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36.221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欲了解國內國小、國中、特教學校與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在社區精神醫療服務的取得現況及需求之情形,針對台北區、北區、中區、南區、高屏澎區、東部與連江金門區等六個區城,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國小與國中有社區精神醫療服務的需求、但目前僅有少數取得,而雖然多數特教學校與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目前有取得社區精神醫療服務、未來仍有高度需求;目前有取得社區精神醫療服務的比例,以南區各單位最多,東部與連江金門區的國中、國小與特教學校最少,對社區精神醫療服務的需求則以東部與連江金門區各單位為多;目前在國小與國中之社區精神醫療服務形式,以個案討論/諮詢為主,特教學校與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則以個案討論/諮詢與駐診服務為主,以上多數單位對教育訓練/講座與駐診服務之需求高於目前取得。國內兒童青少年心智障礙者,在精神醫療社區精神醫療服務的取得現況與需求間仍有差距,未來需精神醫療專業人員與相關資源介入社區,方能提供足夠精神健康照護。

  • 期刊

本研究試圖了解臺灣藥事服務現況與優良執業規範的落差,提出具體可行方案以利改善。2015年臺灣臨床藥學會依據「2011版FIP/WHO Good Pharmacy Practice in Community and Hospital Pharmacy Setting」制訂「臺灣優良藥事執業規範」,將藥師專業分成四大角色。本研究依據該規範製作調查表,調查國內各層級醫事機構及社區藥局藥事服務現況。經比較藥事執業現況與規範的差異,並參考專家焦點團體討論結果,草擬改善方案如下。角色一:藥師應建立缺藥應變機制,並於事件發生時,主動告知民眾原因與因應;應有持續教育訓練來提升藥師調製專業知能。角色二:應以符合民眾需求的方式提供適切的衛教資訊,並加強藥師人力與提供臨床藥事照護的能力。角色三:藥師應持續探索新知與新設備,如應用自動化設備於藥事執業。角色四:應發展與民眾有效溝通的模式,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提供健康促進資訊,提升藥師專業角色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參與。

  • 期刊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症會造成下肢靜脈性潰瘍(venous leg ulcers, VLUs)。然而,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症引起的靜脈高壓,會導致小腿肌肉幫浦與踝關節功能降低,故陸續有研究探討,介入身體活動提高小腿肌肉幫浦與踝關節功能,促進傷口癒合的可行性。本研究目的即選取已發表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藉以統合身體活動介入VLUs傷口癒合成效之實證。搜尋台灣期刊論文引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EBSCO)及ProQuest Nursing Allied Health至2020年4月7日發表的中英文文獻,最後共得9篇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介入身體活動之步行、踝關節背屈活動、腿抬高、深蹲和有氧運動,在VLUs病人的傷口癒合都有不錯的成效,建議可將身體活動列為下肢靜脈性潰瘍照護的輔助治療,但未來仍需大型嚴謹的研究繼續驗證。

  • 期刊

重症病人譫妄發生率高達30%。早期偵測,可有效預防譫妄發生,而本單位護理師對於譫妄認知與評估正確率皆低於60%。經確認原因為缺乏在職訓練、沒有合適評估工具、譫妄護理評估系統以及評估流程不熟悉等,引發改善動機。提升護理師譫妄認知及評估正確率。採多元且資訊化的策略如舉辦重症譫妄面授課程、建置重症譫妄線上課程,以利後續翻轉教學、設置臨床相關案例討論平台、翻譯並推廣合適評估工具、設置電子評估表單於加護病房資訊系統、規劃譫妄評估流程提示區,以及建立譫妄評估流程稽核報表等提升認知與評估能力。譫妄照護認知與評估正確率提升,皆大於90%。多元策略資訊化的導入,助益於增進臨床護理師對於重症譫妄照護能力。

  • 期刊

台灣百年來醫者關懷和社會情懷永遠不變,台灣醫界面臨全民健保制度、醫療體系重整、國際情勢的挑戰,加上人工智慧發展,如何堅守醫療核心價值值得研議。台灣近代史第一次社區醫療革命,就是民國72年開始,在醫療資源不足鄉鎮設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1999年發生921震災,後來2003年SARS之後推展社區防疫群是第二次革命,在COVID-19的挑戰也成為防疫體系基礎。第六期醫療網建立分級醫療體系健康照護醫療網的架構,社區醫療群除了提高預防保健等,也減少健保花費。另外,對於是否願意提供COVID-19防疫工作,有參加社區醫療群計畫的醫師,其意願高很多。醫師公會全聯會定期召開各縣市及全國性COVID-19防疫應變視訊會議,穩住全國醫界防疫的決心,也建構社區分級防疫網絡的規劃。蔡英文總統期許台灣建構健康防疫安全網,這正是醫界未來的工作目標。

  • 期刊

台灣防疫的成功,醫師公會全聯會和政府各自有重要的功能和角色。醫師公會全聯會著重於「防疫物資整備」、「媒體網路宣導」、「醫界應變會議」及「爭取醫療獎勵」等四個面向之推動,期為將來COVID-19疫情之防治,儲備更多能量,凝聚醫界團結與共識,續守台灣全民生命與健康。四個面向之推動包括:一、全國各縣市醫師公會總動員,統籌基層診所防疫物資,守住防疫第一線。二、全聯會幹部出席各新聞媒體報導,穩定台灣民心,強化國人自信,凝聚防疫作戰精神。三、全聯會視疫情變化與需要,持續召開專家應變會議,建置全國社區安全防疫網。四、基層診所執行防疫工作,全聯會以智慧領導,持續協助爭取依法有據之獎勵方案。回顧此次疫情,醫師公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了最佳的支援與後盾。藉由基層與醫院醫師通力合作,專業嚴謹地執行通報條件、加強臨床監測,成功化解了幾次萬分緊迫的社區疫情爆發危機。然而,面對隨時可能再度緊張的國內疫情,醫界仍要繼續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為台灣防疫工作盡心盡力。

  • 期刊

從2020年1月COVID-19疫情在台灣發生截至2021年4月13日共1062人確診,11人死亡。透過邊境管制、檢疫、接觸者疫調、隔離、自主居家健康管理、移民資訊連結看診健保卡、每日記者會宣導…等措施,每日僅有個位數的新增確診個案,對比鄰近的亞太國家,防疫的成效可以稱得上績優。圍堵(containment)的策略,讓新增的個案不致於暴增,保全醫療體系的量能,也延後達到高峰的時間。雖然第一時間社區基層診所緊急守住疫情,為因應可能來臨的社區傳播(community transmission),醫師公會全聯會(Taiwan Medical Association, TMA)已研擬,透過建置強化的社區醫療群診所,結合社區採檢醫院,成為分級的基層醫療網絡,有能力將輕症留在社區治療,重症轉到大醫院,讓醫療體系透過各級醫院和社區診所的緊密合作,面對未知病毒的侵襲,可不致醫療崩潰。

  • 期刊

台灣的新冠疫情已趨緩,在全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挺過首波的心理社會衝擊,但全民仍需同心協力共同面對疫情的長期壓力,邁向疫後心理重建。因疫情而衍生的經濟與社會衝擊是全面性的,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疲憊、孤立、基至嚴重憂鬱。重鬱症患者、情緒敏感者與疫情期間曾受檢疫/隔離、亦或是第一線醫護人員,以及面臨失業失婚壓力者,都是疫情後容易出現負面心理反應的高關懷族群,若同時蒙受多重重大壓力,也可能萌生自殺意念。災難的身心影響可長達多年,故民眾應重視疫後心理重建,善用心理精神衛生資源,營造更優質的身心安適環境。本文旨在描述疫情相關之心理健康議題、自殺防治策略與自我精神防護。

  • 期刊

基層診所在防疫工作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台北市因應疫情,在2020年1月成立「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醫療緊急應變小組」。我們召開12次會議,完成了處置原則的訂定、防疫物資採購及調度、建構防疫物資配發據點、發展通訊診療,從而建構完備的醫療防疫服務體系,我們也進行國際防疫交流分享,並且榮獲國際醫院聯盟(IHF)因應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傑出貢獻者的表彰(BEYOND THE CALL OF DUTY FOR COVID-19: RECOGNIZED ORGANIZATIONS)。我們應鼓勵民眾前往社區診所,就近提供急性病、慢性病診療、預防保健等服務;行動不便,有醫療服務需求者,繼續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發展建立在社區醫療群及分級醫療的基礎,維持正常的醫療量能,以健全醫療防疫體系,保留80%的診所,持續提供正常的醫療及慢性病服務,20%的診所以社區醫療群醫師為基礎,強的裝備和能力,成為「社區醫療群強化診所(Community Healthcare Groups Prepared Clinics, CHGPC)」。配合社區採檢站的設置,醫師公會鼓勵醫師自願參與社區採檢站,以補足人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