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0.15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溫艚」一詞,見於南宋晚期的文獻。泉州與廣州的地方官曾用以描述寇掠當地的海盜船,而指稱這些海盜船來自浙東。此一詞語所涉及的史事及其發生背景,尚待深入探討。本文考述「溫艚」的活動,推斷其來源與人員的組成,並探討其活動發生的歷史環境。首先敘述「溫艚」活動的史實,指出這是由浙東南下的海盜船,在閩、粵沿海劫掠海舶,侵擾岸上居民;其次推論這些海盜船同時也是商船,販運浙東沿海所產的私鹽到閩、粵銷售,並與當地人結合,從事走私活動,演變而為海盜;然後以浙東沿海諸郡,特別是溫、台兩州的私鹽問題,解釋「溫艚」何以來自浙東沿海;最後從更加寬廣的視野,說明「溫艚」的活動,其實是唐宋沿海航運發展的一部分。

  • 期刊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美國工礦企業界對於中國的實業發展有相當高的投資興趣,例如修築鐵路、開礦、架設電報、電力設施和港口擴建的投資等等。這些實業投資多肇始於清末,而於民國初年有更大的投資熱潮。此外,這些技術工程的引進,提供了中國實業建設改良的一個機會,同時也培養出一批中國工程師,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深具意義。然迄今為止,對於民初美國在華實業投資的相關研究,仍有所不足。本文探討民國初年美國顧問工程公司所參與的兩個公共工程的個案:黃河鐵橋招標案與廣州大港計畫。位於京漢鐵路的黃河鐵橋,其挑戰造橋工程中如何抗拒河川激流和流砂沖刷等技術專業,工程相當艱鉅;而廣州港的改良與擴建則是孫中山(1866─1925)「實業計畫」的建國藍圖之一,即所謂的「南方大港」。不同於大型財團所參與的鐵路工程案,本文討論的個案,是由一群專業工程師所組成的顧問工程公司,參與規模較小但需專業技術的公共工程案,且這兩個案子均以失敗告終。本文運用中英文檔案,試圖探討以下問題:這兩個個案的交涉過程與結果,究竟反映了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公共工程投資中所遭遇的何種困境?在民初政局動盪及南北分裂的情勢中,美國公司的投資交涉與政府政治間呈現怎樣的互動關係?其對中國實業建設的進程又具何種意義?

  • 期刊

1258至1267年間英格蘭的貴族改革叛亂運動,是十二、十三世紀英格蘭政治史的研究重點之一。本文試圖從土地問題的角度著手,以兩位政府官員的經歷為例證,探討改革運動中發生於1263年及1265年的兩個重要環節。1261年亨利三世復權之後,至1263年,改革派勢力又起。改革派在1263年7月透過大量掠奪保王派土地及財物成功奪權,但三個月後,卻因為歸還受害者財產的措施不夠積極,旋即喪失權柄。1264年中,改革派利用其優越的軍事策略,大敗王軍,俘擄亨利三世,再攬政治權力,直到保王派於1265年8月重起戰事得勝為止。亨利三世在1265年底先是沒收改革派叛徒的地產,贈與保王派有功者,次年則改以罰金方式處置叛徒。本文透過修道院編年史、1265年的一場全國性調查結果以及1267年開始的巡迴法庭紀錄,探討土地或地上物如何在1263年作為奪權武器或談判籌碼,又如何在1265年轉而成為國王重振權威或叛亂者重返政治社群象徵之過程。

  • 期刊

從1985年起,紐約畫家布萊斯.馬登(Brice Marden)以中國詩與書法為素材,從字形發展為線描與豐富色彩。他在第一組中國作品《王紅公蝕刻》(Etchings to Rexroth)圖冊中,探索書法與英譯杜詩的內容。在長達二十多年期間,他藉用中國書法和文學,反省現代主義的內容。《王紅公蝕刻》的版畫與杜詩譯本的關係,以及相應的現代主義內涵,構成多層次的互文關係(intertextuality),看似邊緣的藝術交流現象,其實指向深層的知識基礎。本文探索《王紅公蝕刻》的雙重轉譯─從語言到語言、從文字到圖像─與文化意義,逐步說明馬登對現代主義的解釋、王紅公譯杜詩的特點與內容,以解釋圖冊中線描與譯詩的互動關係,並對照現代主義藝評解釋中國藝術的幾個要例,指出其間的互文關係。本文的論旨是:馬登以王紅公(Kenneth Rexroth)翻譯的杜甫詩意,突破類別界限,探索中國元素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彰顯現代主義中的自我改造特點。有別於形式主義的純繪畫主張,他讓世界又進入繪畫,而這個世界的內容納入亞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