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253.93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被標籤為「外籍新娘」的新移民女性因其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相對不利處境,使人忽略其能動性,更看不見新移民女性已然投入新移民運動之中。本文企圖跨越理論的疆界,批判地結合社會運動、女性主義,以及性別與發展等相關研究和理論,以「圈內人」(insider)的角度,分析新移民運動在台灣形成的過程。採取Alain Touraine之「社會性運動(societal movement)的概念,作者特別關注「主體化」議題,批判既有社會運動文獻忽視社會運動參與者(尤其是基層群眾)主體性形成過程的重要性,指出運動的形成並非僅馬其維利的策略運用,最關鍵的是行動者的「主體化」,其中涉及情緒與理性複雜交錯的過程,而知識份子與基層群眾之間的關係,並不能以「互為主體」簡單略過。作者主張掌握較多資源的知識份子,必須以「有良心的狼人」而非「領導者」自居,投入基層培力工作,以斷決自己未來背叛時對運動造成致命傷害的可能。

  • 期刊

本文討論移民政策的階級篩選,當移民政策建立在以經濟理性(也就是最大化可計算的經濟利益)為正當性的基礎,也就是移民政策制訂者將移民回饋地主國經濟的利弊放在首要目標的時候,就會針對不同階級的移民設計不同的移民管道,階級較高的人比較受到移民政策的歡迎。在當代,階級篩選逐漸地建立在一種我將之稱為「階級主義」的意識型態之上,這種意識型態作為一種偏見,將經濟社會地位高的外國人視為可被接受的移民,低階的外國人則被視為與移入國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生活不相容而被排斥在國門之外。 本文第一部份闡述為了使經濟活動更加全球化,許多國家的政策一向賦予技術與商業菁英的短期流動,相當大的自由。但是當代各主要工業先進國,越來越以永久居留權/公民權來吸引這些人員的移入定居,這樣的變遷與工業先進國人口成長衰退與技術人力短缺的結構性變遷有關。本文第二部份討論台灣移民政策的變遷,近來,為了加入全球競逐技術人力的市場,政策制訂者亟思開放管道讓有技術的外國人進入,階級篩選的正當性訴諸「人口素質」的提升,相較於透過婚姻管道移入定居的低階移民降低「人口素質」,鼓勵高階的「優質」移民移入可以提升人口素質。本文最後討論,這樣的階級主義一旦確立,它的正當性甚至凌駕其他牢不可破的考量(比如有關「誰可以成為我們」的國族主義),正當台灣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加強取締大陸偷渡客、在邊境外審查申請移入之大陸籍配偶的同時,政府部門也在研議開放大陸技術人力與投資者來台移民的方案。

  • 期刊

從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已經使得中國大陸日益朝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方向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會出塊「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概念具有兩重意義:一是財富的集中,提供工業化最初資本積累的來源,二是「自由」勞動力的形成,為雇佣勞動生產創造基本的條件。因此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將會出塊大量農民被迫離開土地,成為「自由」的勞動力。 中國大陸原先是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它目前正在進行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勢必有其獨特之處,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驗非常不一樣,例如英國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時採取的是圈地運動的模式強迫農民離開土地,中國大陸卻在此之前先進行了某種形式的分地運動,自然使得農民離開土地的模式會與英國不一樣。本文將從比較的角度探討中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特色及農民離開土地的模式,分析中國大陸與其他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差異,進而研究這樣的流動方式對於中國大陸未來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 期刊

本研究選擇桃園火車站周邊地區為田野場域,探討桃園縣這個北部主要工業區域,也是移民勞工人口最多的縣市,其東南亞消費族裔地景(ethnoscape)的形成過程及發展狀況,尤其是嘗試擺放在桃園市的都市發展過程裡來分析。本研究圍繞著空間政治與移/置認同的概念,突顯了幾個分析課題:族裔地景的形成引發了什麼樣的社會衛突和緊張,如何展現為爭奪空間使用及意義的官行?這片族裔地景與本地居民、警方監控、不同店家反應,以及外籍移工的關係各自為何?都市消費空間的佔取和休閒活動的展開,如何構成了外籍移工和外籍配偶協商自我和集體認同的場域?尤其部分由東南亞籍配偶經營的餐飲店,做為不同身分(移民或移工)的東南亞族裔集聚的社會空間,在族裔認同形構上又有何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