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24.232

中華體育季刊/Quarterly of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 Ahead-of-Print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長期的身體不活動是導致身體機能亮起紅燈的要素之一,尤其與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有著相當密切的關連性。近來的研究證據顯示體內的癌症反應是促成血管病變的主要關鍵,且C反應蛋白是一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檢測指標,因此本文整理過去有關身體活動與C反應蛋白的文獻來進行探討,從多數大樣本的調查中發現C反應蛋白濃度會隨著身體活動量的增加而減低,並在健康族群、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代謝症候群族群中都能發現相似的結果;此外,本文認爲身體活動或運動可能透過脂肪組織量、抗氧化能力、介白素10與脂聯素的變動來影響C反應蛋白的升降,不過這些機制在未來仍需更多不同的研究設計來加以釐清。

  • 期刊

心率變異性是將臨床的心率訊號經由時域或頻域分析方法,來評估個體自律神經系統的活性,心率變異性的低頻功率可反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調控,而高頻功率則與副交感神經活性有關。本文介紹說明常用於心率變異性評估之時域與頻域指標,並彙整國內外心率變異性的運動科學相關研究,得到以下結論:橫斷面研究驗證不論是在安靜狀態或是運動時,規律運動者心率變異性的高頻功率皆會顯著高於坐式生活者,而顯現出較佳的心率變異性;縱貫面研究則驗證適度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訓練,可顯著提昇個體之高頻功率並減低低頻功率,來增強副交感神經活性並減緩交感神經活性。此外,有鑒於部份研究成果的不一致,本文也提出可能的原因與後續研究應注意之事項。

  • 期刊

近年來在臺灣地區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排名一直居高不下,已嚴重影響國人的健康,其中動脈硬度(arterial stiffness)在心血管疾病中是一重要的指標,且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經長期規律的有氧運動後,在動脈結構方面會產生一些改變,如動脈順應性增加、脈波速率下降、血管內膜中層厚度減低及血管內腔直徑增大,這些改變均能降低或減緩動脈硬化的發生,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阻力運動能增加肌力、肌肉質量、骨質密度…等,但目前阻力運動對動脈結構的影響尚未獲得充分瞭解,有些認爲會加劇動脈硬度,有些則認爲沒有影響,這些不同之處仍須未來更多的研究去加以釐清。

  • 期刊

運動傷害不僅需要龐大的醫療花費,也影響到運動員的健康、訓練及比賽,甚至可能使得運動生涯提早結束,運動傷害也是影響一般人是否持續參與或中斷運動計畫的重要因素。要使運動傷害對運動員及一般運動參與者的影響降到最低,除了要有完善的傷害復健計畫外,持續所開立的復健處方極爲重要。然而,持續參與傷害復健的比率卻不高,約有一半的中斷率,因此,本文就影響運動傷害復健持續的因素提出說明,並就如何持續復健計畫提出建議,希望對運動傷害防護員或物理治療師等第一線處理傷害復健相關的專業人員有所幫助。

  • 期刊

阻力訓練對於老年人來說,已經擺脫過往因生理老化與慢性病纏身不適合老年人的爭議與惶恐,成爲一種安全又有效的運動。阻力訓練可以抵銷因年齡在生理上所帶來的老化,尤其是肌肉與骨骼方面,適時地增加肌肉質量與骨質,避免肌肉流失症與骨密度流失。並可增加一般生活所需的肌力與肌耐力,進而享受休閒生活並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在從事阻力訓練前配合完善的評估與檢查,擬定每人一套的訓練原則與處方,利用其負荷60~80% 1RM,反覆次數約10~18次、1~3次的組數與每週1~3天的頻率,在妥善的環境與合格人員監督下進行,阻力訓練絕對可使老年人享受愜意的銀髮族生活,無虞地邁入高齡化社會。

  • 期刊

現代社會生活的繁忙以及運動空間的不足,造成許多人有坐式生活或缺乏身體活動的現象,加上近年來教育部極力推廣民俗體育,更將民俗體育編入國中小體育課程教材之中,合併上述兩者,在諸多負重性身體活動中,民俗體育的「跳繩」運動是符合簡易學習、所需空間小、價格便宜也是老少咸宜的運動,然而在跳繩運動推廣的過程中,在時間及強度上如何安排才會對人體健康有效益,似乎缺乏相關文獻探討。本文從運動科學相關研究文獻出發,探討跳繩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提供適當的跳繩運動強度,期待透過跳繩運動能改善現代人心肺適能及健康。

  • 期刊

動作或行爲表現之變異性(variability)常爲動作者及動作指導者所不樂見之情形,然而在非線性動態系統的觀點及研究分析儀器的改進下,近幾年有關動作行爲的研究已不認爲變異性的存在是爲動作執行時的障礙,甚而認爲變異性實則具有功能性的作用。因此,本文由早期動作行爲學對變異性所持觀點具有深切影響的訊息理論(information theory)開始進行論述,並透過相關動作變異性的回顧與實證研究,以作爲對動作變異性之觀念轉變的論證依據。

  • 期刊

本文採文獻探討法,目的是經由文獻資料的蒐集以了解注意力理論,並針對注意力對技能表現的影響加以分析、歸納,從中比較各研究在年齡、性別、技術水準及訓練等因子在注意力上的異同,以做爲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依據。 結果發現:一、年齡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注意的資源分配能力,但年老時需注意資源分配的能力會減低;二、性別方面,僅寬廣因素及選擇因素有男、女的差別,男生明顯優於女生。其他的向度並無顯著差別;三、高水準運動員的注意力明顯優於一般水準的運動員。而一般水準的運動員與非運動員之間則在不同的運動項目會有不同的結果;四、運動訓練可提高注意力,但過度訓練產生疲勞後,則會使注意力下降。

  • 期刊

規律從事身體活動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然而,從許多國內或國外的大型研究調查中發現,一般民眾規律從事身體活動的比例並不高。本文以加拿大運動心理學學者Vallerand的內外動機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HMIEM)爲論述核心,說明它的意義、概念和應用,以期和國內體育與運動科學界同好分享,一方面增進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提昇國民參與運動動機。

  • 期刊

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是動作學習領域中的重要研究,也在實際場合中提供動作指導者諸多指引,然而同時卻有研究者提出基模理論會受某些因素影響,而無法一致的預測動作學習之效果。本文之目的並非重新闡述如年齡差異或動作經驗等影響基模預測因素,而在於藉由相關研究發現,探討基模理論之內容或架構等核心問題,其亦爲後續研究者值得再行檢驗之課題,以使完備地在基模理論基石上,更完整地建構動作學習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