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31.247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透過分級醫療議題在社群媒體上訊息發佈與時序性發展,探討社會大眾對於在社群媒體上關注健康政策的效用。利用臉書(Facebook)Graph API與人工搜尋方式,擷取2016年9月22日至2018年9月30日間,以內含「分級醫療六大政策」相關關鍵字的臉書公開貼文(posts)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各貼文其發布來源,就發文數量與時序間的變化,以及民眾按讚、回應及分享產生之貼文民眾參與情形進行研究。並利用臺灣大學意見詞詞典繁體版(NTUSD-traditional)進行語意傾向之情感分析判斷。2016年9月22日至2018年9月30日間,對於分級醫療議題的發文,以個人帳號為最多,政府機關則是五類別中發文數量最低的。至於發文民眾參與,則以新聞媒體為最高,醫療機構則最低。情感分析結果,平均最正向的是政府機關,次之是醫療機構,接著由高至低分別為個人帳號、其他組織及新聞媒體。社群媒體提供可供民眾自由發表意見與看法的虛擬平台,有別於傳統瞭解民意的途徑,社群媒體在獲得訊息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分析抱持正向意見或反向意見的來源。因應社群媒體的興起,政府機關可評估將社群媒體納為瞭解多元民意的管道之一。

  • 期刊

醫院內的病原體可能透過污染的環境間接交叉傳播,因此環境清潔消毒是維護病人就醫安全和職場安全的重要感染預防和管制要素。醫院環境清潔工作已多年委外處理,在疫病流行時帶來風險和挑戰。本文介紹台灣1家具2,600床之教學醫院,從COVID-19疫情前到流行期的環境清潔管理經驗。因應COVID-19疫災而重新設計環境清潔消毒措施,以4個S(人員、標準作業程序、清潔工具及簡化負荷)面向,進行夥伴系統的專責人員訓練、建立雙人操作之標準作業流程,包括消毒劑配製和具人體工學的清潔實務、提供適當清潔用具、簡化其他工作負荷,亦建立內部檢查和外部確效回饋,運用在確診病例之病室終期清潔消毒。這些努力確保疫情期間的醫院職場安全,以及全院環境終期清潔消毒的徹底性和有效性。

  • 期刊

血腫病人因免疫低下,以致感染發生率高,嚴重感染會提高敗血症發生。經調查分析發現,護理師未落實手部衛生及洗手時機、缺乏護理師清潔規範、客觀清潔成效查核工具及即時回饋機制,且清潔人員整理工作車程序不確實,並缺乏提醒機制,以上導因成為菌株傳播媒介,故引發改善動機,期望提升手部衛生及工作車清潔成效,以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經制定作業程序、製作精簡教學影片、運用螢光標示法及ATP查核並即時回饋、加強教育訓練等改善措施推動,專案改善後護理師手部衛生正確率由53.8%提升至87.5%,上班備藥前工作車清潔執行率由70%提升至90.4%。我們以ATP檢測達到專案目標,藉有效緩解及維持單位感染密度,已正向成效回饋於感控護理師,且進行院內平行推展。

  • 期刊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種慢性發炎皮膚疾病,病患常會因為極度的癢而不斷搔抓皮膚,造成嚴重的濕疹反應。近年來大型資料庫研究發現,AD的病患,具有較高的氣喘、焦慮、抑鬱、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盛行率。我們最近的研究也發現,AD的嚴重度與持續時間,與自體免疫疾病、異位性體質、眼部疾病、慢性蕁麻疹、代謝性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有顯著相關,因此現在認為AD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性疾病,最新的AD治療觀念除了針對皮膚發炎的抗發炎治療外,也需要考慮全身性抗發炎治療的可能性與優勢。

  • 期刊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慢性皮膚發炎疾病,主要病理機轉已經確認是表皮障壁缺損以及過度活化的後天免疫第2型發炎反應導致皮膚上過高的第2型發炎介質表現(第4型介白質與第13型介白質),在慢性的病灶中,也發現了其他發炎介質與發炎細胞浸潤(如第1型、第17型與第22型發炎細胞),但整體詳細疾病成因仍未明瞭,也因此臨床藥物治療成效各異。過去大多數相關研究都著重於西方族群,也就是歐美白種人的免疫特色,治療方針也常以西方族群為主要依據。直到近年來,亞洲族群與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研究嶄露頭角,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的東亞及台灣族群免疫表現型,與西方族群之免疫表現特色不一。此差異立基於皮膚分析,包括組織學及相關基因表現,顯示皮膚這個標的器官的發炎光譜,也就是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病理機轉核心,東西方不盡相同。在治療的選擇下,不必然在西方有效或無效的藥物,在東方也能找到相同的趨勢。因此,實際在組織層次上發炎頻譜的異同,才是選擇治療的最適指標,不僅提高治療效率,也落實個人化醫療,保障病人安全,也增加醫療支出的精準,並避免浪費。

  • 期刊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由於反復性的皮膚紅疹及劇烈的癢感,造成失眠及影響工作學習,且經常合併其他的過敏性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對個人生活品質、家庭、及社會的不良影響相當大。病因是多因子共同參與,包括基因異常,表皮屏障缺損,環境因子影響等,協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本文除一般論介紹異位性皮膚炎外,並著重於環境因子如何與基因異常及表皮屏障缺損互動,來調控異位性皮膚炎的進展及其病生理機轉。再來,如何透過調節環境因子,如空氣污染、抽菸、食物過敏等,來治療或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最後介紹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及保濕劑的使用。

  • 期刊

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全球約10-20%的兒童,且盛行率仍在上升。儘管大多數患童在學齡期或青春期症狀會自發緩解,但常間歇性惡化。劇癢是主要特徵,常在夜間加重,引起睡眠障礙,降低生活品質。嬰兒期最好發於臉頰,因流口水而加重。兒童期以四肢屈側濕疹為典型特徵。隨著疾病慢性化,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化會更明顯。嚴重青少年患者常見面部泛紅。異位性皮膚炎有許多內科與身心科的共病,故需全人照護。兒童患者的處置與成人相似,宜循序漸進。一般照護包括衛教、使用潤膚劑及避免刺激物和過敏原。第1線治療包括口服抗組織胺和外用類固醇。第2線治療包括光療、全身性類固醇的偶發性使用和感染控制。第3線治療包括全身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和強效外用類固醇。維持性治療包括光療,預防性投予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外用類固醇。由於兒童患者的體表面積與體重比較高,宜使用較弱的外用類固醇。患童父母的類固醇恐懼症極為常見。長期使用全身性類固醇可能導致生長遲緩,使用時應謹慎監測。

  • 期刊

近10年來,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和相關發炎激素訊息傳遞路徑已被揭開,因此,新型治療藥物相繼研發上市,隨著2017年美國FDA核准生物製劑-杜避炎(dupilumab)之後,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也進入新的篇章,除此之外,近5年來,小分子標靶藥物也紛紛上市,為異位性皮膚炎提供理想的治療前景。然而,對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是唯一的治療選項嗎?在此,我們將會討論病患教育和治療選擇,如何有效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 期刊

面對變種新冠病毒之持續大流行,提升疫苗覆蓋率以增強群體免疫能降低人民染疫風險與重症死亡率,從而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為解決接種率不足問題與面對「集體免疫益處」與「個人身體自主」的倫理兩難,制定疫苗接種獎懲政策或許是可行方法。本研究釐清過去反疫苗與疫苗猶豫觀點,討論強制接種疫苗的倫理與法律問題,最後分析台灣近況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