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84.214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肌無力症是慢性病,患者因起伏肌肉無力症狀,影響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及承受壓力,然而患者壓力因應及復原力結果卻有所差異。本研究採橫斷性設計,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定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為研究場所,以神經科門診或住院確診為肌無力症患者為研究對象,收案為2017年5月1日至8月5日,有效問卷計150份。資料蒐集以結構式問卷,以統計軟體SPSS 21.0進行雙變項分析、相關性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檢視社會支持在緩衝壓力源對復原力負向衝擊的作用。研究結果發現,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基本人口特性與疾病特性變項下,壓力源與非正式及正式社會支持(家人、醫療人員、病友團體關懷幹部)對於復原力總變異量解釋力分別為45.9%、485%、45.7%,壓力源與非正式及正式社會支持對於復原力主要作用皆達顯著,但社會支持具有緩衝壓力源對於復原力負向衝擊作用未能得到印證。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醫療人員做為肌無力症醫療照護參考,協助肌無力症患者正向適應疾病而提昇復原力,依研究結果對於實務面建議:(一)增強非正式及正式社會支持,協助肌無力症患者提昇復原力正向適應疾病;(二)提供肌無力症臨床醫療人員參考進行醫療照護規劃;(三)提供肌無力症患者與家屬參考,適時尋求協助。

  • 期刊

在住院醫師的臨床學習上,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是重要的一環。然而,目前對自主學習有直接幫助的作法相對有限,其中一項能促進自主學習的作法便是個人化學習計畫(individualized learning plans, ILP)。本研究利用ILP引導PGY學員設定學習目標,發現有助於學員進行自主學習。這些ILP的學習目標不僅與一般醫學訓練內容相符,也能跟ACGME六大核心能力有所呼應,尤其是醫學知識與病人照護。學員執行ILP後,導師根據學員針對各ILP學習目標設定的評估內容與指標,發現在預定期限內,所有學員皆有達成學習目標。在學習動機策略問卷分數的變化上呈現對測驗的焦慮感顯著下降。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學員在ILP對自主學習的正面成效給予高度肯定。在這個強調臨床醫師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時代,將ILP融入住院醫師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

  • 期刊

實施譫妄預防措施為提高重症單位醫護品質之重要任務。以系統性文獻回顧及整合所選取的隨機對照試驗,確認家人使用數位影音參與對加護病房病人譫妄的改善成效。設立關鍵字,並搭配自然語言及MeSH term於8個資料庫(包括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MEDLINE,ProQuest,Embas,華藝,and國家學位論文數位圖書館)進行搜尋2021年5月前的中英文文獻,總共發現58篇文獻,經篩選、排除重複文獻後,最終納入2篇符合主題之文章,並以GRADE及CASP隨機對照試驗評讀工具檢測證據品質。2篇研究共141位病人,樣本數範圍為30至111人,結果發現介入家庭影片可改善病人的躁動情形;而介入家人錄音檔之研究結果發現,三組平均無譫妄天數達顯著差異(p=0.04),以介入家人錄音檔組無譫妄天數顯著高於其他兩組。錄製有意義的家人影音或聲音介入模式,確實能改善病人躁動或預防譫妄發生,因此,建議臨床應善用錄製1-2分鐘病人家屬的客製化訊息或影音,融入於臨床常規中並於24小時內實施,將有助於醫療團隊有效地預防加護病房病人譫妄問題,及提升照護品質。

  • 期刊

自2021年5月中旬以來,台灣北部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病例。有1個病人在亞東紀念醫院住院4天後才被診斷為COVID-19感染患者,在這段期間內已將疾病傳播給其他病人、陪病者和醫療工作人員。除了按照疾病管制署規定之應變處置建議執行院內感染管控外,醫院的應對措施是快速執行「營運管制」減少常規臨床服務,「清空管制」在數週內,以簡單的隔間區隔出緩衝區,迅速擴充專責病房和重症加護病房照護空間,以減少患者在急診室的停留時間,並對醫護人員、病人及其陪病者進行大規模檢測,積極推動同仁緊急接種COVID-19疫苗。藉著迅速的反應,第1波院內感染得到控制。後來又發現了另一起小規模院內傳播,但透過加強監測和整體照護量能提升,第2次的院內感染很快就得到控制。在堅定的領導和所有員工共同努力下,整合性的介入措施,可以阻止COVID-19在醫院的傳播,幫助全社會對抗疫情。

  • 期刊

新冠肺炎的流行,對醫院急診的運作造成極大的衝擊,整個急診的運作模式,都要因應疫情而有所改變,除了看診流程上的改變之外,空間上也要大幅調整,以因應分艙分流的需求。急診應適度使用各種篩檢工具,以便更精確的辨識出確診病人,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此外,醫院應適度降載與增加專責收治容量,以減少確診病人在急診暫留。急診部門不僅是醫院疫情的把關者,更是社區防疫的最前線,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上,醫院急診部門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

  • 期刊

自2019年開始,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至今超過1年、侵犯超過2億人口,北台灣也在2021年5月發生本土疫情倏忽升溫。因應COVID-19確診病人數大量增加以及快速累積的重症病患,亞東醫院在短短2週內,改造內科加護病房以及神經加護病房,改編為58床重症專責COVID-19加護病房,總共照顧11%全台重症COVID確診病患。本篇文章即在說明,短期內大量開立重症專責加護病房的過程,及如何整備人力物力達成收治大量重症COVID-19病患,以對抗COVID-19大流行。

  • 期刊

自從2021年5月中旬,北台灣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以來,快速增加的嚴重,或是重症病患衝擊了醫療照護體系,以及重症加護的能量。老年人和具有慢性共病疾患,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慢性腎病等,都是發展為重症或是死亡的高危險群。除了使用類固醇或是瑞德西韋治療嚴重的COVID-19病人,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使用中和性單株抗體,能夠減少輕度或是中度COVID-19患者的住院或是死亡率。為了在台灣這一波社區流行中,減少COVID-19輕度和中度患者的病情惡化或是死亡,自2021年6月中旬起,引進單株抗體治療輕症,但是高風險的患者。至2021年7月底為止,我們使用了casirivimab/imdevimab以及bamlanivimab/etesevimab治療了26位,至少具有一項風險因子的患者。沒有任何一位接受單株抗體治療的患者,有出現病情惡化或是死亡。

  • 期刊

2021年5月全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緊繃,雙北染疫病人數目遽增,新北市政府協請亞東醫院籌劃板橋、三重2家集中檢疫所,以收治無症狀與輕度症狀之確診者,本文分享集中檢疫所設計與收治過程,作為未來參考。集中檢疫所由亞東醫院、保安大隊、飯店管理3單位偕同,進行資源盤點,設置流程,包括:建置「檢疫所收治前檢傷篩檢」機制;救護車在集中檢疫所前等待病人檢傷,病情嚴重者直接後送;建置雲端全方位照護模式,確保居隔者在檢疫所身、心、靈安全,實現全人照護。集中檢疫所共檢傷評估881人,有61位(6.92%)經檢傷後直接轉送醫院治療,820位(93.08%)收治隔離,95位(11.59%)收治檢疫所後轉院治療,其中22位病人入住加護病房,重症比例2.68%,2人轉住院治療後死亡,死亡率0.24%,725名留所病人均健康出所,沒有任何人在所死亡,所有醫護同仁與後勤團隊零感染。檢疫所收治確診者發病至確診之平均天數、確診至入住檢疫所之平均天數,與發病至入住檢疫所之平均天數,隨著時問較檢疫所開設之初均有下降趨勢。面臨COVID-19疫情,措施都是滾動式調整,藉由這次面對疫情之經驗,有助於建立未來收治COVID-19病人集中檢疫所收治流程,強化醫院三級照顧模式,保存醫療量能。

  • 期刊

在2021年5月中旬,台灣爆發社區感染與流行,同時在台灣也演變成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在新北市,這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疫情流行當下,透析患者仍須繼續在醫院進行治療,需要每週對透析患者進行篩檢。也仍有許多接受醫療行為的患者,也需要執行快速篩檢來避免傳染,於是建立了門診前篩檢業務。在社區疫情爆發時,往往需要進行大規模篩檢,找出可能的患者。這時候就需要醫院篩檢站的工作人員,執行高效率的臨時篩檢任務。篩檢站的工作逐漸轉變為門診模式。這必須整合所有內容,包括門診抗原篩檢和住院前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核酸檢測,制度化的臨床病理科施作並由報告系統輸出。在後疫情時代,團隊回歸原單位,制度化篩檢將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