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48.124

放射治療與腫瘤學/Therapeutic Radiology and Oncology

台灣放射腫瘤學會,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對於食道癌,併用化學與放射治療的方法已顯示有其效果,但少見治癒性的結果。為促進食道扁平細胞癌的局部控制和減少遠處轉移,我們的領航研究是使用低劑量連續注輸5-FU和每日低劑量cisplatin (CDDP)注輸併用放射治療再加上手術切除,其間療程共4周。治療計劃包括:在4周內給予總劑量5000 cGy 的放射治療;連續28天注輸5-FU(225mg/平方公尺/day):在開始放射治療前的30分鐘靜脈注輸CDDP (6mg/平方公尺/day)。病患在完成四周的療程之後,將接受食道攝影、電腦斷層攝影和內視鏡檢查以便重新分期。在完成放療與化療的3到5周後,我們為病患進行食道切除手術。結果:從1993年10月到1994年8月,有13位男性及3位女性病患接受此治療計劃。我們詳細的記錄病患的治療效果與毒性。病患年齡的中間值為62歲,治療前體重減輕的中間值是6公斤,血液中白蛋白的中間值是3.7mg%。發生第三級白血球過少症的有7人而第四級的有2人:發生第四級血小板過少症的有3人。在重新分期檢查時,有7人(44%)原腫瘤已消除。全部病患的二年存活率是37%。結論:此種治療計劃對於局部腫瘤控制的效果很好,但是治療所產生的毒性很高,超出了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

  • 期刊

目的:探討維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 AA)及desmethylmisonidazole (DMM)對於CHO細胞之辐射效應,以做爲頭頭部腫瘤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之臨床參考。 材料與方法:本實驗分爲三部份,第一部份分別探討AA或DMM對於CHO細胞之輻射效應。第二部分研究在相同濃度DMM作用情況下,不同濃度之AA對於CHO細胞之輻射效應。第三部分探討在相同濃度AA作用下,不同濃度之DMM對於CHO細胞輻射效應之影響。 結果:研究顯示,AA對於CHO細胞有輻射保護作用,而DMM對CHO細胞具有輻射敏感作用,但兩者合併使用時對CHO細胞的敏感作用顯著大於保護作用。當DMM濃度固定時,愈高濃度之AA對細胞之輻射保護作用也愈明顯。反之,當AA濃度固定時,DMM濃度愈高其對細胞之輻射敏感效應也愈顯著。 結論:合併AA (0.025mg/ml)及DMM(0.5-10mM)表現出來的是對CHO細胞之輻射敏感效應,而AA對CHO細胞之輻射保護作用只有當DMM不存在時才會顯著表現。

  • 期刊

目的:回顧過去十年(1981-1990)在臺大醫院接受放射治療的喉癌病患之治療成果。 材料與方法:這十年中共有133位初次在臺大接受全程放射治療的病患,病理上屬於鱗狀細胞癌。年齡分布自34到84歲,尤以60-69歲的患者最多。男性病患共128位,女性病患則只有5位,比例約爲26:1。第一期到第四期各有25、21、22、65個病例,第四期佔了一半左右,以部位而言,上聲門癌有51位,聲門癌有72位,下聲門癌有10位,聲門癌的病患超過一半。57位病患只接受放射治療,其他76位病患則先接受手術,再接受放射治療。 結果:全體五年存活率是54.9%。第一期到第四期之五年存活率分別爲78.8%、58.3%、54%、44.4%。以部位而言,則爲上聲門癌34.7%、聲門癌70.5%、下聲門癌38.9%。 結論:初期病患大多數只接受放射治療,爾後若復發仍可用救援手術挽救,但三、四期患者若只接受放射治療則其預後較差,且復發後即使再接受二度治療仍然不易控制。所以放射治療後應長期追蹤,俾能早期發現再發而予以治療。

  • 期刊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postoperative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for stage Ⅱ and Ⅲ breast canc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August 1987 to June 1992,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for 87 women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 treated by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hormone therapy were also given to 55 and 40 patient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for stage Ⅱ and Ⅲ patients were 80% and 31%, respectively. The 5-year local control rates for stage Ⅱ and Ⅲ patients were 98% and 72%, respectively. Thirty-seven patients had distant rnetastases. Bone was the most common site. Thirteen percent of grade 1 and 18% of grade 2 late skin complication were noted. Late grade 1 complication of lung was noted in 6% of patients. In patients of high risk group (tumor size of larger than 5 cm and more than 3 positive axillary nodes metastases),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local control rates were 10% and 37%, respectively.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more than 3 positive axillary nodes metastases was a strong prognostic factor for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s (p<0.0001) and local control rates (p=0.0096). Tumor size of larger than 5 cm was also recognized as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local control rates (p=0.0213). Conclusion: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for postmastectomy of breast cancer has been proven with good local control in this study. I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study in many reports. This technique has the advantages of easy setup, homogeneous dose distribution, and less pulmonary complication. The outcomes of high risk group patients are poor, more aggressive management may be needed for these patients.

  • 期刊

目的:腦垂體腺瘤的治療有三種基本方法,合併使用手術和放射治療常用於治療較大的腺瘤及腫瘤復發之救援。本文的目的在探討合併使用手術和放射治療的存活率,以及各種預後因子對存活率之影響。 材料與方法︰自1983至1993 年間,總計47位經病理報告證實為腦垂體腺瘤的患者在馬偕紀念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其中共有25位男性及22位女性,年齡範圍由21至71歲(中值為42.5歲)。最常見的症狀為視力障礙(佔72%)和頭痛(佔60%)。放射線是經由6MV 光子或鈷60射線,每周照射5次,每次給予180至200 cGy(中值為5800 cGy),全部追蹤時間由2至11年(中值為5.6年)。 結果:47位病人分成(A)及(B)兩組。(A)組有42位患者是接受非根除性手術後加上放射線治療,其中有4位中途失去追蹤、3位復發及5位死亡。死亡的原因有4位是因腫瘤壓迫,另1位為腦血管梗塞。手術後放射治療之5年整體存活率為87%,無復發存活率為93%。(B)組有5位病人以放射線治療來處理手術後復發之腫瘤。其中的1位在124個月後因腫瘤壓迫致死,其餘4位情況正常。 結論:利用log-rank test 來分析預後因子,發現年齡、性別及劑量對存活率影響之差異皆不具有統計學上意義。但整體而言,對於較大的腦垂體腺瘤,我們發現手術後加上放射線治療可得到不錯的腫瘤控制率,也許可以取代根除手術成為較大的腦垂體腺瘤之標準治療方法。

  • 期刊

目的:本研究探討腦內惡性神經膠質瘤之病患,其存在之特殊變異因子,對於治療預後之影響。 材料與方法:本研究共搜集了自民國74年4月至民國84年4月間,於馬偕紀念醫院,經手術後診斷為腦內惡性神經膠瘤之42位病患。其中17位患有退行性星狀細胞瘤,另25位病人患有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這些病患皆接受術後放射線治療。研究針對17位臨床因子及2項組織學因子,包括年齡、性別、出現頭痛、精神改變、癲病、視力改變、運動能力缺失、感覺改變、言語困難、術前行為狀態、開刀範圍、術後放射治療劑量、腦水腫、腦中腺移動、血腫形成、腫瘤部位、症狀持續時間、組織學分期及腫瘤囊腫形成,分析這些因子對於存活期評估的重要性。 結果:本研究分析之總中值存活期為18.7月,退行性星狀細胞瘤病患之中值存活期為25.4月,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病患之中值存活期為14.2月。分析結果利用Cox multivariate regession model 及 Chisquare test 顯示,組織分期、手術切除之範圍、年齡、性別及病患表現頭痛和運動機能缺失,皆會影響治療之預後。 結論:經由研究分析出惡性神經膠質瘤之預後參數,可利用來作為病患之分組治療。針對不同預後因子,提供病患更合適之治療。

  • 期刊

目的:探討深部熱治療時,水流流速對假體內熱分布之影響。 材料與方法:利用電容板式電極加熱治療系統配合自行設計的模擬血液循環系統,對肌肉假體進行加熱試驗。第一部份先利用電磁功率400瓦、直徑大小相同(20公分)的電極對假體施熱,並量測其縱向和橫向的溫度分布。第二部份則另加一水管貫穿肌肉假體的中心位置,以循環液流過以模擬血液流動狀態,分別以不同的水流速度(9.45, 18.9, 75.15和150.3ml/min)來討論其中央縱向溫度分布狀態。 結果:第一部份的實驗結果顯示,由中央縱向溫度分佈狀態顯示溫度從中心點向外遞減,但是靠近兩電容板電極處皆有過熱現象,且假體下方之溫度較上方高5-6℃左右;而中央橫向溫度分布狀態則顯示靠近熱治療加熱電極的一側溫度比對側端高3-4℃左右。第二部份研究顯示:水流速度愈快,熱傳導速度增加,能量流失百分比也增加,故溫度比較低。但是當水流速度增至150.3ml/min,能量流失反而成穩定狀態,溫度變化不明顯。 結論:當假體內加入水流的因素後,水流流速的大小確能影響熱分布的狀況,使溫度降低。但當水流速度增至150.3ml/min,能量流失反而成穩定狀態,溫度變化不明顯。

  • 期刊

近年來,硼中子捕捉治療之研究傾向於採用超熱中子束以避免切開頭蓋骨之手術及進行較深層之腫瘤治療。本文將介紹世界各國在設計建造超熱中子照射管之現況,以及目前在國內清華水池式反應器建造超熱中子照射管之進展及計劃。

  • 期刊

一個38歲的女性病人在其右側乳房發現有一10×4×8公分硬且固著的腫塊。病人在馬偕紀念醫院接受改良式根除性乳房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腫瘤在開刀後一年復發。病人於本科接受放射線治療,在右側胸壁、腋窩、鎖骨上凹窩、及下頸部,分別接受5040 cGy 的劑量。直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有此病存在的跡象。本文中分析從1964年到1992年所發表的35個乳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病人,發現接受局部切除、簡單乳房切除或部份乳房切除的病人比接受根除性乳房切除的病人有較高的局部復發率。放射線治療對於只接受局部切除、簡單乳房切除或部份乳房切除的病人可能有助於局部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