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3.73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由王道說在儒家與道家對應的論述起始,探討孔孟實理與老莊虛用統合並行何以可能,進一步援引從儒道的對話和解走向儒道會通之路的例證,提出以道家的智慧解消儒家的壓力與生命的桎梏,進而實現儒家理想的結論。文末建議:儒道會通下開韓荀,以韓荀認知的心開展現代化的知識與制度,落實人間體制建構,發展科技,正是消化西方的民主、科學而又回應西方,引領中國現代化的出路。

  • 期刊

本文藉由嘗試引介《老子》思想中的「文化衝浪」特色,並闡釋《老子》經典詮釋的可能架構、意義與價值。本文認為每一個時代因其時勢及需要而形成其經典,之後,人們也不斷地挑選出他們的「經典」,並預設了特定的「經典詮釋」之價值-經典詮釋其實為時代人開啟了經驗重構、再經驗的文字與生命之間的互動轉嫁,而在種種詮釋的新體驗中,激發、呈現出開拓經典之智慧、實踐經典提示之道理的動力。

  • 期刊

方東美的境界哲學建立在其綿密的生命本體論的論證之上。生命本體論既是方東美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基石,也是他對新儒家理論的重要貢獻。他的生命本體論思想主要有三個理論來源:其一,借用《周易》中「生生之謂德」的思想,來刻畫生命的本質。。其二,借用佛家的「雙迴向」概念,將普遍生命的流行創進區分為上、下兩個流向,即「上迴向」和「下迴向」。其三是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的生命哲學。

  • 期刊

朱子有關「太極」的論述主要見存於兩類文字,一類是朱子對周敦頤《太極圖》及《說》的相關討論,一類是朱子對《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直接解釋。前者可以《太極解義》為中心,但周敦頤並沒有使用「本體」這樣的說法來稱呼太極;朱子將體用模式用於對太極與陰陽關係的說明,這個思路應當是來自程頤「體用一源」說的影響。後者可以《易學啟蒙》和《周易本義》為中心;基本上,朱子對太極的理解是形而上的理或性,但亦將太極視為元氣,這個思路當是來自張載氣論的影響。

  • 期刊

戲劇與故事最大的差異在於:戲劇受時間、空間、角色及媒材的範圍限制,必須在有限的人、事、時、地、物之中,將故事情節鋪展出來,並且能讓觀眾體會戲劇張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表現「衝突」以引發觀眾的懸念,並在衝突過程中豁顯戲劇人物的性格,故而本文擬透過敘事結構與人物性格來論述《竇娥冤》的衝突與訴願,用以彰顯沒有宗教信仰的竇娥如何在不公不義的冤判之後,向天地提出訴願,而此三大誓願以神話方式達成的意義何在?其戲劇效果,是否足以抒解觀眾對正義公理的訴願。論述的理序,首論敘事結構發展情節,二論人物性格衝突與抉擇過程,三論個人與社會衝突之抉擇過程,四論神話與不可抗拒的天命超越宗教而能感天動地,豁顯善惡有報的意涵。

  • 期刊

首先,本論題的基本假定:是從劉勰撰述此書時,有其異於他人之「文學」觀念,或文學主張背後,定有一套足以支撐劉勰建構其文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然從近現代學者研究論著裡,針對《文心雕龍》「文學」思想,提出不少的研究論文,甚至有許多人將研究焦點放在劉勰「通變觀」。然綜觀前行研究發現,此乃屬此一領域中的熟題,但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筆者認為有關劉勰的文學思想,尤其在「通變性」思想上,尚有重新詮釋的空間。因此本文將先就劉勰如何運用其哲學基礎,成為其詮釋文學的視角,進行其文學理論的建構依據?並且將以「後設性」詮釋,提出劉勰「聖人之心」與「客觀文體」的通變性思想,及其「通變性」的辯證文學理論體系架構,做為反思本論題的研究焦點,期能提供另一種研究的視野。

  • 期刊

本文除了深化蒲松齡以「至情感通」為核心思想,由此試圖化解萬物之隔,使通鬼神之外;更從其強調「禮緣情制」的情禮關係,企圖藉由情與禮之關係的安置,來朗現真情至性的人生價值。因此,本文即從反思歷來學者探索蒲松齡對情與禮的論述為進路,以分析蒲松齡透過《聊齋》「異史氏曰」中的女性,來對情與禮做一闡述,進而朗現蒲松齡「情禮兼得」之「情禮觀」,及其所展現的價值意涵。

  • 期刊

《呂氏春秋》是中國思想史上一部豐富而重要的學術巨著,其書相容並蓄,融會各家之言,以法天地自然為本,並提出虛靜因任的無為術,可說是黃老之學匯綜諸家的又一次發展。其繼承《老子》「道」之基本特性,以「太一」指稱「道」,一方面吸收《管子》四篇之「精氣」概念,將之與「陰陽」相結合。另一方面繼承其養生思想的主張,諸如心氣相依,心氣調和,道乃自來;反之,心氣不調,氣不通者則生淤,淤者不通,不通則生憂、生鬱等觀念,並將養生之道推之以論治國之理,以此開展出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其內容描述更為豐富與深入。

  • 期刊

本文作者試圖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帛本解易著作中所包含的生態環境思想做了一個初步的探討。筆者選擇這樣一個研究課題,其原因大致有二:(1)這批帛本解易著作的正式發表,至今已經有二十年了。筆者發現,研究著作和論文確實很多,但是尚未發現有關生態環境思想的專題研究成果。(2)筆者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中國哲學工作者關注和研究一些國際、國內亟待解決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中的哲學問題。這項研究成果表明,(1)馬王堆帛本解易著作中確實具有豐富的憂患意識和敬畏觀等邊際約束的意識,以及生態責任觀和環境正義觀等思想,以及相關的哲學方法論。(2)從國際生態學和環境學的視域來看,這些思想中,既有其普遍性亦有特殊性,即存在著某些例外。(3)從中國古典生態環境思想史的視域來看,這些思想中,既有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亦有二千一百多年來無人提及的,即出現了文化上的斷層。

  • 期刊

本文從西方近代文化所結穴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近年來明顯出現衰敗之象,而論及中華文化傳統對此可能有的補偏救弊功能。於此,本文先釐定西方近代文化之本質在價值中立的知識之學,其問題則在道德生活出了問題。亦即:當科技發展、社會開放,導致宗教信仰萎縮,不足以安頓人的生命價值之時,生活即陷於過度外求、過度消費的歧途。然後進論中華文化傳統即以道德生活之實踐為主,足以納西方文化之精粹於道德生活中而予以價值之貞定。遂分就宗教、哲學、科學三層面論其善化之道,即宗教之人文化、哲學之實踐化、科學之道德化。最後,以中西文化精神實亦一體之兩面,為辯證地相即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