農育4號)產量高且穩定,種子具短期之休眠性,乃獲審查通過命名爲落花生臺農5號,正式於民國71年11月起推廣,供農民種喳,本品種屬小粒型(Spanish type),植株直立,約有4~5分枝。葉片形大、呈淡綠色,小葉爲倒卵形。莢果爲中筒形、果腰淺具網紋且殼薄,莢果大小約爲2.93×1.21cm,百莢改達123g,多爲二粒莢。仔粒爲精圓形,種皮淡紅色,千粒重達499g。種子油分含量爲49.7%,粗蛋白質含量爲26.1%,且具有3週之種子休眠性,剝實率達71.8~72.9%。在全省區域試驗中,莢果產量春作平均爲3,359kg/ha;秋作爲2,246kg/ha,較對照品種增收6.1~6.8%及3.4~9.3%。籽粒產量在春作及秋作也分別較對照種增產5.4~9.1%及2.2~10.5%。此外,種子地中萌芽率也較對照種減少約26.6~28.7%。可減少雨害之地中萌芽減產損失及防止黃麴毒素之污染。

  • 期刊

以4個仙草品種爲材料,於移值後120、150、180及190天分別收穫,以探討生育期長短對仙草莖葉主成份含量變化之影響。試驗結果發現仙草莖葉之粗蛋白質含量隨著生長日數增進而降低,但脂肪含量與纖維含量則隨著生長日數增進而增加。可溶性無氮物(Nitrogen free extract)和乾物質(Dry matter)含量於180天生長期較高。因比,以可溶性無氮物及乾物質含量作爲仙草採收指標,則其最適採收期,應當於移值後180天爲佳,不需待至值株花蕾形成期。

  • 期刊

利用PVC(poly vinyl chlolide)塑膠膜,以高週波機密封製成之簡易人工大氣貯藏室,配以乙烯及二氧化碳過濾吸取裝置,因氣密性不佳,氧氣在13~18%之間,二氧化碳3~6%之間,無法達到理想之大氣組成,但甘藍經三個月之貯藏其可售率可達68%。 以大型PE塑膠袋,內置5-6只甘藍後將開口密封,以改變袋內大氣組成之方式(modified atmosphere)貯藏三個月,氧氣濃度及二氧化碳濃度各維持於2%及10%左右,貯藏後甘藍之可售率計田間密封加高錳酸鉀乙烯吸收劑處理者爲63.8%,預冷後密封加上述吸收劑者爲85.3%,不加吸收劑不密封者爲47.9%。 品質劣變以苞葉黃化及莖部發芽爲主,黑點及基部纖維化除對照發生外,有吸收劑者皆未發現。

  • 期刊

將CMV、CGMMV和ZYMV等三種病毒分別接種在54個胡瓜品種(系)上,結果得知對CMV呈極抗品種有38種,中抗有2種;對CGMMV呈極抗品種有15種,中抗有10種;對ZYMV呈極抗品種有5種,中抗有9種。綜合54個供試品種(系)對三種病毒單獨感染之抗病篩選結果,得知僅有地方品種之黑皮大瓜,商業品種之穩農5號、205小花瓜、206花瓜、瑞青胡瓜和國外引進品種之長青等六個品種,具有極抗病性,其餘品種對各種病毒的抗病性反應並不一致,有些品種對某一種病毒呈抗病性,但對另一種病毒却爲罹病性。利用抗病和不抗病品種間之雜交和囘交後裔檢定,得知ZYMV在胡瓜上之抗病性遺傳係受一對隱性因子控制。

  • 期刊

本研究依照國際稻米研究所水稻檢定計畫所訂紋枯病罹病等級,將紋枯病分爲0、1、3、5、7及9等6種罹病度,並分析水稻產量與紋枯病罹病度之相關性。第一期稻作,臺南5號及臺農67號之叢收量與罹病度呈直線負相關,其方程式分別爲Y=30.5349-1.2814X及Y=41.6277-1.9991X,相關係數分別爲r=-0.6006(上標 **)及r=-0.6240(上標 **)。兩個品種之穗重與罹病度呈直線負相關。臺南5號之程式Y=1.9692-0.0712X, r=-0.6503(上標 **);臺農67號之程式Y=2.4478-0.1120X, r=-0.7008(上標 **)。兩個品種之稔實率與罹病度亦呈直線負相關,臺南5號之程式Y=87.3544-2.7693X, r=-0.6871(上標 **);臺農67號Y=86.3703-3.2101X, r=-0.6877(上標 **)。估算紋枯病罹病度1、3、5、7及9等級引起之減產率,臺南5號分別爲14.9、26.9、99.0、32.9及40.2%,臺農67號則爲8.3、18.0、24.8、27.7及48.9%。第二期稻作,臺農67號水稻叢收量與紋枯病罹病度亦呈直線負相關,臺中大安試驗田相關程式Y=28.7854-0.8211X, r=-0.5554(上標 **);本所試驗田之程式Y=22.8985-0.6800X, r=-05107(上標 **)。穗重與罹病度亦呈直線負相關,大安試驗田之程式Y=1.6381-0.0468X, r=-0.6228(上標 **);本所試驗田之程式Y=1.6746-0.0320X, r=-0.3914(上標 **)。利用稻生育期間每10日調查一次之罹病度總和與叢收景或穗重分析相關性,得到相關直線之斜率與利用成熟期罹病度分析之直線斜率相似。

  • 期刊

爲配合本省近年推行水田轉作雜糧之政策,降低草姑生產成本,增加農民之收益,乃將玉米穗軸和大豆藤廢棄纖維質材料進行草皓栽培試驗,按不同比例共爲六種處理,並以目論一般栽培草藷之廢棉和稻草爲對照,按一般栽培過程及方法管理。木試驗共採收16天,以廢棉(對照1)之產量每坪26.05公斤爲最高,然後依次爲稻草加蓋廢棉(對照2)24.46公斤/坪,50%玉米穗軸(上層)50%大豆藤(下層)加蓋廢棉24.02公斤/坪,玉米穗軸加蓋廢棉21.04公斥/坪,50%大豆藤(上層)50%玉米穗軸(下層)加蓋廢棉19.41公斤/坪,玉米穗軸11.25公斤/坪,大豆藤加蓋廢棉9.65公斤/坪,大豆藤8.14公斤/坪。經由統計分析比較顯示以目前之栽培技術,大豆藤較不適合草菇生長,而玉米穗軸經堆積醱酵處理,可爲良好的草姑栽培材料,值得繼續研究推廣。

  • 期刊

角蠟介殼蟲(Ceroplastes pseudoceriferus Green)於本省南部一年發生3代,其發生棲羣密度以夏世代(第2世代)(6~9月)最高,秋冬世代(第3世代)(9月至翌年3月)次之,春世代(第1世代)(2~7月)最低。春世代一母蟲平均產卵量爲1287.7粒,秋冬世代爲1103.5粒,夏世代爲1445.2粒,初齡若蟲發生時間,分別爲3月下旬至4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天敵以檀島蚧小蜂(Coccophasus hawiaiensis Timberlake)最多,有角蠟介蟲發生之果園均有分佈,寄生率4.43~33.95%,平均17.41%。以Gusathion 25% EC, Dimethoate 44% EC及Folimate 50% EC等藥劑做防治試驗結果,對初齡若蟲之防治率均達98%以上,而對角蠟介殼蟲(3齡若蟲~成蟲)之防治率均不及50%。故用藥劑防治本蟲之時機,以初齡若蟲期最爲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