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08.168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知識的例子,是表現的一個特殊例子,它是認知的、知態的、或者是與信念相關的。信念的目標在於真理,當它為真時,就是精準或正確的。信念也可以追求透過能力而獲得真理這個目標,因此信念不僅可以精準(真理)為目標,也可以適切性(某種知識)為目標。信念必須同時獲得真理與知識這兩個目標,才會比只獲得第一個目標的信念還要好。這也是一種為什麼知識本身比起真信念還要好的方式。除此之外,一個信念透過後設適切性的引導而獲得適切性,又是更好的一種表現;它是完全適切的,並昇揚到知之完好的地位。這篇論文就是用來發展並捍衛這些論點。

  • 期刊

情緒在知態的證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比我們以往所瞭解的還要具有核心地位。例如,開放心胸這個德性在德性知識論的文獻中經常被提及,但它卻還不曾被指出,開放心胸要求一種對於他人意見與論證的感同身受,這是來自於對與自己意見相左觀點的某種程度上智性的「同情」。而信念本身所蘊含的偏好某種看事情的方式,這裡的偏好本身也是一種情緒或情感,就像我們偏好某個政黨,或偏好某個姪子一樣。信念不僅蘊含著情緒,並且以一種新弗列格主義的用詞,它也可以被視為滿足的情緒狀態,這種狀態來自於當一個滿足的命題滿足一個不滿足的普遍偏好之脈絡。但是知識論需要告訴我們,日常信念如何能在我們熟悉的懷疑論面前獲得證成,而且可以用感同身受的想法來幫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任何站在懷疑論的基礎之上的人,總是堅持質疑在他們人生中的每一個關係與情緒,這正好表現出他們缺乏對於生命所帶給他們生活方式的一種感受力,這可被視為一種實際上不理性的形式。但是同樣地,因為知識論中懷疑論所提出之懷疑,而質疑知覺或記憶的信念,也是對於我們自己自然存在的信念所產生的無感,某個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知態上較不理性的。依此理路,我們正朝向一種情感主義的知識論。

  • 期刊

從一個知識論的觀點,我們應該如何瞭解科技在教育中的角色?在一個有關教育知態目摽非常自然的想法,這種科技最多只能扮演一種促進的角色,因為終極來說教育的工作走來強化主體獨自的認知能力。這種確認教育知態目標的方式是可以被加以調和的,只要我們注意到德性知識論為理解教育的知識論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然的架構。這是因為德性知識論經常在無意間帶入了知態個體論的立場,以致於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完全被理解為人所「具有的」,「內在的」認知過程。因此當德性知識論被應用到教育的知識論,這似乎更確認了「科技最多只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這個想法。然而這篇文章要論證的是,德性知識論論的架構與知態地反個體論是可以相容的,如此一來,科技(這個處於主體皮膚之外的東西)將也可以成為主體認知過程的一個構成部分。本文將主張,這種延展的德性知識論具有一些吸引人的特性,另外本文也將進一步探索這個觀點對於教育知識論所產生的一些影響。

  • 期刊

在Ernest Sosa的德性知識論中有兩項基本的要義:第一項是把知識定義為適切的信念;第二項是區分動物知識與反省知識。本文將指出德性知識論提供給我們一個面對與回答Gettier難題與價值難題的嶄新進路與合理方式,而這兩個難題長久以來一直糾纏著許多的哲學家。無可諱言,這是德性知識論對當代知識論最大的貢獻之一。然而,不幸的是,如果我們追隨這個進路並仔細思考其中的主張,我們將發現新的本質問題與價值問題又會出現在德性知識論的理論之中,特別是Sosa所主張與提議的「反省知識」,將難以避免地重新面對這兩個新的難題,這也是本文將論證的重點所在。

  • 期刊

當代德行倫理理論面對的挑戰之一係來自於情境主義。許多西方德行倫理學者,在依據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對德行的認識架構下,對這個挑戰作出了回應。近幾年也有學者如E. Slingerland、E. Hutton、與D. Mower開始意識到西方德行倫理理論可能的不足,轉而在中國儒家哲學中找尋回應的靈感。本文承續這些討論,進一步探討荀子理論中佔重要地位的「推類」與「虛壹而靜」等能力,並據此提出對情境主義挑戰的一個可能回應。本文論述將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筆者釐清情境主義挑戰背後牽涉的一個核心質疑,並檢討西方倫理學現存回應之不足。接著透過檢視Hutton與Mower的回應,闡明考察荀子理論在這個議題上的重要性,以及這些現有回應尚未處理的問題。第三部分則探討荀子理論對這些問題可能的處理方式,據此進一步探索其對情境主義挑戰的可能回應。筆者尤其著重討論「推類」、「虛、壹、靜」等能力內涵與情境論戰的相關性,並由此進一步發展荀子德行養成之道德心理理論,以作為回應情境挑戰之核心質疑的初步工作。筆者也在文末指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 期刊

調控智德知識論主張智識之德可以調整與指引認知者的知態行動,並且提高知態行動的品質。對調控智德知識論者而言,智識之德可加以培養,且當智識之德的品質愈高,所產出的知態行動的品質也會愈高。調控智德知識論者所說的智識之德一般是指「品格之德」(例如智識上的勇氣與開放心靈)而非「官能之德」(例如視覺與聽覺),因為他們認為官能之德是無法培養的。本文試圖以荀子哲學為範例,闡釋以官能之德為核心概念的調控智德知識論如何可能。若此闡釋成功,則一方面為當代智德知識論顯示出可隸屬於其中的新支派,另一方面也為荀子的知識觀點建立起一清晰理論架構並進而突顯出其知識觀點的特徵。

  • 期刊

中華孝文化是一個由孝道、孝德、孝心、孝行四維組合起來的有機體系。孝道順人之性,即順天地之性,是人們必須遵行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孝德是孝道的內化及其形成的個體品質。孝心是對孝道的認識和感悟而形成的道德心理,孝行是一種遵行和踐履孝道的道德行為選擇和實踐。孝以道始,以心顯,以行貫,以德成。中華孝文化,猶如一顆參天大樹,孝道為根柢,孝德為主幹,孝心為枝葉,孝行為花果。尊孝道,貴孝德,崇孝心,尚孝行,是中華孝文化的基本旋律和一以貫之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