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4.219

台灣林業科學/Taiwan Journal of Forest Science

  • OpenAccess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著重於與鬼桫欏配子體繁殖有關之各種特性的研究,如生長習性,配子器發生順序,促精素,倍體性,及遺傳負荷等。鬼桫欏之幼配子體並未受到蕨、海金沙、水蕨及其本種之成熟配子體影響而促進其藏精器的產生,其孢子亦未在所有處理之黑暗環境中發芽,此結果顯示本種不產生促精素(或亦無發芽促進素)。此外,由雄性至兩性的性表現次序,亦顯示不符合促精素的作用模式。孢子母細胞之染色體數為69(下標 Ⅱ),顯示本種孢子體為二倍體,高遺傳負荷顯示鬼桫欏之繁殖主要藉由異配子交配,特別是異配子體雜交。幾乎整年都有孢子成熟的特性,可能有利於此種交配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目的在利用同功酶技術以探討台東蘇鐵之族群遺傳結構。僅有二個台東蘇鐵族群現存於台灣東南部。所分析的19個酵素系統共有40個基因座,除Mdh-2(共有三個對偶基因)外其餘基因座均屬單型性。每基因座之對偶基因數目,鹿野溪與海岸山脈族群各1.08個與1.05個,平均l.07個。有效對偶基因數目極低,平均僅1.01個。多型性基因座百分比與其平均數均為2.5%。平均之異質性鹿野溪為0.014,而海岸山脈為0.011,平均為0.013。因此台東蘇鐵具有極低之遺傳變異。F值統計均呈負值,經X^2分析顯示Mdh-2在族群內之基因型分佈符合哈溫平衡定律。在族群間分化方面,F(下標 st)值為0.034,因此大部份(96%)之遺傳變異存在於族群之內,分化程度甚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數值地形模型有助於地景展現、空間分析及水文模擬等,近年來,它已廣泛應用於土木、地理及自然資源等領域。雖然數值地形模型甚為有用,但它的網格結構常影響到水文模擬,故本研究旨在瞭解數值地形模型的網格大小對水文模式TOPMODEL反應之影響,包括地形指標、模式參數值及逕流模擬等,並探討地形指標與最佳水力傳導性參數之關係。研究區域為福山二號集水區(94ha),水文資料取自1995年7月至10月間,含流量、雨量及氣溫等,透過五種不同網格邊長(10,20,30,40,50m)的數值地形模型求取地形指標,供水文模式TOPMODEL模擬所需,並應用Rosenbrock最佳化演算法找出模式最佳參數值。結果顯示,地形指標平均值隨網格大小增加而增加,當網格邊長為10m的模式最佳參數組套用於其他不同網格大小上時,模式有效率將隨網格大小增加而略為減少,不過當每一不同網格大小的模式參數值被最佳化後,其模式有效率則趨近相同,此時最佳水力傳導參數值卻團網格大小增加而增加,此乃為了補償網格大小的改變對地形指標之影響;此外,地形指標平均值則與最佳水力傳導參數值成正相關。考慮水文模擬、地景展現及資料處理需求等條件,此五種不同網格邊長之數值地形模型,以10m邊長之數值地形模型較為適宜,但爾後研究區域若有更精細之數值地形模型資料,則應作進一步之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檫樹(Sassafras randaiense)種子經低溫層積、雙氧水前處理,在剔除種皮與子葉後,取其胚軸培養於MS培養基及25℃恆溫環境,發芽率可提高至58.3%。取用試管內種子苗之莖梢(shoot tip)及單芽節為培植體,莖梢培養顯示其接種於WPM補充lmg/L BA之增殖效果較佳,每個培植體平均可增殖為3.7個芽。培養基若添加L-glutamine,雖可提高其平均芽數至4.2,卻使多芽體之形成率下降。當培養基添加adenine時,多芽體形成率及平均芽數都較添加lmg/L BA者明顯下降。取用單芽節為培植體,多芽體之形成情形欠佳,但是卻有促進腋芽萌長之現象。若將芽體繼代培養,第一次繼代培養的芽體增殖率為1:4.7,持續之繼代培養亦顯示穩定的增生效率,平均每世代增殖的芽數皆維持在3.6個以上。截取小枝梢進行微扦插之不定根誘導,以培養在Ms培養基補充1mg/L IBA之效果較佳,發根率為80%,平均根數為每個芽體3.3個不定根。試管內發根之小值株移植至穴植管,當進一步移值至溫室之健化過程中,成活率可達80%以上。健化之組培苗與種子苗栽至造林地,3年後調查苗木存活率、苗高及胸徑,兩者之間雖無顯著統計差異,但其生長勢仍以組培苗較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地景變遷的偵測與監測乃是地景生態學及生態系經營的重要一環。本研究以1988年及1996年之航空照片數化六龜生態系經營區的土地覆蓋圖,以比較兩期間土地覆蓋之變化,並應用馬可夫模式分析地景過去之變遷及預測未來假想之土地覆蓋情況。過去地景之變遷顯示人工造林顯著地改變了當地之地景,然而天然林亦取代了許多人工林。所有的伐木跡地不是被人工造林,便是已回復為天然林,反之,無立木地的植生恢復情形則較差,顯示崩塌地或裸露地對地景的影響比伐木更為持久。崩塌地或裸露地則較常見於針葉樹造林地。為探討地景變遷之長期趨勢,本研究以模擬來推估未來假想之地景狀態。假設以後將停止所有人為干擾,而且變遷機率一直維持不變,長期模擬的結果顯示除非持續人工造林,否則天然林終將取代所有的人工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造成全球溫暖化已廣為世人所關注,當二氧化碳濃度倍增時,地球表面溫度預估將上昇1至5℃,為了解全球溫暖化與河川流量關係,本文使用日溫度及降雨量資料,利用水平衡模式模擬河川流量,並以大氣環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預測值進行溫度及降雨量資料修正,分析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倍增時,對畢祿溪試驗集水區河川流量的衝擊。結果顯示:在考慮修正溫度與降雨量統計特性時,河川年流量將增加4.4至25.16%,但時間的分配上則極不一致,豐水期河川流量增加,枯水期則減少,豐枯水期河川流量的差距將加大,對水資源的利用及調配極為不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於台灣西部地區的雲林縣古坑鄉低蔗產量邊際農地進行玫瑰桉及尾葉桉耐風育林研究,每一樹種重覆三次,每一重覆試區外緣各栽植5行赤桉供作防風林帶,每一重覆面積約為0.55ha。另外設有面積較小無防風林帶的試區6個,做為一般造林的觀察區。本文分析1996年7月31日強烈颱風賀伯(Herb)對造林地所造成的風害損失及18個月後恢復情況。在颱風侵襲下,防風林帶內造林24個月的桉樹林,玫瑰桉有35.9%及尾葉桉58.4%的林木未遭風害:風害後經18個月的恢復生長,即42個月生林分總成活率,玫瑰桉恢復為51.9%,尾葉桉68.6%;同時尾葉桉平均樹高生長10.51m,平均胸徑10.24cm,顯示其初期生長快速且耐風程度較佳,可作為台灣西部邊際農地的短輪伐期造林樹種;而玫瑰桉雖生長亦快,惟耐風力差且受害林木恢復情況欠佳,致風災後全林分成活率偏低,不適合在台灣地區造林:另在未設置防風林帶的一般桉樹造林觀察區中,玫瑰桉嚴重風害的受損木比率(林木折斷、風倒、傾斜嚴重不易恢復生長者)達42%,尾葉桉為38%,相較防風林帶試驗區中,兩樹種僅分別為25%及22.5%屬風害情況嚴重者,其受害林木高出15-17%;再由防風林帶42個月生之赤桉總成活率仍高達 91.7%,顯見耐風力為三種桉樹中最佳者。本研究顯示在台灣西部地區的桉樹造林,由於颱風直接侵襲次數少,可選具高生產力且耐風力較佳之尾葉桉,配合耐風力強如赤桉之桉樹樹種,可藉調整林分結構,減輕颱風對桉樹純林的風害損失,提高邊際農地桉樹造林之生產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生態單元之劃分,為林地分級之首要工作。為符合林地分級不同尺度之需求,多尺度生態單元之區劃已成為一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旨在解決林地分級有關生態單元尺度的問題,供全國性林地分級之用。研究過程以荖濃溪事業區為試區,視集水區為一基本生態單元,應用數值地形模型,發展出全自動化多尺度生態單元粹取法,可自動判釋河川級序及搜尋出水口,並以不同河川級序定義集水區界,自動地達成多尺度生態單元之粹取工作。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數值地形模型,自動判釋河川級序及搜尋出水口,進而定義集水區界之作法,確實為粹取多尺度生態單元之最佳方法,可符合林地分級不同尺度之需求,供日後全國性林地分級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由赤桉種原試驗林選取具優良表型的六個單株,取其芽體經試管微體繁殖培養後之試管苗作為試驗材料來源。為建立葉片再生體系統,先以48號營養系試管苗葉片,培養於添加cytokinins(TDZ、BA或kinetin)組合auxins(NAA或2,4-D)的B5培養基誘導癒合組織及芽體再生。發現葉片可於各種培養基中產生癒合組織,但只有TDZ可以誘導癒合組織再生芽體,且濃度限於0.1-0.5mg/L。TDZ濃度提高為1mg/L時,芽體生長無法完全,只觀察到擬芽體的產生,TDZ濃度再增加,則癒合組織大量增殖,而無法再生芽體。由BA與NAA培養基中所誘導的瘤狀癒合組織經移入TDZ培養基中可誘導芽體再生,其中以0.5mg/L TDZ效果最佳。培養基中加入100mg/L抗壞血酸可以抑制發生於繼代培養的癒合組織褐化,同時促進芽體分化。將分化完全的小芽移入低濃度BA或TDZ培養基,可誘導芽體抽長。來自BA抽長的芽體可順利發根,但培養於TDZ芽體,則需再移入不含任何植物賀爾蒙的培養基培養一個月,去除TDZ效應後,才可於發根培養基中順利發根。發根的小苗經移入溫室培養,可得95%以上的成活率。將此方法用於比較六種不同營養系間葉片的芽體再生能力,發現呈現相當大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探討不同含水率與不同溫度對於大頭茶、黃連木及台灣欒樹等種子之儲藏效果。三種種子含水率降低至5%儲藏於-20℃,經18或24個月其發芽率均不會下降,故判定均屬乾儲型。以-20℃乾藏時最適合的種子含水率範圍分別是大頭茶5-10%、黃連木4-9%及台灣欒樹5-10%。三種種子僅黃連木稍具休眠性,不具休眠的新鮮種子均能在8週內發芽完畢。4℃層積2個月能提高黃連木種子之發芽率,但對其他二種則否;低溫層積對大頭茶及黃連木種子之發芽速率亦有促進效果,經層積8個月的大頭茶種子及層積2個月的黃連木種子其平均發芽日數下降一半;而低溫層積對台灣樂樹種子發芽之促進效果不明顯。基於上述結果,本文並針對三樹種之果實採集、種子處理、儲藏及層積等提出討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