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6.75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Journal of National Hualie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花蓮教育大學,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學校院師生對於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背景因素的觀點。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背景因素,大致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與教師背景有關的因素,例如性別、職級、評分的標準等;與學生背景有關的因素,例如性別、學生年級等;與科目有關的因素,例如班級大小、必選修、科目難度等。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二十所大學校院師生,包含教師857人,學生1809人。 研究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教師認為教師評分的標準、教師的幽默感、教師的服裝外表、教師的學術聲望、學生選課前的學習興趣、學生年級、科目的難易度、學校設備、班級大小、必選修、科目層級、科目領域、教室環境等十三項因素都會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結果。學生方面,則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教師評分的標準、教師的幽默感、教師的外表、學生選課前的學習興趣以及科目的難易度等五個因素會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結果。整體而言,教師比學生更容易相信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結果容易受到這些背景因素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以931位公立國小正式教師為研究調查對象。 本研究採用SPSS 10.0 for Windows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相關資料分析處理,依據受試者之填答結果,分別採用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國小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教學領導程度,屬於中度的表現。 二、國小教師所知覺到的教師教學效能程度,屬於高度的表現。 三、男性、年齡較長、擔任行政工作、服務年資較深的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的知覺較高。 四、年齡較長、擔任行政工作、較高學歷教師對教學效能的知覺較高。 五、不同程度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有顯著差異。 六、校長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具有正相關。 七、國小校長教學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於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和國小校長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研究者以師資培育機構教學者兼研究者的角色,運用「行動研究」法,將親身的教學與研究結合,自2002年9月至2004年6月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行大一通識課程〈視覺藝術賞析〉和大二通識課程〈藝術的表現與觀念〉的教學行動研究。研究目的在於研發藝術領域的通識課程,研究焦點擺在探索藝術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包括課程設計理念、教學內容和學習策略。研究者在教學實務中發展「審美關懷」藝教理念,並據此研發視覺文化教材、運用創意多元的學習策略,例如每週課程學習單、個人學習藝誌、小組研討藝術專題、和全班共同筆記(光碟版),來激發學生的藝感、思維與創意,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最後,研究者根據教學省思和研究發現,提出課程革新方案和建置教學網頁,並撰寫論文、分享教學行動經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從「教師即研究者」的立場出發,主要目的為探究小學教師在「以研究實作為取向的互助式數學師資培育情境」中,其數學教學專業向度的學習與成長。研究者利用教學成長團體的運作,引導參與教師從自身的數學教學問題出發,研擬與進行數學教學研究;研究者則是透過參與教師進行研究的過程,探究其數學教學專業方面的成長。根據「教學研究的進行」、「成長團體的參與」以及「數學教學的實施」三者間的互動脈絡加以分析後發現:一、進行教學研究使得參與教師能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檢視自己的數學教學,也願意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而且能以不同於以往的視野與更寬廣的態度重新看待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而會嘗試探究學生遭逢數學學習障礙背後的成因,以及願意尋找能幫助孩子解決數學學習問題的方法等;二、參與教師皆肯定成長團體中所安排的各項活動對於自身的數學教學有正向的助益;三、參與成長團體對於進行數學教學研究之影響主要在於數學教學設計的啟發,以及研究進度的掌控與研究品質的提昇。研究結果顯示:為教師營造『以研究實作為取向的互助式』師資培育情境應是一條可行的數學師資培育途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瞭解大學生對大學優良教師的「研究」、「教學」與「服務」三種能力重視程度之排序;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對大學優良教師在「研究」、「教學」與「服務」三方面能力看法上的差異;三、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具體之建議,以作為高等教育機關、大學教師、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全台24所公私立大學及技術學院大學生共1528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大學生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勝於教師的研究及服務能力;二、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重視教師的教學及服務能力,且重視程度之差異性達到顯著水準;三、年級越低之大學生越重視教師的教學、研究及服務之能力,且重視程度之差異性達到顯著水準;四、大學生在學校的「課業排名」會影響其對教師研究及服務能力的重視程度,成績越好之大學生越重視教師的研究及服務能力,但課業排名並不會影響他們對教師教學能力之重視程度;五、「不同主修領域」之大學生對教師在研究、教學及服務能力之重視程度達到顯著性的差異;六、「不同未來生涯規劃」之大學生對於教師不論在教學、研究及服務能力三方面的重視程度都達到顯著性的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為瞭解我國高中學生現階段所具有的生物多樣性概念及其另有概念類型之情形,本研究以Treagust所提出發展兩階層診斷測驗的三階段十步驟為依據,編製一套以高中學生為對象之標準化的「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兩階層選擇測驗卷(簡稱TIBIC,Two-tier multiple choice Instrument of the BIodiversity Concept)」。該評量工具可用來偵測學生作答背後的理由。TIBIC包含生物多樣性的五部份概念:基本概念、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與保育。同時,為能比較與分析原住民學生與非原住民學生在生物多樣性概念認知上的差異與原因,本研究以在閩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三族群人口比例相近的花蓮縣之高中三年級學生為對象,發展並效化TIBIC。本研究在TIBIC發展過程中,建立了表面效度、內容效度與專家效度。最後,綜合考量Cronbach α係數、項目分析之難度和鑑別度、及專家學者之建議,將不適合的題幹陳述與答案選項作最後淘汰及修正後,TIBIC的內部均質性信度Cronbach α係數為0.860、重測信度為0.899,顯示TIBIC有良好的信、效度,其試題內容可以反映高中生物多樣性相關課程的內涵,答案選項可以反映學生是否產生另有概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親子互動的早期療育方案在美國行之有年且效果卓著。然跨文化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文化對幼兒發展的期待不同,對親子互動時父母所應扮演角色的認知亦不相同。所以,將國外發展出來的模式運用在台灣早期療育課程時,實有必要先了解台灣父母對親子互動的想法。才能設計出真正切合台灣家長及幼兒需求的方案,發揮早期療育的最大成效。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的信念。藉由訪談的方式瞭解自閉症幼兒母親對幼兒發展的想法,及其在親子互動時角色的詮釋。共有7 位自閉症幼兒母親參與本研究,母親年齡範圍為31至40歲(平均35.1歲);幼兒的年齡範圍為30至57個月大(平均年齡為42.3個月),包括6位男孩及1 位女孩。研究場所以受訪者家為原則,所有的訪談皆以錄音機錄音作為內容分析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幼兒母親認為親子互動對幼兒的各項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認知、情緒、社會和身體動作發展方面;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母親最常提及的角色依序為促進者、教導者和照顧者。此外,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在提及親子互動的發展目標及其應該扮演的角色時,兩者間存有特定的關聯性。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未來在發展親子互動模式的早期療育方案時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在一個實施「遊戲取向課程」的教室中,團體討論被視為是啟動一天課程的重要日常例行活動,「教室言談」的研究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內相關的研究主要將焦點放在教室言談的結構、機制及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並未涉及教室言談文化的潛在影響。本文採用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與訪談技術,進入三個幼稚園教室觀察言談過程所建構的文化,以及老師的理解與詮釋,最後由浮現的資料中做深層的討論,期望研究結果對教師實施團體討論能提供不同的省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十三學年度起以協同行動研究模式連續進行三學期自編「國小特教班學生音樂教學活動方案」之實施成效。本研究對象乃為15位國小特教班學生及五位協同研究教師,研究方法採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15位學生在自編「國小特教班學生音樂課程本位評量表」、自編「國小特教班學生音樂活動學習行為觀察表」等方面之整體表現,皆較前測結果進步。此研究結果與研究者、五位協同研究教師在教學現場觀察的結果相互呼應,包括特殊學生非常期待上音樂課,學生之間互動比率增加,學生有較多發音、口語表達、哼唱歌曲的表現,學生上課更為專注,學生更能聽從教師指令,學生對自我較有信心,較願意參與教學活動,在團體音樂活動時,較願意在同儕面前表演;學生之視動控制、四肢協調能力有所增進,情緒困擾學生的情緒更為穩定,學生互助合作的行為表現有所提昇,陸續有較多學生主動要求要唱歌,學生在音樂節奏感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各方面能力也漸次開展出來等。而在協同行動研究的結果方面,協同小組成員深覺教學經驗獲得更多交流之外,個人的專業與反思能力,獲得成長與啟示。本研究並根據上述音樂教學活動方案實施成效之結果,進行相關的分析與深究,並對國小特教班音樂教學活動設計與相關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歌唱暖身活動實施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歌唱學習成效的影響。採準實驗研究法設計,以兩個原班級計70位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各一組,實驗組依據研究者參照潘宇文(民91)所提供的伸展、呼吸與共鳴練習,及配合選曲內容所設計的發聲練習來進行統整性歌唱暖身活動,控制組則僅依據南一書局出版的第十冊音樂教科書內容進行一般性歌唱暖身活動,實驗期間共兩個月計十六堂課。兩組皆需接受選曲的前測、曲調發聲練習型與選曲的後測,經由六位評分者在「歌唱技巧評量表」的給分情況,來瞭解實驗教學前後兩組在歌唱學習成效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統整性歌唱暖身活動能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歌唱學習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