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62.247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自《公羊傳》立於學官以來,其對於中國傳統政治理論和實踐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歷代公羊家關於微言大義的不同說法,提供了今人理解儒家政治思想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大致漢儒已將微言與大義區分開來,不過,其具體內涵似無明確界說。直至清中葉以後,隨著《公羊》學的再度復興,劉逢祿借助微言與大義的區分以判分《春秋》三傳優劣,開始賦予二者以明確的內涵,而且,此種區分導致了清代今文意識的覺醒,並推動了晚清今古學之間的壁壘和紛爭。至康有為,更是將「孔子改制」視為《春秋》的「第一微言」,並成為其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從而對於傳統政治的變革及近代中國的轉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期刊

徐彥稱何休三科九旨「正是一物」,又說何休《文諡例》有「一科三旨」、「二科六旨」與「三科九旨」的分疏。由「一科三旨」之「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則有《春秋》「新王」之受命;「新王」受命撥亂反正,歷經衰亂世、升平世與太平世,世代不同,治法各異,遂有「二科六旨」之「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三世之歷程,又是由京師而諸夏而夷狄的由近及遠之王化過程,此即「三科九旨」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三個科段層層轉進,構成了一個理解《春秋》的完整思想體系,其中又以「《春秋》當新王」為核心觀念。相較而言,宋均雖也說張三世、存三統與異外內,但三者聊不相干,「以《春秋》當新王」之意不顯,從而《春秋》之微言大義亦隱而不彰。

  • 期刊

傳統中國史學素來有所謂「正統論」問題,而此種思想實與《春秋》中的「一統」有著內在關係。本文首先由「一統」字義的釐清入手,從經學角度探討了《春秋》「一統」之義及其所以然的問題,並對相關諸多歧解和混淆進行批判,尤其將之與「統一」概念區別開來;其次,基於傳統公羊家的解讀,嘗試推原「一統」微義,含有尊王、居正與貴元三種內涵;最後,檢討《春秋》「一統」義在當今可能具有的諸種意義。

  • 期刊

學界對莊存與或《春秋正辭》的認知,普遍預設了莊氏為晚清今文學或《公羊》學之祖的前提,而忽視了《春秋正辭》以極重比例大量援引《穀梁》、《左傳》乃至宋儒之說以替代《公羊》本身的解釋。其尤甚者,乃是對何休建構「三科九旨」體系的刻意淡化改造,以及由此而來的解釋重心之轉換。這種轉換即是以「大義」消解「微言」,以儒術所重君臣上下之共相,消解何休三統革命之義。本文意在透過莊氏相關文獻之解讀,以釐清《春秋正辭》之屬性,還其應有之面目。

  • 期刊

《春秋》經文於魯隱公元年刪削「公即位」,揭示了魯隱公與其異母弟魯桓公的即位合法次序問題。《左傳》認為桓公之母在尊卑次序上高於隱公之母,因而憑嫡長子繼承制中的「子以母貴」原則,享有優先繼承順位。《公羊傳》、《穀梁傳》的敘述則認為,在兩人俱非嫡子,沒有明顯嫡庶之別的前提下,兄弟間的長幼次序與個人品德亦可在一定條件下成為判定標準,魯隱公不失為恰當繼位人選。在解釋《春秋》刪削「公即位」之緣由的論爭中,逐漸形成了「成人之美」與「即位不正」諸說,分別從君位繼承合法性原則及對讓國之心、跡的評介視角,闡發了孔子作《春秋》的「褒貶」意涵。在後世的進一步討論中,宋代儒家學者又以隱、桓繼位的合法次序之爭為突破口,將先王遺命、周天子冊封與宗法制相結合,重構了基於儒家倫理及政治哲學基礎上的君位繼承合法性原則。

  • 期刊

親親相隱是儒家倫理中的重要命題,關乎國法與人情的糾葛。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四書》的範圍,或否定親親相隱,或主張「親親為大」,未能充分討論親親相隱的限度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公羊》學內部不同的容隱觀,指出在理想狀態下,親親相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且有限度的,取決於當事人的政治身份(即是否擁有公權力)。不具有政治身份的民眾可以「親親為大」;具備政治身份的臣子僅能在國法的前提下實施有限的容隱,如要突破國法的限制,對親屬進行徹底的容隱,就必須放棄政治身份。國君的情況與臣子大體相同,差異之處是對其親屬「所犯在己」的罪行,「得申親親之恩」。

  • 期刊

靈魂觀念是宗教信仰的發端和存在的基礎,靈魂觀是宗教神學的基本觀念,也是宗教學研究予以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儒釋道三教中,以道教的靈魂觀內容最為豐富,道教的神仙信仰、養生修煉、符咒法術、齋醮科儀,都蘊涵著靈魂不死的各種觀念。論文通過道教靈魂觀的詳細考察,認為道教靈魂的觀念奠立於道家哲學基礎之上,道教靈魂觀是黃籙科儀濟度的理論支撐,道教黃籙齋的重要環節是靈魂煉度,以拯拔靈魂為要旨的煉度是道教濟生度死思想的演繹。指出道教靈魂觀具有中華先民的思維特色,道教的三魂七魄說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 期刊

艾麗絲.默多克是二戰後英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擁有廣泛的國際聲譽。她也具有豐富的道德哲學思想。其道德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她多產的藝術作品和哲學專著之中,尤其是小說之中。她成功開創了道德哲學與文學的聯姻,成為一位出版嚴肅道德哲學作品的著名小說家。她認為,現代道德哲學已經陷於歸約主義的泥潭而難以自拔,這就需要回到她所理解的柏拉圖,宣導道德實在論,關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善,通過藝術、宗教等形式來實現善,實現好生活。默多克的文學作品廣泛地傳播了她的道德哲學思想。她特有的道德哲學觀具有原創性的貢獻,對20世紀道德哲學及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啟示意義。

  • 期刊

動物倫理是當代應用倫理一大擴展,其發展過程無論是在理論基礎或社會實踐上都面臨重大考驗。首先,過去許多哲學家主張理性是成為道德對象的必要條件,因此從理論上排除動物具道德地位的可能性,然而,承認動物具感知能力的主張成功跨越此障礙,就此打通動物倫理研究的道路;其次,當代動物倫理雖然進展神速,但由於廢除主義的激進論調與現行社會制度及日常生活慣習差距過大,使人心生疑慮因而阻礙了動物倫理的推展。因此本文最後引入一種務實的動物倫理立場,一方面承認動物的道德地位,另一方面也避免設立過高的道德理想,廣泛培養人們對動物的同情心,擴大關心動物苦難的群眾,同時尊重人們的生活選擇,兼顧動物保護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接受度與可行性,避免動物倫理研究走入門檻過高或不切實際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