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12.69

體育學報/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 Ahead-of-Print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隨著國內外期刊數量與種類多樣化的發展,期刊品質與發表狀況成為當代研究者需重視的議題。本文旨在探討102年度國科會申請者在過去五年(自2008至2012年)期刊學術發表的現況與趨勢。方法:以282位申請102年度體育領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者為對象,並以所有申請者與獲得補助者兩族群作:每年期刊論文發表、過去五年期刊論文發表趨勢,以及每年於次領域之發表等五個部份進行分析。結果:運動與體育領域所有申請者在過去五年之研究論文數量有逐年增加的現象,尤其是獲得補助者的增加幅度更大,其增加幅度各為43%與70%,而在SCI/SSCI/EI期刊類別更有一倍以上的增加趨勢,其增加幅度各為104%與121%。此外,相對於社會科學次領域,自然科學次領域有較多國際期刊論文之出版。結論:近期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者在期刊論文的研究成果表現,已朝向國際化,且以數量與品質並重的方向邁進。

  • 期刊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8-week of Orbotron training on rotation endura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ir force pilot cadets. Methods: Twenty-eight healthy male cadets were divided into Orbotron training group (OT, n=14; 2.5±0.4 times/week, intensity at maximal vertigo tolerance, and the revolutions per minute is at least 23 rpm) and control group (CON, n=14; 3 times/week, 90 repetitions of sit-ups, and 3 sets of push-up with maximal efforts) according to their vertigo tolerance. Heath related fitness tests (i.e., body fat, sit-and-reach, grip strength, sit-up, and 3-min step) and pilot related fitness tests (i.e., bench press, half squat, back extension, lateral pull-down, leg curl, arm curl, and 3,000 meters run) were used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Orbotron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8-week of intervention. The 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 was use to assess effects of Orbotron training on fitness indices, and the unpaired samples t-test was use to compare the changes in fitness between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rotation time in O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raining (from 700.6±194.3 to 285.1±177.8 seconds, p<.05). The numbers of bench pres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OT (from 19.3±8.0 to 22.7±6.4 times, p<.05). Conclusions: Orbotron training for 8 weeks could improve the vertigo symptom and muscular endurance of upper body in air force cadet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Orbotron training on the other fitness indices might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regular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 期刊

目的:探討12週太極拳無極式輔以低頻振動刺激之訓練方式,對觸覺敏度、本體感覺、肌力控制與爆發力之影響。方法:18位健康年輕人隨機分為太極低頻振動組以及控制組,太極低頻振動組進行為期12週、每週3次的太極拳無極式結合振動刺激(頻率5Hz、振幅1 mm)訓練;控制組則不進行訓練。訓練前後以觸覺測量器測試慣用腳第五蹠骨之觸覺敏度,以Biodex等速肌力儀,測試受試者慣用腳膝伸肌之本體感覺與肌力控制,利用測力板測試連續兩次垂直跳之高度,以作為爆發力之依據。結果:太極低頻振動組在觸覺敏度、本體感覺、肌力控制以及兩次垂直跳高度皆顯著進步,且觸覺敏度、肌力控制以及連續兩次垂直跳高度的進步率皆顯著優於控制組;控制組除垂直跳之第一跳高度顯著退步外,其它各項目均無顯著變化。結論:經12週太極拳無極式輔以低頻振動刺激的訓練,可有效增進觸覺敏度、本體感覺、肌力控制以及爆發力等表現。

  • 期刊

目的:肩關節的疼痛常發生於過肩運動之運動員,過肩運動包括單側或雙側的運動模式,如游泳、網球。本研究目的是比較單側性(網球)與雙側性(游泳)過肩運動項目選手的肩關節活動角度。方法:實驗參與者共18名(7名雙側性運動項目選手及11名單側性運動項目選手),測量其肩彎曲、過度伸展、肩內轉/外轉、及水平內收,使用關節量角器進行測量,以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選手慣用與非慣用側之差異,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單側性與雙側性過肩運動項目選手之差異。結果:雙側性過肩項目(游泳)的慣用側與非慣用側肩關節活動度經比較後並無顯著差異,兩側的關節活動度較均衡,但是單側性過肩項目(網球)的慣用側與非慣用側肩關節活動度測量中,外轉角度及水平內收角度慣用側大於非慣用側、內轉角度慣用側小於非慣用側;比較單側性與雙側性之肩關節活動度差異發現,慣用側除肩關節彎曲角度之外,其餘角度均達顯著差異,其中過度伸展、外轉、水平內收呈現單側性大於雙側性項目,內轉及旋轉全角度呈現雙側性大於單側性項目。結論:本研究顯示因單側性運動項目的特殊性(如網球)而導致肩部活動度的適應。

  • 期刊

目的:探討前測體育課動機對學期末體育課動機、滿意度、能力知覺及運動行為的影響,更進一步探討動機氣候的中介及調節效果。方法:以中部某大學學生為對象,有效樣本為288名(男生114名、女生159名及遺漏值15名)。參與者在學期初完成「體育課動機量表」,在學期末完成「體育課動機量表」、「體育課知覺動機氣候量表」、「知覺運動能力」、「體育課滿意度」以及運動行為等測量。蒐集之資料使用階層多元迴歸探討體育課動機氣候的中介及調節效果。結果:學期初體育課動機直接並透過精熟氣候間接影響知覺運動能力、期末體育課動機及體育課滿意度,其中精熟氣候對體育課滿意度接近完全中介。動機氣候調節學期初體育課動機與體育課滿意度、期末體育課動機的關係,高低自我決定學生在精熟氣候比在表現氣候中皆可感受較高的體育課滿意及自我決定程度。結論:動機氣候在體育課學生的動機過程中扮演中介及調節變項的角色。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以策略關係理論探討臺灣籃球發展進程中,結構與行動者間的策略互動關係,乃至其與結構間的交互影響。方法:採行質性研究方法中雙個案設計,運用半結構式訪談與文獻內容分析法,輔以Nvivo 9質性分析軟體,進行資料編碼與分析。結果:中華職籃(CBA)封館與超級籃球聯賽(SBL)成立實為臺灣籃球發展動態的關鍵事件與進程。結論:中華職籃封館停賽的結果形塑了臺灣籃球後續發展脈絡並影響其管理決策之制定,特別是體委會、球團及中華籃協決定採用「特殊的」半職業聯賽模式成立超級籃球聯賽,造成日後營運的潛在問題。而政府部門或私人資源(體委會的政策導引或轉播單位的權利金)得以促進或阻礙體系之中利害關係人的抉擇。爰此,在策略-關係理論架構下,行動者的反思與結構的策略選擇性有利於特定的策略,並闡明臺灣籃球發展體系結構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綜而言之,管理決策在策略選擇情境脈絡中,促進或阻礙了相關作為,並產生特定結果。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以生態手段之直接知覺觀點,探討個體知覺與其行動的配連,並找尋不同年齡族群於判斷隙越距離與實際隙越距離之差異與預測因子。方法:實驗參與者為21名兒童、18名成人與19名老年人,經測量身高、眼高、腿長、腿部肌力與髖關節柔軟度後,進行隙越距離判斷測驗與實際隙越測驗,缺隙寬度為50公分至130公分。以3(年齡)×2(隙越情境)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不同年齡組與隙越距離之關係,並以逐步迴歸檢驗隙越距離是否與個體之因子有正相關。結果:(一)兒童族群與老年人族群之判斷隙越結果與實際隙越結果差距相較於成年人有顯著差異,兒童與老年人的判斷與實際隙越結果差異均較成年人大。(二)髖關節柔軟度和三族群實際隙越之結果呈顯著正相關,另外老年人之判斷隙越距離和眼高及腿長亦呈顯著正相關,實際隙越距離和判斷隙越距離以及腿部肌力也呈現顯著正相關。結論:(一)相較於成人,隙越動作的知覺-行動配連準確度在兒童與老年人時期較低。(二)髖關節柔軟度是兒童、成人以及老年人實際隙越距離之預測因子;眼高、腿長以及髖關節柔軟度亦是老年人判斷隙越距離之預測因子;判斷隙越距離以及腿部肌力也是老年人實際隙越距離之預測因子。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綜合體育館廠商客戶(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B2B)之服務品質屬性分析。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以臺北小巨蛋、新莊體育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及臺大綜合體育館的活動廠商客戶為對象,經立意取樣選取81家廠商客戶,進行服務品質量表的施測。資料透過Kano二維魅力品質理論及績效重要分析(IPA)之整合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顯示:一、在31項品質要素中,19項為無差異品質,11項為正向品質,1項為無效品質。二、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的服務品質要素確實不能改善廠商客戶對於服務品質的感受,造成管理者與廠商客戶之間的服務知覺落差。三、透過IPA績效矩陣發現,服務品質要素多數落在「供給過度」和「加強改善」兩個區位。結論:本研究結合魅力品質理論和重要績效方法,並且從廠商客戶的角度加以探討。而研究結果的貢獻則是延伸過去運動場館服務品質研究的知識,彌補以往只從消費者觀點探討的侷限性,並且從不同的理論方法觀點,了解其服務品質屬性的分析歷程。包含場館的建築設計、交通動線與環境設備皆獲得較高的服務滿意,至於服務人員方面,則需要改善與加強。如此一來,才能縮小廠商客戶與管理者的服務落差,提升服務流程品質,作為運動場館經營管理業者改善其服務品質之策略依據。最後針對綜合體育館廠商客戶之服務品質提供相關之管理意涵,包含注重廠商客戶之需求和適時調整服務作業流程。

  • 期刊

目的:以三個研究探討籃球裁判的吹判失誤及補救方式與顧客評價裁判及主辦單位滿意度的關係。方法:研究一採焦點團體進行,研究參與者為4位不同籃球專業背景的教練、裁判及球員。研究二與研究三採腳本法,研究參與者各為389人與280人。研究腳本以成套隨機方式發送給研究參與者,通過研究操弄檢核者為有效資料樣本。結果:研究一發現失誤類型可歸類為違例錯誤、犯規錯誤及罰球錯誤;失誤嚴重程度可區分為影響勝負結果及衝突;而補救方式則可分為不予處理、補哨、立刻更正判決及賽後大會公開聲明。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分析研究二與研究三的資料,研究二結果發現吹判失誤類型與補救方式對顧客的滿意度沒有交互作用的效果存在,研究三則發現失誤的嚴重程度與補救方式對顧客滿意度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結論:籃球裁判吹判失誤後的補救方式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不因失誤的類型而改變,而是受到失誤嚴重程度的影響。立刻更正是吹判失誤後最佳的補救策略,特別是在嚴重失誤的情況下,立刻更正能夠維持顧客最高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