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154.103

護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

台灣護理學會,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不同活動形態、時間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立即變化之影響,並分析不同藥物和性別對血糖變化之影響。以立意取樣法選取21位符合條件之個案爲對象,每位個案執行三項不同活動形態(包括休息、一般看診及有氧運動),每項均監測40分鍾,以血糖測試機測試執行活動臆及活動後10分鍾、20分鍾、30分鍾、40分鍾血糖之變化。研究結果,有氧運動下血糖下降量顯著大於休息狀態和一般看診活動,在20、30、40分鍾有氧運動下,血糖下降百分比大於10分鍾。在10分鍾的有氧運動下,服用Sulfonylurea藥物的病患,血糖下降百分比高於Metformin和合併服用兩種藥物的病患。男性在有氧運動下血糖下降百分比顯著高於女性。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大學護理畢業生産科臨床專業能力鑑定模式。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爲發展之階段,在研究之初即成立産科護理臨床專業能力鑑定模式發展小組,此小組定期開會討論,依據文獻及台灣護理實務,發展出鑑定模式內涵及過程的草案;同時,爲了落實此模式的執行,也完成臨床考試場所的准備、考試老師的培訓及評鑑者與受試者手冊。此草案再經專家的檢定及小型的預測,兩度修正後定案。第二爲測試之階段,即實際應用此已初步發展完成的鑑定模式於週産期護理學課程中,來進一步檢定此模式的效信度。選修週産期護理學二年制的護生41人,週産期護理學老師8人、考場産科護理人員9人及服務對象20人共同參與其效信度之驗證。此模式具專家及區分效度,考試老師執行模式亦具調度之一致性,此模式不但可應用爲挑戰考試以做爲學生抵免學分之依據,亦可以應用於傳統學程及臨床做爲鑑定臨床能力筆試方式外的另一種選擇。

  • 期刊

本現象研究目的旨在描述台灣婦女在經歷死産期間所感受護理關懷照護的經驗曆程。採立意取樣,和16位符合收案標準的婦女做深度訪談以獲取她們的主觀經驗。所有訪談內容先予以錄音,於訪談結束後逐字謄成文字記錄,根據Colaizzi的現象學研究步驟進行資料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經歷死産經驗婦女的護理關懷照護經驗婦女的護理關懷照護經驗涵蓋了七個主題,分別是真心了解、與我同在、提供自己、掌控情況、預先告知、提供選擇及分享經驗。期望研究結果除能建構本土關懷照護的知識,亦可促進健康提供者對經歷死産婦女關懷照護需求的察覺。

  • 期刊

初次臨床實習是有壓力的,而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反應及因應行爲均不同,此現象是否與個人人格特質有關,值得探討。本研究以280位第一次實習之五專生爲對象,以具有信、效度之實習壓力量表、身心社會反應量表、因應行爲量表及基氏人格測驗量表,探討初次實習護生以下四個問題:(1)實習壓力感受的程度及來源;(2)身心社會狀況;(3)使用的因而就行爲;(4)壓力感受、因應行爲、身心社會狀況及與人格特質關系之探討。本研究發現初次實習護生的兩大壓力來源爲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壓力及實際護理病人的壓力;護生在初次實習期間最常發生社會行爲反應,其次是情緒反應,很少發生身體反應;護生常使用的因應行爲以保持樂觀爲最多,其次是轉移、解決問題,很少使用逃性行爲。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壓力感受、因應行爲及身心農救會狀況與個人的內外向性格、社會適應性、情緒穩定性等人格特質有顯著的相關,此結果對Lazarus壓力因應調適現象有更進一步了解,可做爲護理教師了解護生面對初次實習的經驗、困難,且依學生個別差異,提供個別協助及教導,以提昇實習效果。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醫院護理人員留任措施現況及其對工作滿意與留任意願間之相關性。針對民國85至87年度醫院評鑑合格之地區及區域醫院之護理人員,以等機率多層次抽樣法選取20所醫院中之471位任職2年以上之護理人員,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並以無母數相關性檢定及邏輯式回歸統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衛生署獎勵地區及區域醫院護理人員留任措施」多持正面性的評價;參與補助醫院護理人員之工作度與留任意願均高於未參與者;三者之間具正相關。研究結果可供醫院行政與護理主管們謀求護理人力之穩定性,以提昇護理品質並降低醫院經營成本之參攷。

  • 期刊

本研究運用現象學方法和存在分析的觀點,透過精神病患與家人所描述的照顧與被照顧的看法、感受和經驗,來理解及展現照顧存在性的議題。資料收集的方法採取多觀點及多重的技巧,主要包括深入性個別及團體的會談,實地參與性觀察,和相關田野記錄。資料分析時主要是 家庭照顧存在的概念安置於存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自我了我的關系、感受、看法等經驗來做觀看與推敲。研究結果以「照顧的當然存在」、「照顧的不存在」、「照顧的有限性」、「照顧的轉化與超越」、及「照顧的交讬與流轉」等五個主題面向來彰顯照顧之存在意義與本質結構。最後將討論照顧存在的本質與意義,反思本土的家庭及醫療精神衛生照顧上可能的特性和問題所在,並企圖將此論文所得和現象學研究法,與臨床實務間的關系及運用作一連結,並強調健康照顧者有必要同時注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自身的存在,及與他人和環境間共存共處之超越與流轉的關系與功夫。

  • 期刊

國內外文獻對衛生所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的角色功能都有所探討,但對護理師角色功能相關文獻卻付之闕如,護理師在國內已存在7-10年,沒有明確的角色界定,功能難以發揮,且也造成護理師的角色壓力,因此引發本研究探討的動機。本研究採德爾菲研究法,旨在融合參與研究産、官、學界專家對衛生所護理師具體角色功能的共識,並排列角色重要優先順序;本研究共進行三次德爾菲問卷,第一次問卷寄發産、官、學界150位專家,而完成三次問卷者,共有99位,其中産界36位(36.36%)、官界34位(34.34%)、學界29位(29.29%)。本研究專家認爲護理師應由傳統「以個案健康爲導向」的角色功能擴展至「以社區健康爲導向」,並提昇照護的深度及廣度。專家認爲在「服務面」護理師最優先重要的角色功能爲「社區照護提供者」及「家庭健康管理者」;在「行政面」最優先重要的角色功能爲「衛生計劃擬定者」;在「個人特質面」護理師需具有最重要的特質爲「豐富的公共衛生與護理相關知能及實務經驗」。本研究結果促使社區衛生護理産官學各界對護理師角色功能的認知達一致性,並可依重要性優先順序擬定護理師職前、在職訓練,並在各衛生所視環境及資源參攷使用。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産後期父親對哺喂母乳的態度、配偶哺喂方式、父子依附及婚姻調適間的相關性;並探討父親對哺喂母乳的態度及配偶哺喂方式的預測因子。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收集高雄地區新生兒出生4-6週的父親爲研究對象,共收取210位個案。研究方法採用結構式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發現:(1)父親對哺喂母乳的態度趨於正向;(2)喂母乳組的父親對哺喂母乳的態度以及婚姻調適程度皆較喂嬰兒本文奶組爲佳;(3)父親對喂母乳的態度、父子依附關系均無婚姻調適程度呈顯著正相關;(4)配偶哺喂方式、社經地位、婚姻調適程度、有無參與哺喂方式的決定,可顯著預測父親對哺喂母乳的態度,總變異量解釋力爲20%;(5)胎次及父親對哺喂母乳的態度可顯著預測配偶是否哺喂母乳。因此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護理人員在推選哺喂母乳的過程中,重視父親對號脈喂母乳的態度及影響力,並主動評估其婚姻調適適度,以達到“以家庭爲中心”的護理目標並進而提昇母乳哺喂率。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治療者與成員的口語互動行爲關系用團體互動模式;應用同質性策略,選取在中部某醫學中心接受精神科門診治療之六名病患爲研究對象,徵得同意後施予爲期十二週的封閉式團體心理治療;資料以錄音方式收集後轉譯,再根據Hill互動矩陣進行同時性三角交叉檢視法(simultaneous triangulation),以分析恐慌症病患接受認知行爲治療之團體動力發展曆程。結果發現:團體治療者與成員的互動行爲關系分別呈現上下起伏波動。而團體曆程之發展可分爲:初期-適應與熟悉階段、中期-探索階段及後期-生産與制造階段,其中又以第三象限的口語行爲參與量最多。在團體互動行爲模式中,治療者之行爲類別以探討團體成員的個人問題居多,以日常說話或提供支持的溝通方式居次;而成員的行爲類別亦以談論個人的問題爲主,顯示團體治療者與成員的口語行爲相當一致;另外團體治療者與成員的互動行爲類型方面,在內容形態上以成員中心爲主,在工作形態上則達工作前階段,顯示團體對成員的治療價值頗有幫助。

  • 期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and knowledge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among nurses in nursing home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Twenty nursing hom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130 nurses were interviewed by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to ascertain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nurses had not attended any courses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in school, or in post-graduate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rate of correct answers for knowledge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was 70.8%. The worst knowledge was of gerontological statistics, followed b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ing. Knowledge levels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r=.22, p<.05) having take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courses (r=.22, p<.05) and having take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r=.18, p<.05). Knowledge level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ving lived with the elders in their own family (r=-.30, p<.05). Nurses who graduated from junior college or nursing high school had lower scores for knowledge than college graduates (F=25.31, p<.001). The intensity leve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ranged from needed to strongly needed, especially for knowledge regarding clinical care, followed by general information on aging, and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leve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was not different among the variou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levels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gerontological nursing course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nursing schools. Furthermore, a well-formulated continuing education model for gerontological nurses in nursing homes is also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are of the eld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