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0.56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胸骨骨髓炎是心臟手術後一個潛在致命性的併發症。感染能夠漫延至縱膈腔,影響到人工瓣膜或 血管、繞道之血管及縫合處。這可能是造成併發症及死亡的原因。 目的: 局部負壓傷口治療、肌肉皮瓣及高壓氧治療都已被證實對胸骨傷口癒合有效。我們希望利用這些方法來改善棘手的胸骨傷口感染而達到治療效果。 材料及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12名胸骨傷口感染之病人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治療。所有的傷口都接受清創手術、沖洗及局部負壓傷口治療。7名病人接受胸大肌肌肉皮瓣覆蓋。3名病人接受腹直肌皮膚肌肉皮瓣覆蓋。4名病人接受高壓氧治療。 結果: 所有的病人在接受皮瓣覆蓋或傷口癒合前都接受1至3次之清創手術。2名病人接受高壓氧治療但無皮瓣重建。經過以上處置,感染得到控制而且傷口癒合。在追蹤期間並無胸骨骨髓炎的復發。 結論: (1)局部負壓傷口治療能提供數項優點使傷口適合重建。(2)根據傷口的解剖位置,我們能夠選擇適合的肌肉皮瓣來進行胸壁之重建。(3)高壓氧治療對困難的胸壁傷口是一個相當好的替代治療方法。

  • 期刊

背景 使用mesh來重建複雜的腹壁缺損常會造成一些合併症,其中又以腸皮膚廔管及mesh突出移位最為嚴重。 材料及方法 在1997至2007之間,我們利用肌肉分割重建六個病人的腹壁缺損,重建的缺損範圍由200(10×20)平方公分至450(15×30)平方公分。 結果 術後無重大併發症,重建後的腹壁亦能提供動態的功能。在追蹤15個月之後,皆沒有復發的情形。 結論 術前的評估非常重要,包括營養狀態及傷口的情況皆須審慎的考慮。儘管mesh的使用是目前腹壁重建的主流,我們認為利用肌肉分割重建腹壁缺損卻是更理想與安全的方法。

  • 期刊

背景: 對於顯微重建外科醫師而言,在重建斷指時遇上沒有可運用的靜脈來達成靜脈回流是個極大的挑戰。雖然有關於如何處理重建斷指時遇上沒有可運用的靜脈的文獻紀錄,但仍沒有一個完美的方法。 目的: 這篇文章主要是比較重建斷指時於沒有可運用的靜脈時使用初級及次級真皮下包覆式方法的結果分析。 材料與方式: 從1999至2008,一共收集了16個病人,總共有17個手指截肢(16個完全截斷,1個幾乎完全截斷),其中包含了7個利器性截肢及10個壓傷性截肢。病人年紀分布從23至58歲,平均年齡為36.8歲。所有病人根據接受真皮下包覆式方法的時機共分為兩組。 結果: 第一組為病人為在重建斷指時遇上沒有可運用的靜脈時,只接受指動脈吻合後立即使用真皮下包覆式方法。此組共有11個手指截肢,平均使用真皮下口袋術法的天數為9.1天。成功率為100%。第二組為接受斷指重建術後發生靜脈充血現象而使用真皮下包覆式方法。此組共有6個手指截肢。從斷指重建術後至實施次級皮真下包覆式方法時間間隔的平均為39.0小時。平均使用真皮下口袋術法的時間為6.8天。成功率為66.7%。 結論: 在斷指重建時遇上沒有可運用的靜脈時立即使用真皮下口袋術法會比在斷指重建術後發生靜脈充血現象再使用此法有著較高的成功率。我們建議在沒有可運用的靜脈時及早使用真皮下包覆式方法可有較好的結果。

  • 期刊

背景: Glutamine是免疫細胞重要的能量來源。許多臨床研究已經支持在嚴重燒燙傷的病人身上給予Glutamine對免疫機能的維持及預後的改善有所助益。 目的及目標: 本研究藉著觀查嚴重傷燙傷病人在施予glutamine治療後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數目及分類百分比(%)的改變,來推斷Glutamine對其免疫機能所造成的調控及影響。 材料及方法: 從2006年七月到2007年九月,有七位平均燒傷面積達65.57±13.59%,介於50-90%的嚴重燙傷病人選入此一前瞻性研究。每位病人靜脈給予每天20公克共七天的glutamine。在治療首日及第八日分 別偵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以及CD4+細胞的數目(μL^(-1)),還有各淋巴球之分類百分比(%)這些免疫的相關指標並做比較。 結果: T 淋巴球數目(721±571 及361±124μL^(-1), p=0.149)和B淋巴球數目(311±210 and 190±155μL-1, p=0.267)在施打glutamine後並沒有顯著改變。但T淋巴球的分類百分比卻有統計學上的顯著上升(59.77±16.72%及71.27±10.94%, p=0.009)。上升的幅度在起始有較低的T淋巴球百分比的病人中尤為明顯。然而在B淋巴球的分類百分比比較中卻呈現下降趨勢(29.24±12.96%及19.93±12.08%, p=0.154)。即使CD4+細胞數目上亦無顯著上升,(3.57±2.75及2.52±1.10 10^3/μL, p=0.437),但就CD4+細胞分類百分比而言,同樣是具有統計意義的顯著上升(30.93±7.99%及43.96±3.21%,p=0.01)。 結論: 在嚴重燒燙傷造成的免疫抑制病人靜脈給予glutamine會提升T淋巴球包括CD4+細胞的分布百分比。淋巴球分類比例的改變可以代表Glutamine對細胞免疫影響較體液免疫為多。其可能路徑應該是透過刺激CD4+細胞使免疫機能回復並作調節。

  • 期刊

背景: 化學性灼傷似乎比其他種類的灼燙傷要來得少見及不常被轉介,並且比其他種類的灼燙傷要來得容易被忽略。 目標及目的: 這篇文章是要呈現一個單一灼傷中心從西元1986年至2005年來二十年之化學性灼傷的統計資料和分析成果。 材料及方法: 從西元1986年5月至2005年5月間,364位化學性灼傷的病人住進林口長庚灼傷中心,並且被納入這個回溯性研究。 成果: 在這個研究中有289位男性及75位女性,男女比例是3.85比1。病人的平均年齡是33.9歲。病人的平均灼傷面積是11.2%(1-70%),平均住院天數是19.3天。最常見的原因是職業傷害(68.7%),第二常見的是潑灑侵襲(21.2%)。由強酸造成的化學性灼傷占65.7%,主要是由硫酸(33.5%)造成的。相反的,由強鹼造成的化學性灼傷占15.4%,主要是由氫氧化鈉(7.4%)造成的。在近十年來的主要化學性灼傷原因、病人數及嚴重度(平均灼傷面積和平均住院天數)都是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在平均住院天數是有顯著差異的。臉部是最容易受傷的區域(59.6%),而第二容易受傷的地方則是四肢。手部的化學性灼傷在職業傷害中顯著地較多(P=0.009);反之,在潑灑侵襲的病人中則以臉部(P=0.000)、頸部(P=0.000)和胸部較多(P=0.000)並有顯著差異。眼灼傷則是最常見的伴隨性傷害占14.6%。 結論: 立即且適當地用大量的清水沖洗灼傷部位(尤其是眼部)仍是可以減少化學性灼傷的程度和減輕住院天數的標準處置方式。幾乎所有化學性灼傷的病人都被建議住院以接受進一步的傷口照護或是手術治療。近十年來,病人數、平均灼傷面積和平均住院天數都有下降的趨勢是一個好消息,因此積極且適當的安全教育及職業訓練,防護衣的使用,公權力的提升及降低犯罪率和建立更專業化的灼傷中心可以降低化學性灼傷的發生率和嚴重度。

  • 期刊

平滑肌肉瘤約佔所有肉瘤5-10%。過去有文獻指出,血管性平滑肌肉瘤多見於大型血管。其較少發生於肢體端,更遑論發生源自於肢體之小血管。試討論本院一名病患發生在上肢血管性平滑肌肉瘤之治療及追蹤預後。一名64歲男性因右前臂背側無痛性腫塊約半年而前來就診。影像學檢查顯示一長約11公分並有血栓形成之血管性病兆,疑似血管瘤。經檢查後,逕行手術切除。術中冷凍切片,確定為一血管性平滑肌肉瘤。術中完整切除及確定雙側切端為健康組織,輔助以術後放射線治療。經術後長達48個月之追蹤及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之情形。平滑肌肉瘤好發於後腹腔中。回顧過去文獻,曾有血管性平滑肌肉瘤之案例,主要為大血管產生,如肺血管。而上肢血管性平滑肌肉瘤,不若後腹腔般有較多之病例數,其相關文獻之報導或治療極少。分析追蹤本院肢體端血管性平滑肌肉瘤,由其手術前臨床及影像評估上,懷疑為血管瘤。經外科切除,術中冷凍切片診斷,及輔助以術後放射線治療,已達成無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之良好預後。平滑肌肉瘤雖好發於後腹腔而少見於小血管。藉由此一手前臂血管性平滑肌肉瘤之治療及追蹤預後,相信經審慎術前診斷評估,外科廣泛性切除,加上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可達成無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之最佳結果。

  • 期刊

基底鱗狀上皮細胞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它同時具有基底細胞癌和鱗狀上皮細胞癌的特徵,文獻報告其發生率約佔所有皮膚癌的1-2%。我們報告一位九十七歲的女性,因右上眼瞼罹患基底鱗狀上皮細胞癌,導致右眼無法張開而視線完全遮蔽。經廣泛性切除右上眼瞼惡性腫瘤及術中冷凍病理切片確認後,立即利用同側Fricke皮瓣施行重建手術,Fricke皮瓣是由單一主要血管(即淺顳動脈的額部分支)所供應的皮瓣,最早於西元1829年由Jochim Fricke所提出,對於眼眶周圍軟組織的重建很有利用價值,此皮瓣的供應區則由自體全層植皮覆蓋,而我們的病患於術後十二週追蹤時,對於重建後上眼瞼的功能及外觀感到滿意。

  • 期刊

本文之目的為婦女嚴重之直腸澎出復發病人的重建提供另一項手術方法及治療後功能上及外觀上的結果。成大醫院提出一位病人因子宮骨盆疾病接受婦產科手術治療後,為直腸澎出困難治療的病例,接受股薄肌轉移手術重建。此為復發性直腸澎出之病患,術後追踪,我們發現預後良好,至目前為止,無皮瓣壞死及供皮區併發症的發生,同時,轉移的股薄肌狀況良好。它的優點是鄰近骨盆腔,大小適中,適應骨盆各種手術後重建,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懸吊的支持功能,以防止直腸澎出的復發,且併發症少見。

  • 期刊

原發性肚臍子宮內膜異位被定義為在肚臍出現異位性之子宮內膜組織且病人並無之前子宮內膜異位之病史。在文獻報告中發生於肚臍之原發性子宮內膜異位是較少見的,尤其在亞洲人身上。本篇報告案例為-37歲女性病人,其臨床表現為一肚臍腫瘤伴隨周期性的出血,其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及肚臍重建,術後傷口癒合良好,六個月後之追蹤,重建之肚臍自然美觀,且經過術後10年,並無復發的現象。有關原發性肚臍子宮內膜異位之相關流行病學、臨床好發症狀、病態生理學、治療方式及肚臍腫瘤之鑑別診斷皆作-文獻回顧。

  • 期刊

眶尖症候群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它的發生原因包括發炎、感染、腫瘤、外傷或是血管異常。我們提出一位24歲男性,因為車禍造成硬腦膜外血腫以及顱骨和顏面骨骨折。在臨床上表現出典型的眶尖症候群症狀,包括右側眼球轉動障礙、突眼、眼瞼下垂、固定且放大的瞳孔、右前額區感覺異常,以及右側視覺異常。病人接受了顏面骨開放式復位併內固定,至於神經之壓迫,我們選用類固醇保守療法。病人出院後於門診規律地追蹤了三個月。我們除了回顧文獻報告,並提出相關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