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2.200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的症狀,通常反映了肺靜脈高壓,常見的有活動性喘及端坐呼吸等等。根據最新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指引,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的手術適應症包括:已產生症狀、左心室擴大或收縮異常,以及必須接受其他心臟手術時。傳統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的手術,透過修補或置換來恢復瓣膜功能。當疾病已侵犯主動脈瓣環或是主動脈根部時,則會選擇根據不同情形考慮保留瓣膜與否,進行主動脈根部置換手術。本文我們將分享主動脈瓣膜手術的相關經驗。近年來,微創心臟手術已經快速發展。對於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尤其是單獨主動脈瓣手術,微創是很好的選擇。主動脈瓣手術的微創手術方式有許多變化,包含部分胸骨切開、側胸小傷口以及我們偏好的胸骨旁路徑。我們同時也將亞東醫院做微創手術的經驗供大家參考。在如今,對待每一個病人都需要多團隊介入、以病人為中心的思考。至少在讓醫病共享決策前,醫療端要對能提供的選擇要有一定的共識。

  • 期刊

骨骼牽引是骨科病房中一項重要的護理能力,但對護生來說,骨骼牽引備物相當複雜。本文期望藉由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and summary)模式,發展出適用於護理實習生骨骼牽引課程之教學模式。採單組前後測類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對象為台灣南部某醫學中心骨科病房護理實習生,依BOPPPS教學模組是將課程分為六個階段,教學工具包合使用影片、桌遊、背誦口訣、模具等,課程前後評量骨骼牽引認知、骨骼牽引執行正確性及自信心程度。研究結果以SPSS/Window20.0進行統計分析。護理實習生共21名參與BOPPPS教學模式課程。「骨骼牽引技術照護認知」正確性前/後測平均分別為53.81±19.86及94.29±5.97(p<0.001)、「骨骼牽引技術」正確性前/後測平均分別為15.38±1.96及29.10±3.16(p<0.001)、自信心由6.55±0.38提高到9.41±0.17(p<0.001)。BOPPPS模式可促進臨床教學及學習成效,以學員為出發點的教學設計,更能貼近學習需求,並運用創意性教材教具,增加學員與教師互動,進而提升學習成效,可作為日後課程規劃之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探討育有子女之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與母職焦慮的相關因素。方便取樣自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採橫斷性調查,以工作負荷與母職焦慮量表收集資料,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雙變項與多變項線性迴歸分析。結果為工作負荷總平均38.56,母職焦慮總平均67.90,多變項的顯著相關因素:在工作負荷方面為,目前機構服務年資10.1-15.0(p=0.009)年與15.1-20年(p<0.001)的工作負荷分別高於0.5~5年者、工作職稱為小組長的工作負荷低於護理師(p=0.024)、已婚者的工作負荷高於未婚/單親者(p=0.001)、及母職焦慮與工作負荷為正相關(p<0.001);在母職焦慮方面為,目前機構服務年資15.1-20.0年的母職焦慮低於0.5~5年者(p=0.004)、目前工作班別為非輪班者的母職焦慮低於輪班者(p=0.006)、已婚者的母職焦慮低於未婚/單親者(p=0.011)、及工作負荷與母職焦慮為正相關(p<0.001)。結論:機構服務年資、工作班別/職稱、婚姻狀況,皆與育有子女之護理人員工作負荷和母職焦慮有相關,而工作負荷與母職焦慮有正相關。實務上可定期評估不同年資護理工作負荷,排假調整及非正式職務負荷之加給;政策推展親職教育課程,盡量使家庭與工作間取得平衡。

  • 期刊

21世紀社會和健康議題改變,臺灣物理治療界為所面臨的健康照顧需求增加,以及全球物理治療師執業範疇擴增,推行養成教育改革,然而有關於全球物理治療師執業與養成教育的資料有限。本論文的目的為回顧全球健康照顧與物理治療需求,以及物理治療師執業與養成教育的資料,並與臺灣資料相比。根據世界物理治療聯盟2021年度117個會員國調查顯示,63%會員國之人力密度>1名物理治療師/1萬人口,81%需執照考或註冊,75%允許民眾直接就診,72%學校密度>1所/500萬人口,80%執業最低教育資格為大學或研究所,66%含執業自主課程,72%設有研究所。世界物理治療聯盟新近公布的『物理治療師教育架構』,提供新設與改進養成教育的指引。與全球的資料相比,臺灣物理治療師的人力與學校密度,均在世界水準,養成教育含執業自主課程,並須通過國考方能執業,且已開始設立先進國家的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學制;然其執業最低教育資格,設在專科級且民眾尚無法直接就診,以致物理治療師未能充分發揮完整照顧民眾健康的服務,此乃未來物理治療專業團體與政府部門須一起努力的方向。

  • 期刊

自1967年於臺大創立亞洲第1個學士學位之物理治療專業基礎教育機構,物理治療專業不斷追求教育提升,回應社會需要。1992年於臺大設立物理治療學系,1997年於臺大成立國內第1所物理治療研究所,2004年臺大成立第1所物理治療學博士班,2008年推動臺大醫院成立「物理治療中心」。因應未來高齡社會需求及國際趨勢,經過多次物理治療教育研討會,確立教育改革願景。2016年臺大與陽明大學建立六年制專業初階博士級物理治療師培育教育(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DPT),進一步提升物理治療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增加特色物理治療實習及實習場域。六年制課程培養鑑別診斷與臨床決策能力,提高初級照護能力,強調培育專業之當責、自主與倡議領導能力、跨領域溝通的人際關係以及多元場域實習的經驗。訓練臨床物理治療師,增加鑑別診斷學、藥物學、營養學、臨床影像學等列為必修課程。學生可依興趣發展選修研究、運動與健康促進、生命發展與長期照護、以及專業發展與管理等模組。2022年第1屆六年制專業初階博士級物理治療學生畢業,開啟臺灣物理治療教育和服務的新頁,為亞洲地區第1批DPT畢業的物理治療師,為臺灣健康服務注入新生命。

  • 期刊

在社會變遷之潮流中,物理治療專業服務是以可近性、方便性、持續性的第一線社區化照護為趨勢。在物理治療所執行業務,要具備整合專業知識、技能以及與人溝通、協調、合作的能力。物理治療養成教育改革為六年制,與專業外部刺激因素,以及加強專業內在軟實力有關;藉由延長的修業年限,可深化專業教育,培養學生進階知識與技能,以更完整的臨床見實習課程訓練學生全方位的職場實力。教育改革旨在讓學生能更勝任基層照護專業工作,在社區第一線提供以人為本的整合式照護模式,提昇物理治療在全人健康、醫療照顧之服務水準。面對科技的進步與醫療環境的改變,優化的專業養成教育,能提升專業適應力,讓學生融入變遷中的社會,為民眾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務。

  • 期刊

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於專業養成教育進行改革,將學制從四年制變更為六年制。而自2020年起,六年制的大五學生開始於臺大醫院進行實習。本篇文章分析臺大醫院物理治療職類四年制與六年制實習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後表現的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六年制學生於代表實習成效的期中Mini-CEX評估之操作技能、臨床判斷、組織效能、人道專業與整體評量的分數顯著優於四年制學生。專業素養評核在評核時,顯示兩種學制於各項素養評核項目分數皆無顯著差異,但於期末評核時發現,六年制學生於人際交往能力、溝通技巧、善用建設性回饋、壓力管理及素養評核總分,均顯著優於四年制學生。以上初步分析可能是學制改變後的成果,需要後續更多資料的支持。

  • 期刊

專業素養是物理治療師執業的重要核心能力,其內容隨著社會文化與專業發展而改變,需經過課堂和實務實習階段逐漸養成。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內首次採用物理治療專業素養評核表檢視物理治療學系學生學習專業素養表現之評核結果,並檢討課程改革之應用性。本研究分析某大學物理治療學系30位大三學生修習「問題導向物理治療實習二」以及54位大四學生修習「問題導向物理治療實習四」的專業素養評核資料,其內容包括10個核心能力面向。結果顯示,大三學生自覺在承諾學習、溝通技巧、有效使用時間和資源、善用建設性回饋、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等面向均需教師協助。大四學生則自覺在善用建設性回饋與批判思考面向較需教師協助。本研究結果可做為日後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課程安排與教學改進之參考。

  • 期刊

近年因應國內競技運動實力不斷的提升,競技運動發展日趨專業化,運動物理治療師需求日益增加。六年制物理治療養成教育,除了傳統四年制物理治療基礎課程之外,加入影像學、藥物學、營養學等運動領域實用的課程,深化運動與競技物理治療學習,強化運動領域熟悉度,使人才養成符合運動場域需求。本篇將從運動物理治療師專業定義與核心能力、以及六年制物理治療教育與運動模組課程,探討六年制物理治療養成教育,在運動員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如何提供高標準之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