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57.186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人體和動物實驗證實,腸道微生物群失衡(dysbiosis),會造成細菌感染,啟動免疫系統引起有害的發炎反應,或產生內毒素前驅物及代謝物,藉由不同信號路徑影響宿主生理,間接導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發病;微生物群也可以藉由改變膽固醇代謝,影響動脈粥樣硬化,加速心血管疾病的進展。另外腸道微生物群會對心血管疾病藥物治療造成影響。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發展以腸道微生物群為治療目標的方法。腸道菌相失衡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加劇,因此調節腸道菌群可做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理論機制,除了控制飲食是預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進程的基本方法外,使用抗生素和益生菌、糞菌移植、內毒素吸附以及藥物,干預目標菌群和其相關代謝途徑等,均是與腸道菌群相關的治療手段。未來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會成為一種減少疾病危險因子、改善病徵嚴重程度和降低併發症的治療方法。

  • 期刊

慢性腎臟病是永久性疾病亦是全球關注的健康議題。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初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知識與自我照護行為之相關。採橫斷式相關研究設計,立意取樣在北區某教學醫院共130位初期慢性腎臟病患。問卷含腎臟病知識量表與慢性腎臟病自我照護行為量表。統計採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統計。結果顯示疾病知識答對率55.10%,自我照護行為答對率達81.4%。疾病知識與性別(t = 2.64,p <0.01)、年齡(F = 7.66,p <0.001)、教育程度(F=20.74,p <0.001)、就業(t = 4.64,p <0.001)等呈顯著差異。自我照顧行為與教育程度(F = 4.76,p <0.001)、宗教信仰(F = 5.08,p <0.01)呈顯著差異。疾病知識與自我照顧行(r = 0.36,p <0.01)呈正相關。患者具備正確疾病知識高就越能執行良好的自我照顧行為,提供醫護人員參酌。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中晚期肝癌主要照顧者負荷、憂鬱與生活品質狀態及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以描述相關性、立意取樣法針對某醫學中心中晚期肝癌主要照顧者為對象,運用照顧者反應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及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116位個案,以女性、已婚居多,平均48.17歲,每日照顧時數以>8小時最多。照顧負荷以健康衝擊負荷最高,且64.6%個案有憂鬱症狀。生活品質方面,憂鬱程度越高者之各個範疇生活品質都越差;子女照顧者、經濟良好者的生理範疇品質較差;健康衝擊負荷大者的心理範疇品質較差;家庭衝擊負荷大、時間衝擊負荷大者的社會範疇品質較差;宗教信仰可能影響的環境範疇生活品質。本結果提供臨床醫護人員參考,並建議加強照顧者負荷、憂鬱及生活品質的評估,並提供照顧者支持措施,以維護病人照護品質。

  • 期刊

深部感染是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後的嚴重併發症之一,會導致住院天數延長及醫療成本增加,而抗生素骨水泥廣泛地使用在重置的感染性關節手術,近年來亦被使用在初次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上,但此作法於臨床上並無一致性,且缺乏大型隨機性研究證據支持,成效不一。目前相關研究證實,抗生素骨水泥用於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及感染性關節炎,可降低感染風險機率,但於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並無明顯優勢。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法,探討抗生素骨水泥降低膝關節置換手術深部感染之成效。搜尋2007年至2019年發表之中英文文獻,資料庫包括:CINAHL、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及華藝線上圖書館等,關鍵字分別為: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抗生素骨水泥、深部感染、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deep infection。文獻選取符合條件為抗生素骨水泥為介入措施,對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深部感染之隨機控制試驗或世代研究,並以Critical Appraisal Skills Programme(CASP)作為品質評估工具,共納入5篇文章,分別為4篇回溯性世代研究及1篇隨機控制試驗。系統結果顯示深部感染發生率為0.4-2.2%,抗生素骨水泥組並無降低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術後深部感染率。此篇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骨水泥無法明顯降低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術後深部感染率,建議未來研究朝向更為嚴謹、大規模的隨機控制試驗,以持續更新此實證結果。

  • 期刊

透過萬物聯網及網路科技產品不離身,促使智慧醫療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也無所不在。從醫院的智慧病房到個人健康促進,從疾病的治療到預防醫學,在在皆是智慧醫療、智慧健康推進的相關領域。智慧醫療首先在醫院內產生質變,許多醫院開始導入整合式智慧病房;加上無線網路的普及、醫療儀器設備的連網、穿戴式裝置感測收集、智慧型手機應用軟體和App的加值應用,讓原本運用於醫院的智慧醫療,漸進擴展至個人、家庭、機構、社區,甚至整個城市;目前資訊科技與通訊的整合應用,已經從智慧醫療發展到智慧生活和智慧健康。此外,原為娛樂用途的智慧型機器人,及虛擬實境互動遊戲,已然成為智慧醫療的得力工具,透過其感測器及雲端運算等技術的提升,如今已廣泛運用在健康促進、復健運動、衛教指導、醫療簡介、物品傳輸、長期照顧、用藥監測、藥品及化療藥品的調劑,甚至是精細手術的進行等。醫療行為始終以人為本,智慧醫療的發展及設計,皆是以人為核心,這其中的「人」不只是病人,還包括醫師、護理師、各職類的醫事人員、家屬及健康人等使用者,本文嘗試以「人」及「智慧」為核心、從功能端介紹智慧醫療的應用。

  • 期刊

藥事作業除了致力於確保藥品品質及病人用藥安全與療效之外,提升作業效率,擴展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更是當務之急,而資訊化與自動化等智慧科技的應用是突破現況相當重要的因應策略。本文將就藥事作業的多項應用進行介紹,包括藥品倉儲作業管理系統、醫師電腦開方及臨床決策支援系統、智慧調劑檯及流程管控系統、自動化調劑藥櫃系統、化學治療藥品全稀釋自動調劑系統、藥事服務資訊整合系統、臨床用藥主動監測系統、人工智慧於服藥順從性之應用及遠距藥事服務,期能與世界趨勢同步,建構起智能化的藥事服務。

  • 期刊

COVID-19疫情全球肆虐,掀起科技數位創新研發與跨域合作的浪潮,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l)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等導入醫療照護場域,護理專業亦應用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整合大量資訊,以簡化護理作業流程,以及提升護理品質與管理績效。本文檢視台大醫療體系(總院及各分院)之「科技資訊與智慧護理」,於「臨床實務、教學及研究」面向之發展與應用,護理部自1995年成立「護理資訊小組」,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積極朝智慧醫療服務發展邁進。在院方整體規劃下,已陸續建置「床邊服務系統、專責護理師呼叫系統、室內定位系統、照服員線上管理系統、護理資訊系統2.0及臨床決策支援系統及護理應用程式(App; N-Portal)上線」等智慧型設備;值AI導入的同時,當反思如何優化護病互動關係,以彰顯護理「同理關懷」的特色,建立病人有感的「智能護理」模式,造就台灣獨特護理資訊發展的里程碑與深遠影響力。

  • 期刊

偏鄉離島的醫療服務,因交通、人口分布及人口結構等因素,醫療供給相對較為不足。統計資料也顯示,偏鄉地區的年齡校正後死亡率,較都會區高。遠距醫療可減少偏鄉醫療就診的交通時間及花費、增加專科醫師照會,改善藥物使用的順從性等好處。遠距醫療從早期無法及時反應,只做不同步的資料傳輸,已經發展到目前與電子病歷整合、即時同步反應的第四代遠距醫療系統。而2020爆發的coronavirus disease 2019,也加速醫療體系及民眾對遠距醫療的接受程度。遠距醫療在偏鄉的應用,也已經有了實證資料,包括急性冠心症、中風、外傷、傳染性疾病,都有加速急重症病人分類、轉診,及早接受治療等好處。對於慢性病像糖尿病、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等病患,遠距醫療可協助病患做好自我監測、改善用藥、飲食及復健的紀巧及順應性。對於可以使用影像傳輸來協助診斷的科別,如皮膚科、耳鼻喉科等,遠距醫療可以會診專科醫師進行診斷,也可協助手術後的追蹤照護。2018年通過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規定山地離島等偏鄉地區,得透過通訊診查方式,詢問病情並開給方劑。此一規定放寬了醫師法需親自診察的限制,使遠距醫療得以合法的執行,為偏鄉地區醫療照護的一大利多。

  • 期刊

精準醫學目標是尋找個人潛在生理和臨床特徵的差異,用以預估疾病風險和治療反應的不同,引導個人化治療達成病患預後改善。由於電子病歷的廣泛使用以及人類基因的解碼完成,產生了多維的醫療大數據供精準醫學發展。這些大數據可以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進行多維的數據分析,找到隱式臨床表現型或基因型結構,供臨床醫生精準治療或預防措施之用。當代醫學是以隨機臨床試驗為基礎,尋求群體平均最佳而非個人最佳的治療效果,與精準醫學決策過程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利用人工智慧發展精準醫學的過程會遭遇許多的挑戰,包含:(1)機器學習演算法過程的不透明,無法形成具體有效的醫學知識,(2)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是架構在相關推論並不是因果推論,以及(3)沒有一個完善的架構去規範機器學習醫療軟體,落地融入臨床決策過程。本文將就這幾個重點,回顧當前文獻,討論利用人工智慧,發展精準醫學的機會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