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63.236

長庚護理/Chang Gung Nursing

長庚大學長庚護理雜誌,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背景:接受靜脈—動脈型式體外維生系統(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VA-ECLS)輔助治療患者移除ECLS管路後,屬下肢合併症高風險群,出院面臨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衝擊出院後身體健康狀態。目的:探討接受VA-ECLS患者出院後身體健康狀態之影響因素。方法: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於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門診收案,納入2009年10月至2019年6月接受VA-ECLS存活出院成年患者131人,問卷包括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及SF-36生活品質問卷之身體健康構面,以多元線性複迴歸分析身體健康狀態之影響因素。結果:身體健康平均得分46.48 ± 10.37,憂鬱、年齡以及呼吸器使用天數是身體健康狀態之顯著影響因素,能解釋32.8%的變異量。憂鬱情形愈低者(β=-0.491,p<.001)之身體健康狀態越佳;年齡愈小者(β=-0.171,p<.05)之身體健康狀態越良好;呼吸器使用天數越少者(β= -0.157,p<.05),其身體健康狀態愈佳。結論:憂鬱是影響VA-ECLS患者出院後身體健康最顯著因素。改善患者身體健康狀態不僅聚焦接受ECLS之適應症治療,也應重視其心理健康,故在提供復健計畫的同時必須進行心理評估,提供相關心理諮商,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患者出院後整體身體健康狀態。

  • 期刊

背景:腦出血病人可能出現肢體功能受損與憂鬱情緒,而影響生活品質,但現況較少針對住院期間情況進行探究。目的:探討住院期間腦出血病人的肢體功能、憂鬱症狀與生活品質的影響關係。方法:為橫斷性描述相關研究,於某醫學中心神經內外科病房收案,以上肢動作評估量表及簡短身體表現測量測量肢體功能、以台灣人憂鬱量表測量憂鬱症狀、及歐洲生活品質量表測量生活品質。結果:110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57.61歲,62.7%為男性,66.4%屬於自發性腦出血,96.4%無憂鬱症狀。左手與右手肢體功能平均得分分別為50.59與53.83,下肢肢體功能平均4.67分,生活品質平均分數為0.57。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有肢體功能及憂鬱症狀,調整後解釋變異量72%(F=69.80, p<.001),上下肢的肢體功能越好則生活品質越好;憂鬱症狀越高,生活品質越差。結論/實務應用:肢體功能與憂鬱症狀為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醫護人員須定期評估監測病人的肢體功能的障礙程度以及憂鬱症狀,以適時提供合適與具體的照護措施,以期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 期刊

家庭凝聚力是以家為出發點,以家庭為單位所形成家人間的支持力量,是病人罹病時最主要的支持系統,亦是社會與國家的基本單位。國內文獻多以青少年及弱勢族群成長有關之家庭凝聚力研究,至今仍缺乏用於臨床醫護人員對家庭凝聚力有系統的概念分析。因此,本文運用Walker及Avant(2019)所描述的概念分析步驟:選擇概念、概念的定義、定義性特徵,介紹典型案例、邊緣案例及相反案例、前置因子與後果、實證性測量工具、實證運用,結果發現家庭凝聚力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家人緊密接合在一起的行為或狀態,成員間可感受到彼此關心、連結與支持程度、一同參與家庭活動。期望藉由本文讓護理人員對家庭凝聚力有進一步的認識及了解,適時評估並提供護理措施,促進病人、家庭及社會的健康。

  • 期刊

懷孕過程孕婦需面臨許多生理及心理上的改變,當孕婦面臨與懷孕相關的事件,察覺在此事件下非自己能力所及,而出現行為或生理上的緊張不安狀態,此現象稱為孕期壓力,是孕婦普遍會經歷的感受。當孕期壓力過大時,會對母嬰的身心產生深遠的影響。筆者透過文獻查證發現近期文獻對此缺乏定義及系統性的概念分析,故本文將依Walker and Avant(2018)之概念分析方法。統整相關文獻進行孕期壓力之概念分析,藉此闡述其定義性特徵,透過列舉典型案例、邊緣案例、相關案例、相反案例,以釐清概念、確認孕期壓力發生之前因與後果,並檢視相關實證資料。本文期提醒臨床照護者,可透過評估工具及早發現壓力程度較高的孕婦,儘早提供照護措施以降低孕期壓力,進而改善孕婦與胎兒的健康,提升周產期照護品質。

  • 期刊

以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方式,取代傳統以知識為導向的教學策略,而如何讓訓練課程中的核心能力轉化為工作職場上的勝任能力,已成為當前醫學教育的趨勢。可信賴專業活動意涵,當學員能被信任獨立執行特定醫療行為即是達到足夠勝任能力的具體表現,強調在臨床環境中醫療團隊提供安全有效照護的能力。為彌合基於能力的教育、實踐和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實施之間的差距,藉由能力為基礎建構護理臨床教師的可信任的專業活動,屏棄傳統的分數或等第作為評估的尺規,轉而以監督及信賴等級的描述為評估的結果;透過這樣的轉變,可以讓教育訓練的目標與臨床照護及病人安全緊密羅織連結,運用可信賴專業活動架構,有助學員達到臨床教育的核心價值目標,病人得到安全完善的照顧。因此,瞭解可信任的專業活動的建置,將有助於我們在護理領域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護理教育的推廣和實施。

  • 期刊

內植式輸液塞彎針置入後需使用醫療膠帶黏貼固定,周圍皮膚常因黏膠長時間反覆黏貼,造成醫療黏膠皮膚損傷,導致破皮感染引發菌血症。本專案旨在降低裝置內植式輸液塞病童發生醫療黏膠皮膚損傷率,現況分析:護理人員對醫療黏膠皮膚損傷認知不足、黏貼方式無一致性及黏膠的黏貼移除操作不當;病童因疾病治療致皮膚屏障差及對黏膠敏感致皮膚損傷;照顧者對黏貼觀念錯誤及未接受正確照護指導;未制定醫療黏膠皮膚損傷照護流程及缺乏照護教育訓練;缺乏評估工具、照護衛教單張及未設置合適皮膚黏貼敷料為主因。擬定改善對策:規劃醫療黏膠皮膚損傷教育訓練課程,瞭解高風險病童的評估及照護;設計醫療黏膠皮膚損傷監測圖卡,透過評估機置及早介入處理;建立安全的內植式輸液塞皮膚照護流程;引進合適皮膚黏貼敷料。經以上改善對策介入後,有效降低裝置內植式輸液塞病童發生醫療黏膠皮膚損傷率,由改善前31.4%降至改善後11.9%;護理人員對醫療黏膠皮膚損傷認知得分,由改善前平均78.3分提升至改善後100分;執行內植式輸液塞醫療黏膠黏貼正確率由改善前61.6%提升至改善後97.9%,顯示本專案推動成效良好。建議此照護模式推展至兒童加護單位,降低使用醫療黏膠造成的皮膚損傷,提升病童的照護品質。

  • 期刊

醫療環境清潔是病人安全照護重要的一環,為了避免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發生,落實正確的環境清潔是減少醫療院所內感染致病菌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提升本院病房環境清潔作業,由護理部和跨團隊(環管課、感染管制師、清潔廠商)成立工作小組,專案期間為2019年6月19日至9月26日,針對主要問題:1.環境清潔員缺乏感染管制及醫院清潔概念2.未正確使用工具、擦拭過程不確實及順序錯誤、未正確泡製漂白水等,經系統性改善如:修訂感染管制相關作業、制定環境清潔流程及查核、整合清潔工具分色管理作業、放置清潔順序提示卡、進行教育訓練及拍攝病室環境終期清潔影片,達到環境清潔員標準作業一致性,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且以螢光標示檢測法做為品質監控清潔標準,經措施介入後病室環境終期清潔正確率由54.1%提升至86.7%;病室環境終期清潔消毒潔淨度通過率由41.2%提升至92.6%,有效提升清潔人員環境清潔成效並將標準規範列入常規作業,提供安全的病室照護環境。

  • 期刊

腎臟移植術後,免疫抑制劑為術後存活率重要因素,為提升術後病人服藥安全,透過護理指導增強自我健康管理,故進行改善。經現況分析確立問題為護理人員缺乏腎臟移植術後用藥指導標準程序、與藥師共同指導步調不一致、缺乏在職教育訓練、單位缺乏提供護理人員腎臟移植用藥指導指引、腎臟移植衛教手冊不完整、用藥指導未詳細交班及對於腎臟移植藥物認知待加強。解決辦法為建立跨團隊用藥指導標準程序、舉辦護理人員腎臟移植用藥教育訓練、增設護理人員執行腎臟移植術後病人用藥指引手冊、建立腎臟移植術後病人用藥指導查檢表、建置腎臟移植術後病人用藥套餐等措施。結果護理人員對腎臟移植病人術後用藥護理指導完整性由70.0%提高99%,達到專案目的。結論透過跨領域專業間合作藉由移植團隊醫師、藥師、護理師與協調師,以病人為中心建置共同目標,確實可達到病人按時服藥安全目的。

  • 期刊

本文為照護一位食道癌患者行腫瘤切除術後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19年3月16日至2019年4月4日,筆者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為評估架構,藉由觀察、會談及身體評估等技巧完成資料收集,確立個案主要的護理問題有:急性疼痛/與術後傷口及管路留置有關;營養少於身體所需/與吞嚥困難、術後禁食有關;身體心像紊亂/與術後傷口及管路留置有關。筆者於照護期間以增進病患舒適為首要目標,積極改善其術後疼痛狀況,並協調醫療團隊照護改善個案的營養問題,及教導個案及案妻管灌及空腸造口換藥技巧,同時以傾聽、接納的態度了解個案內心感受,藉由正向食道癌病友分享心路歷程,使其逐漸接納術後身體心像的改變,期盼藉此護理經驗供臨床護理人員日後照護之參考。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58歲女性診斷為左側基底核出血進行顱骨切開術術後病況穩定之個案,經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團隊評估後,轉介本院接受後續復健治療計畫。照護期間於2019年2月22日至2019年03月26日間。筆者以直接照護、會談、傾聽、身體評估及查閱病歷等方式收集資料,並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為評估架構,歸納分析個案護理問題有吞嚥障礙、自我照護能力缺失及焦慮等。個案於住院間,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模式進行吞嚥訓練,以避免吸入性肺炎之併發症,同時評估與維持個案每日營養所需,以預防營養失調;規律地進行復健治療,以促進個案的活動功能;期間筆者透過主動關懷來建立相互信賴的治療關係,以傾聽、有效溝通,鼓勵個案表達其感受,給予傾聽與協助,且提供相關社福資源,以減輕個案之焦慮感。筆者期望藉此經驗,提供護理人員照護類似個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