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93.45

台灣林業科學/Taiwan Journal of Forest Science

  • OpenAccess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計畫之主要目標係探討台灣產量頗大,惟利用量不大的農業殘留物質,稻草,以化學機械法製造具適當性質紙漿之可行性。試驗包括稻草之液態蒸煮,繼以鍊漿;並評估紙漿性質。影響蒸煮結果之參數均以一含三變數二階層之階乘試驗設計分析以建立應變數與自變數間之關係。以10%總二氧化硫量及pH10.5之蒸煮液於150℃液態蒸煮22.5min,紙漿得率約66%。遊離度調整為200mL CSF之漿料具有良好之手抄紙強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生態系經營的觀念目前已成爲自然資源經營的規範。生態系經營的一項基本原則強調生態與社會層面應該整合成於一體。而在人類活動頻繁地區,生態環境變遷多肇因於人類土地利用。因此,人類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亟待瞭解。本研究提出了一套能將社會因子與生態因子整合於生態系經營或環境規劃的實用方法。本研究依所觀察的都市擴展形態與土地及土地所有權之特性,配合離散選擇模式來預測將來各農地都市化的機率,並且據以模擬將來都市擴展的可能形態,以及土地管制措施對森林與溼地面積及農業生産的影響。土地利用選擇模式的統計結果顯示農地都市化與觀察的變數間具有顯著關係。模擬未來十年都市擴展的結果,則顯示不同土地管制措施會造成不同的都市擴展形態,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也因而不盡相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所完成的林地分類專家系統係以具物件導向知識表現功能之專家系統建構工具Nexpert Object建構相關法則與知識。知識內容主要取自林試所六龜試驗林林地分類研究成果、輔以林務局的林地地位級分級實例,以及水土保持局的山坡地土地利用分類標準。本系統連結了AreVicw地理資訊系統,以利於林地分類資料庫的查詢,又連結上HSC多媒體系統,利於以超文圖的功能顯示多層級的描述性知識。整個系統在個人電腦上視窗環境之親和介面下,以圖文並貌的方式提供或解釋林地分類的知識。知識庫涵括了林地分類系統、分類程序、分類資料庫查詢,以及建議事項等。使用者可透過前向或後向的法則推論機制,獲得欲知的林地分類知識。本專家系統可供一般林業從業人員使用,達成諮詢、教育、訓練及評比的目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以培育竹類之新生世代及保存開花母竹之遺傳基因為目的,自1954年起採集竹類種子。進行種子苗之培育工作。本報告係以自1984年起至1991年止採種,培育所得之麻竹種子苗為材料進行造林試驗,調查其生長之結果。試驗地設二處,均於蓮華池分所轄區內。第1區調查資料為4年,第2區調查資料為3年,其結果可摘要如下: 1.各單株/分株於各年度所萌發新竹之支數、生長(基徑及竹高)變異甚大,採集年次較早之單株/分株之生長未必優於年次較晚單株/分株之生長,此乃各年次採種之母株及採集地點多有不同所致。易言之,可能屬於遺傳變異。 2.有些單株/分株並非每年均萌發新竹,未萌發新竹之單株/分株在第1試區者多於第2試區者,第2試區每單株所萌發新竹之平均數大於第l試區者,可能為各單株/分株本身之生長特性及生育地條件不同所致。 3.有些單株/分株生長表現之優劣、產量之多寡等,在不同調查年度間似有穩定之趨勢,顯示據此特性以選拔優良品系之可行性。 4.以麻竹種子苗進行造林試驗者,尚以本報告為首次。由於資料取得期間甚短,對於今後之生長趨勢,應繼續加以觀察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以1985年1月於南投縣鹿穀鄉鳳凰村孟宗竹開花竹林內6株母竹所採種子,培育種子苗後,在南投縣魚池鄉之三角崙(第1區)及草瀾(第2區)進行造林試驗,第l區係於1989年栽植31株種子苗之單株/分株共208株,第2區則於1990年栽植同一批種子苗中14株之單株/分株188株,對此兩區試驗地自1989的年(第1區)及1990年(第2區)起至1994年止調查其生長之結果,摘要如次: 一、孟宗竹屬於散生型竹類,惟其種子苗發芽後之初期係叢生,經叢生-散生-大小年形成-直徑生長穩定等階段成長,本試驗之材料栽植時屬於散生期,調查期間則應屬大小年形成期,其生長尚非穩定,栽植後之2-3年主要係受地下莖是否分生以及所分生地下莖年齡之影響,後期則似由於大小年之形成所致。 二、各單株/分株並非年年萌發新竹,同時,雖然所萌發單支新竹均逐年增大、增高,惟因每年仍有細小單支之萌發,以致各單株/分株內新竹大小之變異甚大,此可能亦與幼齡期之不穩定性有關。 三、在生長優劣之表現上,有些單株/分株顯示略為穩定之趨勢,雖因尚處幼齡階段,且調查期間甚短,未能遽下定論,惟若此等趨勢在往後數年的生長中仍能穩定,則顯示由這批種子苗中選拔優良品系之可能性,惟尚待日後的持續觀察方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novel methods for testing paper surface smoothness with roughness tester method followed by FFT spectrum analysis, and with a fri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Comparisons were made with a conventional smoothness testmethod, the Bekk smoothness test, for 20 commericial coated and uncoated papers. Comparison of roughness values (Ra or Rtm) of these papers with those of Bekk smoothness suggests that, in the lower smoothness range (below 100 Bekk smoothness values), here was a fair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For semi-smooth papers (Bekk values of 200 to 500), the 2 methods had low correlations, whereas there appeared to be no distinct correlation for speciemens in the high smoothness range (Beak values of 500 and above). The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COC) between the 2 methods was 0.74.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oughness method appears to be suitable for measuring specimens in the low smoothness range, whereas FFT spectrum analysis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measuring papers with high smoothness. After surveying the surface profiles of the high smoothness specimens, the profile was filtered to remove the waviness of the paper surface roughness profile obtaine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rofile to the FFT spectrum was made. From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depths of the concaves and convexes and the accumulative frequency curve, smoothness of the paper surfaces was thus determined. This method avoids deviations arising from waves, folds, creep, or rolling of the paper surfaces. Second-order polynomial regressions between the Bekk smoothness values and the 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specimens gave a COC 0.86. If the lowest smoothness range (Bekk values of 60 or less) was excluded, however, then the COC shot up to a much higher value. The second-order polynomial regression betwee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logarithm of roughness values gave a COC of 0.94. If again, the lowest smoothness or the highest roughness range (with Ra values >3μm which are equivalent to Bekk values <70 sec/l0mL) was excluded, then the COC increased to a higher valu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is fairly suitab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pecimens with smooth paper surfaces.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探討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二十種主要組成樹種的種子發芽性狀及其與森林鬱閉度的關係。試驗方法為將種子播種在裝土的籃內,分別置於鬱閉林下、人為孔隙中央、孔隙邊界及苗圃空曠處,觀察各區各樹種種子的發芽率及發芽期間,並調查各區的光量。在夏季及秋季,林下、孔隙邊界及孔隙中央的平均光量分別為苗圃空地的0.5%-0.8%、5%-8%及12%-16%;冬季時因落葉量較多,該三處的相對光量會提高。在20個試驗樹種中,茄苳、紅柴、無患子、土楠、台灣赤楠、山柚、象牙樹、大葉楠、鐵色及樹青等10種在各區發芽率差異不顯著;黃心柿種子的發芽率以孔隙邊界最高,苗圃空曠地最低;其餘9種的發芽率均以林下最低,其中鐵冬青、血桐、蟲屎、欖仁,石朴及火筒樹等6個樹種在鬱閉林下種子無法發芽,後二種在孔隙邊界也無法發芽,但此6樹種在林下的種子移至苗圃空曠處後即可發芽,具機能性休眠特性。供試二十種林木中鐵冬青及石朴種子顯現內生性休眠特性,具有延遲發芽及發芽完成所需時間延長現象;其餘18個樹種除土楠外,種子發芽在5週內完成且發芽整齊。本研究發現林內孔隙及空曠地對陽性樹種種子的發芽有促進作用,各樹種種子發芽時對光環境的需求可能影響其在不同森林微環境的適應及更新狀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衛星遙測資料估測六龜台灣杉人工林葉面積指數之可行性。採用樹冠透光法,於地面估算其葉面積指數。衛星遙測資料方面,採用二期SPOT衛星影像資料依去除外在效應之有無與超圓方向餘弦轉換等共分七種處理組合,探討NDVI與NIR/R值與葉面積指數之關係。結果顯示SPOT衛星影像資料若僅使用原始輻射值仍嫌不足,有必要去除外在效應,方可得到與LAI較佳之相關關係。而夏天影像受路徑輻射影響較大,於去除路徑輻射後,其NDVI推估LAI之迴歸式為:LAI=-4.17+33.81 NDVI (R^2=0.71)。冬天影像則以地形漫射效應影響較大,經HSDC轉換去除該效應後,其NDVI推估LAI之迥歸式為:LAI=-11.48+28.07 NDVI (R^2=0.44)。上式中,NDVI推估冬天LAI值效果有限,若欲應用冬天影像估測冬天LAI,其影響之真正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杉是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六龜試驗林最重要的造林樹種,本研究於其600公頃造林地內設置臨時樣區調查其樹高、胸徑及株數等生長與環境資料,估算各齡級蓄積量及生長量,以提供森林經營決策之參考。台灣杉人工林10-14年生林分有173.6公頃,佔28.5%,每公頃蓄積量為67.1m^3/ha,15-19年生林分有170.7公頃,佔28.0%,每公頃蓄積量為155.5m^3/ha,20-24年生林分有之264.6公頃,佔43.5%,每公頃蓄積量為282.8m^3/ha,總蓄積量為113,022m^3,每公頃總平均蓄積量為185.6m^3/ha。材積較好的多半集中在北部高海拔1200m~1700m地區,而中低海拔820m至1200m地區生長並不好。本研究所調查100個臨時樣區生長資料其栽植密度均為2500株/ha,經分析發現,高海拔林齡大的地區枯死率很低,反之則高,此等資料顯示無法將全調查樣區視為均質的齡級延續,以為預測未來株數變化。因此今將全林分分12,17,22等三齡級,應用陳麗琴等(1996)所研究之六龜地區台灣杉栽植密度永久樣區單位株數預測模式及單株材積與林齡之關係式,估算各齡級五年後蓄積量,進而總計全林分五年後蓄積量,五年後蓄積量為150.930m^3,五年生長量為37.908m^3,連年生長量為12.5m^3/ha,年生長率為5.8%,在林分10-24年生間,齡級愈大年生長量愈大,並應用機率模式(stochastic model)的觀念,以株數變異係數及常態機率分佈估算出各齡級五年後林分材積級生長潛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為了改良葉綠素萃取方法,本研究嘗試利用超音波法配合丙李玉酮、DMF(Dimethylformamide)及DMSO(Dimethyl sulfoxide)三種有機溶劑萃取樟樹葉片之葉綠素,然後以紫外-可見光光譜儀分析,評估萃取方法與萃取溶劑對萃取效果之影響,並探討光譜曲線之變化,同時計算葉綠素之含量。試驗結果顯示,最佳的萃取方法係將葉片之粉末(小於0.7mm)置於DMF溶劑中,並以超音波法取代傳統研磨法,萃取3分鐘後即可。此法操作簡易且萃取快速,除可獲得較佳的萃取效果外,並可增加試驗分析的準確性。與葉綠素在丙酮溶劑中的光譜特性吸收峰位置相比較,葉綠素的光譜特性吸收峰在DMF與DMSO兩種溶劑中顯現了向紅位移。以DMSO、80%丙酮與DMF三種溶劑萃取出來之葉綠素含量分別為l.765mg/g、2.061mg/g與3.628mg/g。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