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係針對因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需緊急施行冠狀動脈攝影及介入性治療後,研討臨床上顯影劑導致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及其相關的危險因子分析。此為單一院所回溯性分析,由2010年1月1日始至2016年12月31日止,共收錄331名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病患,施作緊急心導管檢查及介入手術後,發生顯影劑導致急性腎損傷的比率。本研究發現,顯影劑導致急性腎損傷的比率為7.6%,與國內外相關文獻比較,本研究之發生率略低。原有慢性腎功能缺損患者發生顯影劑腎損傷之比率,遠高於腎功能正常患者。經多變項分析,急性心肌梗塞階段,顯影劑導致急性腎功能損傷主要的危險因素為年老及糖尿病。

  • 期刊

近年文獻指出,於重症加護病房內執行早期活動介入,有許多益處。然而,針對創傷重症的病人,早期活動的介入,不僅執行困難度高,也缺乏明確的執行方式,因此激發本團隊進行「品質改善計劃」之動機。此改善計劃期望運用品質改善手法,提升創傷重症病人進行早期復健活動的達成率。改善策略包含進行團隊在職教育、建立創傷重症病人早期復健照會條件和作業流程、及發展合適的早期復健介入等措施。評值改善成效顯示,單位護理師與物理治療師對於創傷重症早期復健之認知率,均提升至近100%,創傷重症病人在轉出加護病房前,接受早期復健的達成率為100%,且下床活動比例為56.8%。顯示此品質改善活動,確能增加創傷重症加護內病人之功能活動程度。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發展「生育保護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互動式網頁,並了解其對於癌症病人生育保護決策之成效。發展過程共有兩階段:(1)互動式網頁設計,並進行專家效度與合適性評估;(2)使用決策困擾量表進行成效測試。第一階段邀請本院7位腫瘤照護專家及3位病友志工,針對內容合適性、敘述理解性、與圖文清晰性提供檢定,結果平均有4分以上(1-5分)。第二階段自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共邀請17位24至44歲處於生育年齡,診斷乳癌、淋巴癌及血液癌症,預計進行化學治療且有生育功能保護需求的婦女納入本研究;介入前後之決策困擾量表得分以Wilcoxon's signed-rank進行檢定,結果顯示介入後整體得分顯著下降(P<0.001),表示決策衝突有改善。本工具可幫助癌症病人,在化學治療前做出個人化生育保護決策,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 期刊

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hereditary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 hATTR),或是稱為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FAP),是一遺傳性之多發性神經病變,影響運動、感覺與自律神經,主要是運甲狀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 TTR)的基因突變所致。運甲狀腺蛋白主要以四聚體(tetramer)存在,突變的運甲狀腺素蛋白會造成蛋白結構變不穩定,成為單體(monomer),因而聚集沉積(aggregate),成為類澱粉(amyloid)沉積。類澱粉主要沉積在周變神經、心臟與內臟器官。在臺灣的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主要的突變點是Ala97Ser(p.Ala117Ser),和國外常見的基因型Val30Met(p.Val50Met)不同。臺灣的Ala97Ser病人通常在55至60歲左右發病。一般早期症狀為小纖維神經受損的神經痛與自律神經失調。經過2至5年,病人的運動神經退化,造成肌肉無力與行動障礙。臺大團隊應用小片皮膚切片(punch skin biopsy)可以診斷、評估早期的表皮神經及汗腺神經的退化。因為運甲狀腺素蛋白主要在肝臟製造,肝臟移植是在1990年代主要的治療方式。自2010年代,最近10年來,新的科技使得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的治療,有了很大進展。包括使用:(一)運甲狀腺素蛋白的穩定劑TTR stabilizer:tafamidis與diflunisal,與(二)基因靜默化(gene silencing)治療,RNA干擾術(RNAi)與反義核苷酸(anti-sense)技術,都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這些療效都已經在有安慰劑之隨機、雙盲3期臨床試驗,證實其減少神經學缺失的療效。對於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的症狀,包括神經痛及自律神經障礙,都可以藥物治療緩解。對於病人的生育年齡子女,可以結合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和試管嬰兒的方式,生產出正常的下一代,終結這一遺傳疾病。整體而言,最近10年來,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展,原來無助的疾病,已經看到曙光。

  • 期刊

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包括各種不同的精神症狀、認知能力下降和舞蹈症。亨丁頓舞蹈的致病基因突變是在亨丁頓蛋白(HTT)中編碼麩醯胺酸(glutamine)的三核苷酸(CAG)重複序列擴張。麩醯胺酸擴張導致突變蛋白的結構變化,導致有害功能。細胞內聚集、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功能障礙、自噬途徑受損、轉錄失調、能量代謝缺陷、線粒體異常、氧化壓力增加、谷氨酸興奮性毒性和神經炎症等都參與了其致病機制。揭示亨丁頓舞蹈症中涉及的許多分子致病機制,其好處為提供潛在的治療標地,而“雞尾酒”方法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好處,最終顯著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目前已經有幾種化合物在動物模型中進行了測試,並取得了一些成功,例如營養補充劑或抗氧化劑(coenzyme Q10, creatine, ethyl eicosapentanoic acid)、多巴胺穩定劑(pridopidine)、谷氨酸穩定劑或阻滯劑(remacemide, memantine, and dimebon),抗凋亡劑(minocycline and ursodeoxycholic acid)、組蛋白脫乙酰酶抑製劑(phenylbutyrate)和BDNF誘導劑(cysteamine and citalopram)。這些化合物已進入臨床試驗,但都沒有成功。其他在動物模型有益但尚待臨床試驗的化合物,是抗氧化劑、抗炎劑、線粒體功能激活劑、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製劑、伴蛋白酶體和自噬增強劑、神經營養因子的紋狀體遞送、谷氨酸阻滯劑和磷酸二酯酶10A(phosphodiesterase 10A, PDE10A)抑製劑。其他潛在的治療策略,如幹細胞療法、RNA干擾、特殊飲食療法和環境豐富也可能是有希望的。最近,目前針對突變HTT DNA和RNA的策略,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並顯示出治療效果的潛力。

  • 期刊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種退化性且不可逆的疾病。ALS會產生腦部的上運動神經元,與脊髓腦幹的下運動神經元的漸進性退化。常見的症狀有肌肉無力、萎缩、吞嚥及呼吸困難等。平均發病後的存活時間為5-6年。台灣ALS的平均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0.6,平均發病年齡為52.5歲。目前ALS只有2種藥物,Riluzole及Edaravone,是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但效果都相當有限。因此,許多研究團隊正積極瞭解ALS的致病機轉並據以設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而ALS致病基因的研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迄今已有超過40個ALS相關的致病基因被發現。以標靶治療的概念,目前有多種針對特定基因型的試驗藥物,正進行臨床試驗中。其中進展最快的Tofersen是SOD1基因的反義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其作用原理是透過藥物與SODI基因所產生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結合,促進其分解,藉此減少SODl的突變蛋白產量。Tofersen已於2021年完成3期臨床試驗,雖然無法顯著改善ALS患者的整體功能,但可以有效降低腦脊髓液內的SODl或血液中輕鏈神經纖維(neurofilament light, Nfl)蛋白量。其他針對不同基因的試驗療法,目前也在積極進行臨床試驗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帶有常見基因突變的ALS患者,將有機會接受相應的基因標靶治療。

  • 期刊

遺傳性代謝疾病的種類繁多,但病人數相對偏少,以致於藥物開發的速度緩慢。傳統的代謝疾病治療以飲食控制、移除有毒物質堆積、補充缺乏酵素或蛋白質以及小分子治療為主。近年來,基因治療的開發,讓這群疾病的治療跨入新的世紀。目前遺傳性代謝疾病上市的治療主要以慢病毒載體(lentivrius)以及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以及RNA干擾治療(RNAi)為主。而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載體的治療及非病毒載體的mRNA治療,也都在進行臨床試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疾病,可以獲得治療。

  • 期刊

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是一群自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由各個獨特致病基因編碼區域CAG三核苷酸重複序列擴增引起,這些帶有重複序列的基因會轉譯為帶有聚谷氨醯胺(polyglutamine)的蛋白。常見的SCA包括六型: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這些疾病的典型特徵包含進行性共濟失調(ataxia)、言語障礙、吞咽困難、肢體協調、步態和運動功能障礙。脊髓小腦萎縮症具有神經細胞內聚集的病理特徵,並有許多共通的致病機制,例如內質網壓力、粒腺體功能障礙與氧化壓力、蛋白酶體與細胞自噬功能障礙、伴護蛋白降低、鈣離子失調、神經炎症、轉錄錯誤與RNA毒性等。目前,尚無治療方法可以減緩或阻止疾病進展。本文將回顧脊髓小腦萎縮症的臨床和分子生物機轉,並探討正在開發的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與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療法,這些治療未來有可能會進入臨床試驗,成為脊髓小腦萎縮症的新治療方法。

  • 期刊

美容醫療行為之實質內容固然與一般醫療行為類似,但由於其非必要性、非急迫性及帶有商業營利性質等特徵,與一般醫療行為在本質上具備重大差異,從而我國法律學者及實務家多有認為,美容醫療行為在法律責任之認定上,應較一般醫療行為適用以更嚴格之標準。具體而言,在刑事法領域,從事美容醫學之醫師將被課予嚴格之告知說明義務,醫師必須針對美容醫療之風險、副作用、失敗率與失敗結果等不利事項,進行毫不掩飾與保留之告知說明,若未適當履行說明義務,即會導致病人之同意無效,醫師將因而成立過失傷害罪;在民事法領域,從事美容醫學之醫師,除被課予較高程度之告知說明義務外,其所為之美容醫療行為亦可能被適用以消費者保護法,而被課予無過失損害賠償責任,抑或其所為之醫療給付被認定為具承攬契約性質,而被課予無過失瑕疵修補責任;在行政法領域,從事美容醫學之醫療機構所為之醫療廣告,除受醫療法之規制外,亦可能被課予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履行廣告內容之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