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249.158

東吳日語教育學報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82
0.182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外文 2
語言 3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筆者認為利用名著選讀的時間讓學生讀文學作品,可藉著文學作品所表現的人生百態、想法、看法、以及作者的語言表現,達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加深學生的讀解能力,並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現能力。本論將以森鷗外的小說『高瀨舟』為例,試以文學教育的方法與學生解讀此作品。 首先將全班先行分組,選擇欲發表的小說。並請擔任發表的同學,就作者介紹、文本的解讀、關鍵字、主題、問題點提出來討論。透過此過程的發表,可知道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本論提出有關『高瀨舟』的主題「知足」與「安樂死」,並就主要人物喜助與庄兵衛的心理變化,以及喜助殺弟之事是否是「安樂死」?亦或是喜助為了解脫困境的一面之辭?其中有關喜助滿足的是兩百文錢?亦或是被宣判流放外島反而有了固定的住所而高興?除了仔細讀解文本之外,也提出研究者的學說來探討文章潛藏的意涵。

  • 期刊

林(1997)裡,針對應日系的課程設計,提出「日+α」即「日語能力+專業」的架構。轉眼應日系營運已十年以上。檢討此架構是否落實已刻不容緩。本文將對「日+α」的理念,探討落實在實際教育上的問題並提出筆者的淺見。 問題如下:「日+α」的架構,處於「日andα」的平行狀態。「日」與「α」之間,教學上忽略了「+」這一個過程的重要性。從中高級日語教育的觀點來看,3、4年級的中高級程度成長關鍵在「+」,「+」代表融合,融合才能落實新架構。因此,教師能否理解,認識單一學術領域在教學上的不足,並且勇於為學習者跨領域挑戰另一新領域也將是關鍵所在。 筆者建議如下:「日語」科目應該綜合四技能並漸進式地「融合」專業的嘗試;「專業」科目也應該「融合」日語。從中高級日語教學觀點來看,「日」與「α」教師間是否有效進行團體合作,也是應日系教學品質能否提昇的關鍵。

  • 期刊

本文縱斷式地分析連體修飾節內テイル的使用狀況,並考察其習得過程。藉由分析6名學習者在3年半內所寫的作文,得到了以下的結論。 1.在連體修飾節內的テイル的用法當中,「運動的持續(±長期)」是最快被學習者習得的用法。其他的用法在3年半內甚少出現。由此可知,連體修飾節中的テイル與句尾的テイル顯示出不同的習得傾向。 2.學習者使用連體修飾節中的テイル時,幾乎都集中在使用「運動的持續(±長期)」的用法。那是因為「運動的持續(±長期)」的用法在句尾必須使用テイル,因此學習者比較容易運用到連體修飾節中。此外,教科書在介紹連體修飾節時,將テイル的「運動的持續(±長期)」的用法列為第一個導入的項目也與學習者在初期就會使用「運動的持續(±長期)」有關。

  • 期刊

本稿的目的是考察「Tsuini」「Toutou」這兩個副詞的意思和用法。其結果是:對使用這兩個副詞的句子來説「時間限定性」,而對句子中的述語來説「運動性」「界限性」是必要的;以時間限定性的觀點來看的話為表示在現實發生的事情;以現實性的觀點來看的話為表示實際發生的事情等等。在意思的特徵上,這兩個副詞在「因文脈,補助詞所引導的最後局面」這個意思上是相同的,但是在「「Tsuini」是強調最後局面,「Toutou」是強調到最後局面的過程」及「「Toutou」比「Tsuini」有著費盡時間•勞力等這樣心理態度」這兩點上是不同的。而從此可以得知:使用「Toutou」時,在前面的過程中會出現引導出最後局面的前兆這件事。

  • 期刊

所謂的元音弱化指的是在會話中,機能語的元音的持續時間以及子音的共振峰遷移的縮短化的現象。此現象利用強弱重音的語言來觀測。在此論文,將會報告在高低重音的日語是否會發生元音弱化的研究結果。 根據前面所上述的持續時間的縮短化及共振峰遷移的縮短化有兩種現象。首先,關於持續時間方面,機能語的「が」與「と」在統計上比內容語短。第二,關於共振峰遷移方面,可以看到「が」的共振峰遷移縮短化。 日語雖然是高低重音語言,但也會觀察出和強弱重音語言一樣有元音弱化的情況發生。因此我認為,元音弱化是擔任普遍語法的一部分。 日語雖屬於高低重音語言,但也跟強弱重音語言一樣會有元音弱化的情況發生。因此我認為,元音弱化也是普遍語法的一部分。

  • 期刊

本文以川端康成的『千羽鶴』及其中文翻譯本為研究對象,藉以分析兩國語文中被動語態的差異情況。日文的被動語態明顯多於中文,且在翻譯過程中,兩者之間通常無法逕行轉換。 透過『千羽鶴』中日文本的實地比較分析,筆者發現日中皆使用被動句的僅有40句。導致兩國語文中被動句數量差異的主要原因為下列三點: (1)日文的被動句中文通常譯成「自然被動句」。 (2)日文的特性是「說話者必須從自己的視點來陳述事情,不能從他人的視點來陳述」(久野1978),然而中國語並無此等規則。 (3)日文爲使前句後的主語一致,後句的動作通常以被動語態呈現。

  • 期刊

日語的和語名詞中,從動詞轉變而來的名詞(本稿稱為「連用形名詞」)為數不少,這可算是和語名詞體系裡的一個特色。例如:「定め」和「運命」、「望み」和「希望」等,都是連用形名詞與漢語名詞的近似詞。 本稿以「定め」和「運命」為研究對象,從時代的轉變中來探討其語義及用法的演變,以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考察時除了利用辭典來佐證其意義及用法外,同時也從日本的演歌歌詞和報紙以及網路的檢索中,舉出實際的用例,來說明日語中原來就存在的「定め」和從中國傳入的「運命」這兩者的關係。 考察結果發現,「定め」和「運命」在江戶時代之前,都有各自的語義和用法,進入明治時期兩者之間才開始有意義上的結合。但是,在現代日語中「定め」和「運命」還是有著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 期刊

本文主旨在於探究台灣學生日語感情形容詞之使用狀況。以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生之作文為考察對象,探討其日語感情形容詞的使用狀況後,得到以下結論:(1)學習者作文中日語感情形容詞之使用與作文主題或內容相關。(2)考試項目的作文與自由習作呈現出不同的日語感情形容詞使用樣態。(3)就縱斷考察結果看來,日語學習經歷似乎與日語感情形容詞使用次數的多寡無太大關連。(4)就橫斷考察結果看來,具有相同學習時間的學生,其作文中使用的日語感情形容詞同質性高。(5)作文中的日語感情形容詞使用狀況與學生日語能力無明顯的關連。文法方面,誤用情形呈現多元化,除了一般形容詞常見的誤用之外,有不少感情形容詞特有的誤用情形。例如:「楽しい」VS.「嬉しい」、「珍しい」VS.「ありがたい」、「恥かしい」之用法、「欲しい」VS.「(動詞)+たい」、「(動詞)+たい」VS.「(動詞)+てほしい」、感情形容詞與格助詞之搭配、「感情形容詞+そうだ」、人稱、構句、感情形容詞使役用法等。

  • 期刊

本報告之目的乃在於,研究、考察文章中「V-tearu」句子之結構與機能。在本報告之中,依句子的謂語裏是否含帶有Modality與否,將句子分類成第一類型與第二類型。這兩種類型於句子結構上的差異乃是在於:相對於第一類型是由Proposition的一個成分(要素)與一個成分(要素)的結合所構成,第二類型則是由Modality的結合所構成。而機能方面的差異則是在於:第一類型是在於場所的描寫,第二類型則是在於附加說明與解釋,或是敘述推測的判断。此外,透過本稿針對與「V-tearu」句子的關係,也發現到相對於第一類型與表存在或表示結果的句子之性質有密切關係,第二類型和「V-tearu」句子之性質並無直接的關連。

  • 期刊

佐藤春夫開啟了書寫南方的扉頁,而曾提倡南方文學重要性的中村地平,則被視為繼承其「南方憧憬」一脈的文學者。兩人的南方書寫與台灣原住民密不可分,皆為對台湾原住民族群抱持深切関心的作家先驅。 近代國家的自我擴張及自我實現基礎下所建構的西洋觀看東洋的刻板印象,1970年代後半由薩伊德指稱為「東方主義」。然而日本近代化後,內地文學者對台灣的書寫,亦可視為東方主義的具體表徵。而即使在「東方主義」的普遍性解釋受到批判的今日,探討「日本版東方主義」中對他者的受容問題之論說並不多見。「南方憧憬」的典型文本中,「文明」與「野蠻」的構圖是否以同樣的方式存在,仍留下詳細探討的空間。 本稿以佐藤春夫的「旅人」及中村地平的「蕃界之女」為文本,以自己與他者的問題意識出發,觀察「被動性」的身體描寫與意義,期解析南方憧憬的本質與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