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54.122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論文針對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oeur)對詮釋學之時間與敘事的研究,以詮釋學理論探討了解自身的可能。針對本次研究成果,本文所期望探討的議題是我們可否成功地由詩學的敘事,導入時間的間際性作為特質研究的焦點,並依循呂格爾所提出的連接法系另一系統:結構主義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之《野性的思維》中所提出的修補術(bricolage),進而由時間中的敘事理論,依據重建整體功能為主要任務,重建整體生命的運作,文中將由時間的此刻回顧到彼刻的事件,由我循環於兩時刻之間的敘事,以時間之中展現的間際特質,來回地詮釋,以求找出可修補自我生命價值的意義。

  • 期刊

本文嘗試闡述作為法國二十世紀最有名的詮釋哲學家的呂格爾(Paul Ricoeur, 1913-2005)如何在一方面傳承詮釋學對以自然科學為典範之士來馬赫與狄爾泰客觀主義的批判,並繼承海德格與高達美之「此在」存有論的詮釋學,以探討「前理解」、「前見」、「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則批判海德格之存有論跟知識論的斷裂,導致在後者之詮釋學無客觀的認識方法。呂格爾如何以涉入結構主義及語言學,-其所謂人文科學本身的客觀性-來重構詮釋學的客觀方法。然而其中呂格爾跟跟結構主義以及解構主義仍然存在著歧異,亦即對於符號是否具有符號系統以外的指涉對象立場南轅北轍。除此之外,呂格爾對當代詮釋學最大之貢獻在於:他將對文本之理解回溯至亞里斯多德詩學與倫理學,強調詮釋與敘事的共同特徵,亦即構思情節與尋求意義,進而將對文本的理解與詮釋連結於「行動、事件、及行動者」,呂格爾藉此勾勒出人類個體面對文本時的清晰圖像,總是在某個意義脈絡中具有目的性的行動者、並隨時在行動與理解中尋求意義與建立意義。據此呂格爾將詮釋學擴展至人類的歷史與文化,並賦予它們有別於虛無主義的價值與意義。

  • 期刊

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看起來似乎沒有相同之處,但是它們彷彿都是象徵著當代精神的現象。擬仿物概念描繪了人們透過高科技呈現的現實世界而造成的離異感受;文化間際議題,在意涵著異文化之間誤解的同時,也象徵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與互相理解的希望。透過科技的連結,異文化之間的距離雖然似乎逐漸消失,但是事實上文化之間的裂痕卻越來越深。我們不只誤解不同的文化、互相不信任,而且同時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也逐漸疏遠。在討論擬仿物與文化間際議題的脈絡下,認同問題似乎連結了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性的概念。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源於不同的論述,並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他們試圖解決問題的方式非常類似,同樣隱藏於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之間。為了要接近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相似之處,我們必須理解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的機制。具體而言,我們至少要回答以下的問題:符號如何形成?如何解讀符號與原型的關係?如何辨識認同的足跡?考慮著上述問題的範圍,此分析主軸將以揭示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之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的結構為主。為了達成此目標,此分析的論證將分成五個部份進行。第一部份探討原型、模型、複製與擬仿物之間的關係。從布希亞與德勒茲觀點解讀並比較擬仿物的特徵將是此分析的第二個步驟。第三部分的主題以文化與文化認同的理論為主。第四部份介紹並比較文化間際性之核心概念。最後的步驟將是連結文化與文化間際性/原型與擬仿物之間的相似性質。

  • 期刊

本文嘗試由法國兩位當代哲學家傅柯與德希達對於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的《第一個沉思》對夢與瘋狂的討論,因閱讀策略差異,所引起論爭,進行分析與討論。哲學論述自笛卡爾之後,幾乎確立其內部的透明與單義性的寫作規則,然而這位理性主義之父卻因其敘事方式,引發了兩種哲學觀點的閱讀差異。限於篇幅,本文除分析笛卡爾的哲學論述之外,將問題討論集中於解構哲學家德希達如何裂解笛卡爾以及傅柯的論述,並分析其「話語-符號」的主張。

  • 期刊

「沉思」或「沉思哲學」的敘事文文類,或笛卡爾的《沉思集》作為「沉思哲學」的敘事文之一例文本,殆以敘述「我」之「是」之歷程為其主軸,期間「我」、「是」與「『我』之『是』」,為「亟待確定之事物」,並履經時序、重覆敘述而關係為符號複雜體。如此之複雜體,時或召喚其關乎宗教活動之「前-敘述」《「人物」或「是者」,以為其構句-敘述之幫助者或輔助語詞,並完成其沉思符號或關係之結構,以此而安置「我」、「是」與「『我』之『是』」之為「亟待確定之事物」。於此,「沉思」或「沉思哲學」的敘事文文類或笛卡爾的《沉思集》敘事文的結構分析,當有可作為。

  • 期刊

體系性詮釋學意謂著以體系性哲思進行詮釋學哲學,而此不但隱涵著於存有學之深層向度省思,也意向著於方法學基源向度之思辨。在前文於古典希臘哲學之源生亦即先蘇玄元哲思脈絡中探討柏拉圖觀念論與理念辯證法之原創性思路及其對於體系性哲思之啓發後,本文進而論述亞理斯多德之哲思如何承繼與轉化柏氏哲思,尤其是其如何開創嶄新的邏輯學哲思與實在論存有學,並且不但縱向地奠定西方哲學史中系統哲學亦即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整合系統之典範,也橫向地創發語言哲學之廣度。最後,本文在存有學與方法學之雙向度脈絡中對於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哲思之體系性詮釋學反思與攝納。

  • 期刊

天臺遺則為牛頭禪六祖慧忠門人。慧忠寂後,他移居天臺佛窟岩習禪,前後四十年,自有所悟,時人稱「佛窟學」。佛窟學的特色可概括為:留有石窟佛教遺風,雜有牛頭禪色彩的道學化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