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84.214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文獻回顧方式,就急診壅塞概況(包含台灣現況)、原因與機轉、對醫療品質之衝擊及相關的改善策略等各面向進行討論。作者搜尋1999至2019年急診壅塞的相關文獻,再挑選較具代表性的文章加以整理。文獻整理的結果發現輸入—處理效能—輸出的概念模型可用來分析急診壅塞的原因、所造成的影響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作者另提出急診病人與其他類型的病人會共同競爭醫院的一般病床資源的生態,且以水庫的「水位」來說明急診壅塞如何形成的機轉。造成急診壅塞的成因非常複雜,主要發生在輸出端、醫院系統的問題、以及背後醫療體系與給付制度的生態等多重因素所造成。急診的壅塞的相關指標可由等候時間的延長及空間的擁擠情形分別來定義,其中急診留滯病人數能間接反應急診佔床率的概念。改善急診室壅塞的策略可以由急診流程、醫院管理、社區面等方面來討論。已經造成急診壅塞的醫院,必須注意維持照護品質與病人安全。急診壅塞未來將面臨新的挑戰,包含醫療環境的變化與急診生態與作業模式的改變,所以必須以新的思維面對急診壅塞的情形。醫院管理在處理急診壅塞時可能面臨財務上的阻力,因此政策的介入以提高誘因將更形重要。本文所整理急診壅塞各種相關問題的重要文獻,應對國內有志於進行急診壅塞相關研究的學者有所助益,進一步或可引導未來有效的政策之建議。

  • 期刊

國際身體活動指引建議成年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或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或以相等活動量進行中高強度組合活動。但這易讓人感到輕度身體活動(如:散步、遛狗、逛街購物、輕度家務勞動等)似乎沒有健康益處。近年逐漸有研究指出:輕度身體活動可為成年人(含老年人)帶來健康效益。本篇綜論檢視了以儀器測量輕度身體活動和其健康有關研究的重要議題,並討論輕度活動對18歲以上成年人的健康益處是否被低估。首先,描述國際間有關客觀測量輕度身體活動的現況。其次,分析以儀器測量身體活動相關研究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等證據,探討輕度身體活動與死亡率、罹病率及其他健康狀態之關係。最後,討論輕度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是否被低估的議題。整體而言,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均支持輕度身體活動可提供成年人健康益處,且此效益獨立於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影響。部分研究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從事6小時的輕度身體活動以獲得健康效益,但須更多研究加以驗證。

  • 期刊

1987年5月日本立法通過介護福祉士制度(Certified Care Worker),1988年實施日本學校專業教育養成機制與國考證照機制,培育從事第一線照顧工作之專業人才,於法源依據下,日本將照顧工作定位是一份專門職業工作。本文以概念性文獻回顧探討日本從事第一線之照顧工作朝向專門職業化演進之歷程,搜尋國內外資料庫檢索系統CiNii、NDL、華藝線上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篩選納入12篇(1990-2020年)日文研究。本文歸納出有六項因素交錯影響阻礙日本探討照顧工作專業性,此六項因素亦正是臺灣現今面臨的阻因。再者,本文歸納出日本照顧工作朝向專門職業演進的條件有五項,可供我國未來規劃提升照顧工作專業性之參考。

  • 期刊

Objectives: The impacts of a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HS) course on undergraduates' knowledge, attitudes,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ial intentions were evaluated. Methods: Participants included 198 college students (107 receiving intervention and 91 controls) from two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with pre-post- and five week follow-up tests. We assessed the differences in mean scores using T-tests.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outcomes were identified by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Statistically higher mean scores in knowledge (from 0.49 to 0.65, p<0.001), attitudes (from 2.83 to 3.00, p<0.001),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from 3.01 to 3.06, p=0.02) were observ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ere maintained until follow-up. The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positively changed OHS knowledge and safety practi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nclusions: Consistently offering OHS courses in colleges is recommended, as shown by the positive impact demonstrated in this study.

  • 期刊

目標:譫妄為加護病房病人常見的合併症,發生率高達八成。國外自2014開始實施ABCDE組合照護(ABCDE bundle)預防譫妄,但歐、亞及國內較少相關研究,也缺乏系統性文獻整合與回顧其成效,本文旨在探討ABCDE bundle介入對加護病房病人譫妄之成效。方法:此研究於PubMed Clinical Queries、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Trip、Web of Science、ProQuest和華藝線上圖書館等7種電子文獻資料庫設定關鍵字,搜尋2020年12月以前出版之中、英文文獻,依據納入及排除條件後共納入4篇文獻。依JBI類實驗法評讀工具評價文章品質,發現效果明確超過不良效果,具備充足品質的證據支持,給予“強”建議,並使用Review Manager軟體(RevMan)5.3版本進行統合分析。結果:統合分析顯示ABCDE bundle介入可有效地降低譫妄發生率(RR: 0.63; CI: 0.45~0.90),並可提高13%的28天存活率(RR:1.13; CI: 1.04~1.23)。結論:ABCDE bundle對加護病房的譫妄預防及存活率具實證基礎。此結果可提供醫療人員給予加護病房病人多元整合照護之參酌;但受限於研究多為類實驗設計且較少歐亞研究,建議未來投入更多及更嚴謹的在地臨床隨機控制研究。

  • 期刊

目標: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民眾若覺知有病毒感染的嚴重性與易感性,可能引發過度焦慮,導致出現過度反應或不理性行為。本研究是分析台灣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初期,成年公民面對疫情威脅時的焦慮症狀與採取防疫作為之趨勢。方法:本研究採用匿名網路調查台灣成年公民面對疫情之焦慮症狀及採取之防疫作為。焦慮症狀是採用STAI-6量表,詢問民眾因為疫情經驗到的緊張、沮喪、擔心、平靜、放輕鬆及滿足,共計6種情緒;防疫行為包含三個構面:洗手與戴口罩之個人防護、咳嗽禮儀、保持社交距離與自願檢疫,共計12題。資料分成三個期間,分別為中國武漢實施封城(1月23日至2月7日)、台灣實施強化邊境防疫、口罩購買實名制與首例無症狀高病毒感染者(2月8日至2月16日宣布第一位死亡案例)以及台灣發生第1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10天後(2月27日至3月9日)。統計方法使用Cochran-Armitage Trend Test及Jonckheere's Trend Test檢視疫情發展不同時段之民眾焦慮程度,以及採取防疫作為之趨勢變化,並進一步檢視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收入在焦慮程度與防疫行為關聯性之差異。不同時期之焦慮程度均與防疫行為關聯程度是採用共變數分析。結果: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出現高度焦慮程度之比率在三個時段分別為45%、50%及55%,上升趨勢達統計顯著。能經常或總是落實防疫作為者之比率在三個時段分別為46%、58%及66%,上升趨勢達統計顯著,但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收入之相關未達顯著,表示不同時期之焦慮程度與防疫行為關聯性斜率均一致。共變數分析顯示不同時期之焦慮程度均與防疫行為有顯著關聯。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COVID-19疫情發展,民眾焦慮症狀及防疫作為,不分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都呈現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