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75.21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中國的風水文化淵遠流長,至今仍可見其影響。本文研究風水文化在宋代的擴展。本文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略談風水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第二部分討論宋以前風水文化的概況,以及宋以前重的風水大師的一般情形。第三部分論述宋代風水師增加的情形,以及風水師的來源。第四部分討論宋代風水文化表現在陽宅的興修。第五部分探討風水成為討論議題,以及反對風水的言論。第六部分檢視風水信仰如何影響宋人的墓葬及改葬,以及何以有些士大夫接受風水擇地的作法。第七部分討論理學如何因應排山倒海而來的風水文化,以及部分理學家態度的改變。同時也敘述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如何影響後世。第八部分為結語。 總而言之,風水文化在宋代有「擴」與「展」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變化,深深地影響我們今日對風水的態度。

  • 期刊

本文以蘇州吳學為例,討論宋代州級官學經營的發展趨勢,以及主事者在地方官學經營中所發揮的作用。由於學田制度浸漸完備、教官選任與路級教育監察機構確立,復以科舉文化興盛後,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大量湧現,州級官學日漸深植於所在地方社會。在此背景下,吳學的例子反映出為了落實官學養士的理想,地方官學規模不斷擴大,其經營亦日趨複雜,甚至負擔起資助、救濟地方士人群體的社會責任,或至少帶有協助地方社會維繫公益機制的功能。此新生社會功能的受惠者以地方士人群體為主,若官學行有餘力,則再向外擴及地方社會的其他成員。 隨著州級官學功能與社會責任的增加,及教授一職在官職體系與地方社會中的穩定,教授在官學經營中的角色,也由原本以教學為主的教職,擴大為綜理各項學校事務的全方位經理人。

  • 期刊

臺大歷史系的發展不僅是臺灣史學史上的一章,也見證了現代中國史學傳統的移轉、演進與變化。在臺大歷史系,1950至1970年是由中國大陸來臺教授直接發揮影響的年代,本文即以這批學者為核心,觀察臺大歷史系與現代中國史學傳統的關係。全文首先勾勒現代中國史學思潮的發展,指出在現代中國史學形成之初,梁啟超(1873-1929)與傅斯年(1896-1950)即已顯現不同的方向。本文接著分析、描繪十二位臺大歷史系早期教授的生平、教育背景和學術特色,最後歸納討論這些學者的學術取徑。 本文認為,現代中國史學傳統可析分為史料派、解釋派、史觀派與義理派四種基本觀點,臺大歷史系早期教授帶來的學術因子,以重考證 的史料派為主,受西歐影響的解釋派為從。這些因子在台灣逐漸與其他學術觀念產生密切接觸,造成臺灣歷史學複雜的情況,似乎一直延續至今。

  • 期刊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Ein Versuch)以「個人主義興起」與「走向現世性」兩個主軸來刻劃歐洲近現代文化的特徵。對布氏而言,此二新興歷史潮流對西方文明後續發展的影響,可謂利弊得失參半,不是史學研究者能片面加以肯定或否定。然而,布氏在晚年卻親眼目睹,不少人對這兩個歷史潮流的理解,受到當時流行的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超人」哲學影響,在片面解讀下,轉而對他原本從多元角度論述這兩個現象所闡發出來的豐富歷史內涵開始產生誤解。 鑑於布氏晚年面對的困擾,本文將探討,布氏在生命最後階段如何藉由最後一本著作-《緬懷魯本斯》(Erinnerungen aus Rubens)-來處理自己史學論述被誤解的問題。針對「個人主義」,本文提出,布氏以「全才」取代十九世紀德意志社會熱衷崇拜的天才∕英雄∕強者。在這個部分,布氏認為,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的「全才」特質為後世留下的楷模,勝過「天才」以強烈個人主義性格所留下來的正負面影響。在另一方面,本文指出,《緬懷魯本斯》對「現世性」問題的探討,跳脫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將「現世性」當成文藝復興以降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來看待的論述取徑。布氏在《緬懷魯本斯》裡想進一步探討:歐洲近現代人如何理解去基督教化後現世真實的意涵?而現世真正的幸福又該如何創造?在《緬懷魯本斯》一書裡,布氏將魯本斯這位「全人型的個人」刻劃為亂世裡仍懂得堅持文化創造主體性與追求人倫幸福的典範,為走向「現世性」近現代文明的歐洲立下足資仿效的楷模。透過對魯本斯藝術成就的推崇,布氏希望矯正十九世紀寫實主義以「表象真實」為尚的「現世」認知觀,從而喚醒具有深刻歷史反省的「現世」人文關懷;並在此基礎上,促使當代德意志文化揚棄用進步史觀形塑強者文化的風潮,而能正視建構健康明朗現世精神文化的重要意義。

  • 期刊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被視為抽象藝術的經典圖像,他常以垂直、水平的線條相互交錯,構成方形平面;或在菱形圖畫的外圍構成三角形,部分平面塗上三原色或黑白之間的色調,構成抽象的幾何形式組合,以他的第二階段巴黎年代(1919-1938)的作品為代表。傳記資料顯示,巴黎是蒙德里安最喜愛的創作環境之一,他努力融入巴黎生活,並且希望結合藝術與生活。然而,他如何將巴黎的都會空間與文化融入他的作品,至今仍未有深入研究。 本文論旨是蒙德里安從巴黎的藝術與生活中採用多種造型元素,特別是1912-1930年之間,發展出獨特的抽象構圖與多元主義。透過蒙德里安的繪畫與寫作,本文探討他如何結合都會文化與抽象形式:一是立體主義拼貼的影響,這種混雜媒材的作法最能代表立體主義的異質性,本文將探討蒙德里安如何轉化拼貼;二是比對二十世紀初巴黎的街景元素,特別是海報、牆面、櫥窗,來看蒙德里安的抽象藝術如何納入物質性;三是蒙德里安與前衛文學的關係,以他的寫作與圖畫詩為起點,討論他如何運用未來主義的自由詞語。本文將確立蒙德里安的多元主義,結合城市生活與藝術的複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