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3.161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輔仁學派的內涵是以士林哲學為基礎,並融合中華文化與當代哲學,其倫理學亦然。在肯定人具有內在道德性之後,本文繼而指出此道德性具有超越的基礎,據此肯定天理/自然道德律之存在,也肯定人有良知良能與良心,因而構成輔仁學派倫理學的核心命題之一。

  • 期刊

自然律(natural law)一概念在西方向為道德哲學和法律理論的基礎。古希臘辯士(the Sophists)曾提出nomos (law, norm)的概念,用以指稱社會共約(conventions)。而斯多噶學派(the Stoics)則最早提出自然律的概念,作為宇宙理性展示的法則。自是,自然律在西方哲學便成為社會正義和道德倫理的規準。到了中世紀,自然律的概念和基督教神學相結合,成為上帝賦予人的理性之光,是自人性衍生而出的普遍法則。迨近世西方政治哲學萌發之後,自然律又與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等學說結合,成為現代民主政治重要的理論基礎。其中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的自然律學說,既繼承了傳統的理念,又以經驗論的立場給予全新的解釋,對現代民主政治理論有獨到的貢獻。本文以自然律說的歷史演變為背景,根據洛克早年有關自然律的論文,Essays on The Law Nature (1676),深入探討其學說,以其瞭解洛克自然律學說的特色及其在道德哲學與政治理論上的貢獻。

  • 期刊

本文以馬里旦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文化、歷史和自然道德律的關係。自然道德律提供了普遍的原則和道德對話的起點,讓不同的宗教、文化、哲學系統可以有對話的空間。本文首先探討馬里旦的理論,提出組合樣態的問題,介紹漸近線原則,而且如何透過歷史來考驗一個文化理解及執行自然道德律的多寡。並且將理論應用於中國古代五帝的情況:如何從多夫多妻演進至一夫一妻。最後,以性解放的國家與以天主教倫理為政策的國家做比較。

  • 期刊

本文主要藉由說明宗教因素對自然律在歷史上的影響成果,進而論述現代的道德及法律規範體系仍應看重宗教所提供的信念在規範系統中的無形作用。今日法律得到高度的成就,這是眾多因素長期發展與累積的成果,輕易將人的理性視為唯一或絕對的規範判準來源可能是危險的信號。 真正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向天、地、人、我抱持開放的態度。現代人希望擺脫宗教的影響,反而容易落入太過狹隘的人文精神以致帶來傷害。基督宗教以位格性的造物主做為自然律的終極根源,在法律哲學上的影響是重要的,忽視這個因素將會導致法律尊嚴的喪失。

  • 期刊

本文介紹「自然律」與「自然道德律」之定義與內涵,並簡述中西哲學與神學的重要觀點,特別例舉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有關「永恆律」、「自然律」、「神律」與「人律」之律法層級,以及一般道德與超性道德的理論。亦述及奧坎、路德、喀爾文等反對或修正「自然道德律」理論之神學主張,以及古希臘與啟蒙工程中宗教與道德分離的倫理學說。 其次討論有關「自然律」的佛法觀點-一切現象因緣和合、離散之「緣起」法則,以及生命具足「無明」與「我愛」的現象。 人皆有之的「我愛」,亦可反向開展出易地而處的「自通之法」(同情共感的能力)。自通之法、緣起法相的相關性與緣起法性的平等性,即是自然律本身蘊涵著「道德律」的三大要理。依佛法以觀,無論是道德規範,還是道德原則,都源出自然道德律。即使是佛陀所制訂的規範,也還是依憑自然道德律,令人在持守過程中產生良好的道德慣性。道德與福樂兩者,都不是源出神的啟示與恩典,而且依佛教的「德、福一致」論,諸神還是因其德行而成得「生天」的福報。 希圖獲得善報所從事的善行,有其不敢為惡或勉力為善之相對價值,且能招感有限量的福報。然而人不宜為了福報而為德,必須依「自通之法」而持戒,依「三輪體空」或「不著四相」而布施,方能預入聖流。

  • 期刊

陽明道德哲學之內容,首重其實踐之根源性力量的開發,即研究者必須先尋得其道德哲學之形上背景,以使眾多紛歧之概念能釐清層次(使論述系統能產生一致性),並將各概念安置於適確的存在性位置中,其道德學之實踐方能產生一定功效。「自然道德律」作為西方傳統道德理論之正統(唐君毅先生語),此理論無疑地開拓出西方道德哲學之主要結構;同時,其中側重理性能力的原則,亦使吾人透過其哲學設計,合理地連繫了人從「有限理性」,朝向了人內在對「無限完滿」需求之追索。由於此二者於東西哲學理論中皆極具重要性,故本文對其核心概念進行分析,釐清其中理論特性與建構脈絡,試圖能達成兩項目標:第一,突顯其各自道德理論之深層內涵與形上基礎;第二,透過方法學角度,提供一觀察此二學說進行對比研究之基本態度、方法意識,以及合理之交融向度。

  • 期刊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研究法」為主,兼採「科際整合」法及「深度訪談法」,特別由環境哲學角度檢視台灣原住民是否擁有獨特的生態智慧及遭受環境正義問題的困擾?身為一個環境哲學研究者,探索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的背後是否有其理論基礎,是責無旁貸的。 其次,本論文期望能整合各學門的環境共識,一面可提供漢族群寶貴的生態智慧,一面可為弱勢的原住民爭取某程度的環境正義。最後,本研究的結果歸納出五種寶貴的環境倫理規範,討論六項環境正義的問題,以及提供三項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