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11.107

體育學報/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 Ahead-of-Print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成年人運動階段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狀況。本研究以嘉義市嘉義高中學生家長為研究母群體,經分層集束抽樣後以運動階段和健康生活品質(SF-36)問卷為工具施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有14.5%是無意圖期、5.8%是意圖期、51.4%是準備期、6.0%是行動期、22.3%是維持期。二、影響成年人運動階段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三、健康生活品質中之情緒功能角色限制情況和活力狀況與年齡有關,而情緒功能角色限制情況亦與教育程度有關,受試樣本是否在外工作與一般健康知覺、活力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四、健康生活品質會因運動階段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尤其在身體功能、一般性的健康知覺和活力上有明顯的差異。並且在身體功能、一般性的健康知覺和活力上的分數在維持期階段最高,而一般性的健康知覺和活力上的分數在無意圖期階段最低。

  • 期刊

唾液含有抗體、賀爾蒙和蛋白質,所以被廣泛的運用於運動科學和免疫學等領域。然而至今仍少有比較不同唾液採樣法對生物標記濃度影響之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1.不同的唾液量對棉棒採樣法之採集效率、唾液免疫球蛋白A、總蛋白質、澱粉酶和皮質固醇濃度的影響。2.不同之唾液採樣法對上述唾液生物標記濃度及唾液流量評估的影響。八位(年齡為29.1±2.9歲;體重為74.2±1.3公斤)和十二位(年齡為28.3±2.1歲;體重為74.6±1.7公斤)男性健康受試者分別志願參與實驗一和實驗二。實驗一:受試者滴淌未刺激唾液15mL,這些唾液被分為4、3、2、1、0.7、0.4、0.2mL和控制組以探討本文之目的一。實驗二:受試者以平衡次序法完成三個兩分鐘的未刺激唾液採集以探討本文之目的二。結果顯示;1.Salivette棉棒在唾液量介於2 – 3 mL時飽和,而此一範圍恰為收集唾液之最佳效率區。2.唾液免疫球蛋白A、總蛋白質、澱粉酶和皮質固醇濃度明顯受到Salivette棉棒的影響,其影響程度與唾液分泌量無關且呈不規則變化。結論:棉棒採樣法會影響唾液免疫球蛋白A、唾液總蛋白質、唾液澱粉酶和唾液皮質固醇的測定結果;回顧以往採用此種棉棒採樣法之研究,其結果可能受到影響而須重新檢視。

  • 期刊

過去的研究顯示在中老年族群中「抗胰島素現象」的發生與肥胖有關,但對於年輕且有規律運動訓練族群在兩者間的關連之研究較缺乏。本研究因此針對二十七位年輕柔道運動員進行胰島素敏感度與身體組成的測量。由於所有柔道運動員全年保持相同負荷與型態的專長訓練,運動訓練差異對於胰島素敏感度的影響效應因此可被大幅排除。這些柔道運動員依其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之高低依序劃分為三分等級(tertile)。我們將體型偏重的高BMI組(BMI最高三分之一)與體型偏輕的低BMI組(BMI最低三分之一),同時進行葡萄糖耐受度與胰島素敏感度試驗,並測量其身體組成。低BMI組之身體脂肪含量百分比如預期明顯低於高BMI組;肌肉質量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採用葡萄糖耐受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與胰島素濃度分析來比較兩組胰島素敏感度,發現OGTT過程中,高BMI組的柔道選手其萄葡糖濃度較高,且OGTT過程中其胰島素濃度亦明顯高於體型偏輕的低BMI組柔道選手,此結果顯示高BMI的柔道選手胰島素敏感度明顯較低BMI組差。

  • 期刊

中藥麻黃是一種麻黃科植物的草質莖,臨床上用於治療發燒、頭痛、鼻塞與咳嗽;其主要成分之一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禁用藥物--麻黃生物鹼,因此服用麻黃之濃縮中藥製劑可能會違反運動禁藥之規定。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服用麻黃後尿液中麻黃生物鹼的濃度及累積排除情形;研究以6位健康受試者為對象,給予單次服用0.6公克之麻黃濃縮中藥製劑後,收集其48小時的尿液,以高效液相層析儀分析其中之麻黃生物鹼。結果顯示單次服用廠商建議量的麻黃濃縮中藥製劑後,尿液中會有運動禁藥成份(包括麻黃、去甲麻黃、假麻黄及去甲假麻黃)出現,各種麻黃生物鹼的濃度大約在服藥後12小時會達到最高,並在48小時後完全排除;排泄速率則以前12小時最快,24~48小時間則極為緩慢。尿液中的麻黃生物鹼以麻黃最多,其最高濃度為6.19±1.85 µ g/mL,並不會呈現運動禁藥之陽性反應;但若因病多次服藥後,則仍有可能使尿液呈現運動禁藥之陽性反應,運動員在賽期應避免服用。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藉由運動生物力學之3D攝影分析法,分析國內兩位使用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的男性選手,並且將其運動學參數和世界級選手做比較。方法:使用3D攝影分析,兩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125Hz)同步截取記錄鉛球選手的三維投擲動作資料。所得的影像資料由Kwon3D 3.0動作分析系統進行直間線性轉換(DLT)與各運動學參數的運算。結果:S1和S2的鉛球速度比世界級選手較小;S2的髖-肩角度差均比S1較大;S2有比S1較大的下肢轉矩和身體轉矩;S2的鉛球運行長度比S1較長;S1和S2在右腳支撐時,其鉛球速度改變比世界級選手較小。建議:S1和S2須從旋轉中獲取其優勢及利益,如預先加速、利用髖軸和肩軸之間的扭轉使肌肉預先伸展以及由旋轉動作得到較長的鉛球運行長度等。

  • 期刊

本研究的目在分析我國優秀女子划船選手在划船測功儀上進行6分鐘划船測驗時,於特定階段(出發期、途中划期、衝刺期)之動力學與途中划期之運動學表現特徵。以八位曾具國家代表隊或青年代表隊的女子划船選手為受試對象,每位受試者在Concept II划船測功儀(Model C)上進行6分鐘的划船測驗。以一部JVC數位攝影機(60Hz)收集受試者左側矢狀面動作資料,將拉力計(600Hz)裝置在划船測功儀握把與鏈條之間,以收集拉槳時的力量;並同步擷取實驗所需資料。將6分鐘划船測驗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0分鐘起的十槳)代表出發期;第二階段(第2分鐘起的十槳)與第三階段(第4分鐘起的十槳)代表途中划期;第四階段(第5.5分鐘起的十槳)代表衝刺期;以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動力學參數在各階段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在測功儀進行6分鐘划船測驗的平均划船距離1474公尺,槳頻28槳,最大心跳率186次∕分,功率193瓦特。測驗過程中最大力量、平均力量、功率、槳頻皆會隨著測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在結束前又會略微提升;拉槳動作時間則與其相反。瞬間心跳率會持續升高,而衝量則持續的降低。建議選手應該加強心肺耐力的訓練,以維持較高的槳頻並降低疲勞產生的影響。

  • 期刊

本文是以排球發球為研究項目,探討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排球技術表現的影響。研究對象為90年度大專院校排球聯賽男子組第一級決賽前四名的隊伍,總計比賽場數為六場,比賽局數為22局,總球數為839球。本研究採觀察法,計算交戰過程中不同發球型態與不同發球落點技術表現的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並以薛費法(Scheffe)進行事後比較。依研究結果得到下列結論: 一、肩上發球與不同發球落點之排球技術表現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p>.05);顯示使用肩上發球到9個區域的技術表現,彼此間無顯著不同。 二、跳躍發球與不同發球落點之排球技術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p<.05);這顯示跳躍發球到A區的技術表現較發球到 E、F 和 H 區為佳。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透過表面肌電圖來瞭解網球雙手反拍擊球時,慣用手與非慣用手肌肉協調之型態與在不同時期肌肉活化之程度,以提供雙手反拍動作技巧之參考。以一名前世界排名30名內,右手持拍的前職業女子網球選手為受試對象,檢測左、右手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屈腕肌與伸腕肌部位。以一部數位攝影機(120Hz)拍攝雙手反拍擊球動作,並透過表面肌電系統(1200Hz)同步擷取肌電圖資料。研究結果顯示:雙手反拍擊球時,慣用手與非慣用手扮演著不同的作用。在加速期時,慣用手的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屈腕肌與伸腕肌皆產生「共同作用」(coactivation) 現象,顯示慣用手在此階段主要在固定肘、腕關節。而非慣用手之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電在加速期與跟隨前期則有明顯的「三相現象」(three-burst pattern),顯示非慣用手在此階段具向前加速的作用。就各階段肌肉活化程度而言,在準備期時,所有肌肉活化程度皆相當低。在加速期,所有肌肉活化程度皆明顯增加,非慣用手的肱二頭肌、屈腕肌、伸腕肌以及慣用手伸腕肌皆維持相當高的肌電振幅。在跟隨階段,非慣用手的屈腕肌、伸腕肌與慣用手的伸腕肌其肌肉活化程度較高。為了更清楚瞭解雙手反拍技巧與雙手間肌肉協調之機制,未來研究應以更多優秀雙手反拍選手來檢測,以釐清慣用手與非慣用手相互協調之作用。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嘉義市國小學童壓力因應能力與其運動參與程度及健康體適能之關係。本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抽樣母群,有效樣本為603名,以「兒童壓力因應能力量表」、「運動參與程度調查表」及體適能檢測為測量工具,所獲得之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法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不同壓力因應能力的學童,在運動參與程度的差異達顯著差異(p<0.05)。學童壓力因應能力低者,其運動參與程度較低,而其身體組成、心肺適能、柔軟度及肌耐力亦較差。相反的,壓力因應能力高者,其運動參與程度越高,心肺適能及柔軟度亦較好。 (二)學童壓力因應能力與運動參與程度、體前彎、仰臥起坐呈正相關,而與800公尺跑走呈負相關。而運動參與程度與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呈正相關,與800公尺跑走呈負相關。 整體而言,壓力因應能力與運動參與程度及健康體適能可說是息息相關,壓力因應能力差的學童,其運動參與程度較低,其健康體適能亦較差。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採用Wiese-Bjornstal及其研究同僚(Wiese-Bjornstal , Smith , Shaffer & Morrey, 1998)的運動傷害後心理反應整合模式,檢驗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和因應行為的關係。本研究以參加中華民國九十學年度大專運動會55位運動員(男=39人、女=16人;平均年齡=21.19±2.29)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以生活導向量表(Life Orientation Test,簡稱LOT;吳靜吉,1996)、因應方式量表(周文欽,1995)、和盤斯心情量表(POMS;張鐿鐘、盧俊宏,民 90)為測量工具,在大會運動傷害處理站召募受傷運動員進行研究。原始資料以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分析後發現:受傷運動員樂觀傾向和正面情緒的活力、自尊成正相關;但和負面的情緒的疲勞和沮喪成負相關;而與迷惑、憤怒、緊張無關。同時,受傷運動員樂觀傾向和因應方式的接納與成長、積極因應、尋求社會支持、尋求情緒支持成正相關;但和情緒發洩、拒絕接受、心理解離無關。研究結果雖然大部份支持Wiese-Bjornstal等人(1998)模式,但本研究發現影響運動員受傷後情緒反應和因應行為相關的干擾變項相當多,且這些干擾變項與傷害後心理反應彼此關係複雜,仍有待未來研究者進一步努力。除此之外,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質的研究為替代的研究途徑,以期一步一步揭開運動傷害後心理反應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