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5.243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犯罪資財入官的情況很多,本文以反逆罪為中心,分析籍沒家財涉及的相關問題。反逆罪的籍沒法不以戶籍為資財沒官的依據,而以同財共居與否為重要指標。反逆罪的籍沒法是官方的強制執行法,它與民間的分家慣例不同,也不強制家產應分割,而且只要不是罪人或同居緣坐親,其分額內的財產還是可以留還。這個查封工作應由勾官體系檢勘,但後期也常由中使負責。沒官的資財分別交由各財政機構收貯,可是中唐以後卻常納入內庫,以擴張王權。 反逆罪有時因政治情勢改變而獲得平反,此時已沒官的資財除非得到皇帝的特別允許,不在返還之限。尤其當沒官資財已賞賜或分配給臣民時,就更增加返還的難度與複雜性。

  • 期刊

清末位於臺南偏僻的寒村北門庄,為何出現一個臺灣規模最大的王爺廟南鯤鯓廟,必須從該廟的位置以及歷史淵源談起。南鯤鯓廟所在的西南海岸,以潟湖地形見稱,是清代臺灣海岸變化最劇烈的地域。內海所構築的地緣網絡、陸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洪災與瘟疫、王爺取得正統神格,以及居民集體歷史記憶的想像和創造,與南鯤身王信仰的擴張關係密切。特別是鯤身王獲得官、紳認同及護城有功歷史記憶的不斷傳述和轉譯,是該廟大幅擴張信仰邊界的關鍵。 十九世紀初,或許因護城傳說的渲染,臺灣府城首先出現每年近兩個月的迎鯤身王慶典。透過其儀式與出巡路程的展演,不但一再重構王爺意象,且具有向其他鄉街示範的效果。經由內海的地緣網絡,鹽水港街和麻豆街又先後發展出迎王慶典。內海三大港街所擁有的財富以及不斷擴大的信仰圈,成為南鯤鯓廟一再擴建的資源。 麻豆街更是清代王爺信仰擴張的典範。由於該街具有番漢勢力交替港街的性格、麻豆與南鯤身王傳說又一再被創造和想像,以及該地失去港口機能且常遭受洪患,而強化了王爺崇拜的需求與追求時潮信仰的正當性。清末該街不但是唯一王爺信仰取代媽祖信仰的港街,迎鯤身王更成為該地每年最重要的迎神賽會。

  • 期刊

本文主旨在探討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至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日關係下的「蘇聯因素」,以及國民政府相關的決策過程。由於日軍侵華相當重要的考量,即為日後「北進」之準備,故「日蘇先戰」曾是蔣中正衷心之期待。直到最後兩年(1935-1937),中國實際已入對日備戰階段;在此考量下,蔣開始推動與蘇聯的條約及軍事關係,從而有國共和解之嘗試。迨1936年「西安事變」落幕,中蘇、國共合作水到渠成,中國對日更大規模的「戰爭邊緣」冒險,遂於翌年7月發動,終至「中日先戰」的結局。 因此本文焦點,係集中在南京政府對於「日蘇先戰」的評估,及與蘇聯方面的交涉過程,兼及此過程與中日關係間,競合消長的「列強連環性」。筆者主要引用國史館所藏《蔣中正總統檔案》,對此關鍵時期,中國方面有關日、蘇兩國的和戰決策,嘗試進行一總體性的考察。

  • 期刊

完成於十二世紀初的俄國史學經典《往年紀事》(Povest vremennykh let),其重要性除了歷史最悠久,並對近代俄國的史學影響深遠。本文旨在探討《往年紀事》與近代俄國通史編著的關連及其意義。 歷代對《往年紀事》的研究,多專注在其來源和內容的考證,至於它在史學史上的意義,則侷限於該書是十八世紀以前的編年史。十八世紀之後的俄國,因西化改革,學術興起,歷史撰寫的體例隨之轉變,由國內各地方獨立撰修的編年紀事體史籍,轉為概括全國整體的通史著作。 在如此轉變下,《往年紀事》不僅提供國家歷史文化根源的一手史料,編著方法上也給予歷史學家無形的啟發。即使近代俄國歷史學家編寫國家史,早已脫離舊有的編年史方法,卻對《往年紀事》所敘述的民族起源的問題,持續深化探究,因而形成了新的方法和視野。雖然如此的新方法和視野,在二十世紀後隨著蘇聯歷史學的興起而消失,卻在境外為外國歷史學家繼續採用,讀者也因此能夠接觸到這部古老的中世紀史籍-《往年紀事》。

  • 期刊

本文探討作為「區域史」(regional history)的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之方法論與問題意識,並建議若干研究主題。 本文共分五節,第一節主張介於二十世紀以降的「國別史」(national history)與二十一世紀廣受注意的、新興的「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之間的「區域史」研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領域。第二節提出一種有關「區域史」研究的新視野,主張我們可以將過去聚焦於文化交流活動之「結果」的研究,轉向聚焦於文化交流活動的「過程」的研究,從而進行某種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典範轉移」。第三節則提出「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兩項新問題意識:(1)東亞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2)東亞文化交流與權力結構的互動。第四節提出三個研究主題:(1)人物的交流:「媒介人物」及其對「他者」的觀察;(2)物品(尤其是書籍)的交流;(3)思想的交流。 本文結論提出:隨著亞洲(尤其是東亞)在二十一世紀的興起,以及「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從二十世紀「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格局,逐漸轉而以東亞為研究的視野。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正是回歸並重訪亞洲文化傳統的重要工作!

  • 期刊

明清時代朝鮮人依據在燕京、瀋陽、熱河等地的遊歷經驗,撰寫成各式各樣的紀錄,這些紀錄後來被學界彙集成《燕行錄》。尤其《燕行錄全集》於2001年出版之後,更啟發我們在中韓關係研究的新方向。目前韓、日、中學界,以《燕行錄》為主要材料,針對中韓關係史的研究成果已累積一定業績。韓國學界針對此領域的研究已有相當時間,所觸及的議題涵蓋各層面;日本學界在中韓關係史的領域也早有深入的研究成果,近來則逐漸在東亞關係史和交流史的脈絡中,開始注意《燕行錄》史料的重要性;而1990年以來,中文學界也逐漸開始關注《燕行錄》,在許多課題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筆者在閱讀相關研究成果時,發現因為材料零散、加上語言不同,導致韓、日、中學界的研究成果中,重複者頗多。綜觀如今已發掘的燕行紀錄,其規模如此龐大,但多數卻還未做解題,且整體、系統性的研究成果仍嫌不足。當前韓、日、中三國研究《燕行錄》的重點,集中在朝貢關係(政治)、朝貢貿易(經濟)、華夷觀念(思想)、文化交流與傳播(交流)等四個面向。本文透過整理過去的研究成果,並探討已有的論點,以此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給感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並希望能引起中文學界對此一材料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