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49.105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老年病人於住院中透過政府「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2.0」轉介,可使病人出院時及時連結長期照顧資源。政策試行期發現病人需求與轉介率有較大落差,且作業無一致規範,故藉本品質改善計畫提升轉介率。本計畫採用階段性策略:(一)擬定明確的轉介需求條件及流程;(二)長照需求評估教育;(三)發展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流程、研發決策輔助工具(patient decision aids, PDA)並資訊化。結果長照轉介率由改善前平均3.90%,進步至改善後平均10.52%,進步率為169.74%。本計畫發展之「FACE(Function and Care Evaluation)」篩檢條件,可針對長照需求做一普篩;對於照顧決策困難個案,再使用SDM及PDA了解病人及家屬的想法,儘早做出院準備。本計畫最終將此兩大對策併入出院準備流程,並標準化。

  • 期刊

個人化學習計畫(individualized learning plans, ILP)是少數被證實能促進住院醫師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的作法。本研究就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間,導師利用ILP引導46位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PGY)學員,設定出92項的學習目標及撰寫的ILP表格內容做分析,以了解學員的自主學習策略。本研究發現這些ILP學習目標與一般醫學訓練內容相符,也能對應到ACGME(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六大核心能力。本研究旨在分析ILP表格的填寫內容,呈現出PGY學員在自主學習上的各種策略跟考量,並探索著重不同核心能力的學習目標之特性有何異同,其結果有助於導師引導回饋及臨床教師規劃教學。在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的時代,ILP會是量身打造學習經驗的關鍵,並有助於學員發展自主學習策略。

  • 期刊

心衰竭病人因液體容積過量引起呼吸困難、疲倦等症狀,其再住院率與死亡率皆高,本案為北台灣某醫學中心之心衰竭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 program, PAC),期能改善心衰病人照護成效。為探討心衰竭個案接受PAC照護與否之成效差異。此回溯性縱向研究,納入2018年2月2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因心衰竭惡化而住院之受試者(n= 305),以其心專醫師具PAC證書為PAC組(n= 187),反之為非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組(n = 118)。結果顯示PAC組返診率較高(p=0.014)、急診就醫次數較低(p=0.011)、再住院發生較晚且全因死亡率較低,年齡越大死亡風險越高(p= 0.049)。PAC組較非PAC組存活平均延長20.2天(p = 0.020)。PAC照護之病人急性醫療需求下降、再住院發生時間較晚、死亡率降低且存活平均天數延長。本研究結果顯見以個管師為窗口且整合多專科團隊共同照護之下,對心衰竭病人具相當成效。

  • 期刊

臨床上病患常會以發燒、呼吸喘及心跳快等非特異性症狀來表現,需要充分了解病患過去病史、用藥史、身體診察後,才能進行鑑別診斷。骨科病房常見之非常規手術之診斷為感染,本案為一位51歲女性,以手術後傷口感染導致敗血性休克發病過程,也罕見合併血糖值正常之糖尿病酮酸中毒,除了進行相關感染症的手術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療外,血糖值正常之糖尿病酮酸中毒也在及早發現後,給予適量的靜脈注射胰島素,及輸液治療後獲得控制。因此任何不明原因代謝性酸中毒,只要有糖尿病等相關病史或服用SGLT-2抑制劑時,不論血糖值高低與否,都應懷疑有糖尿病酮酸中毒之可能。希望藉由此個案報告,提供醫療人員對於使用SGLT-2抑制劑之相關照顧經驗,及對於血糖值正常之糖尿病酮酸中毒之認識。

  • 期刊

神經影像技術的進步繼續推進對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的瞭解,包括身體運動(exercise)對大腦結構的益處。這篇敘述性回顧的目的是,首先概述有關身體活動或運動,對於促進兒童和青少年腦部健康和發展之神經影像學研究。其次介紹身體活動或運動,對部分有特殊健康需求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結構之影響。兒童健康照顧的相關專業人員,可以整合本報告資訊,來說明運動與腦部發展的相關,透過團隊合作,一起來激勵所有兒童及其照顧者開始,並保持更積極的生活方式,促進親子都能有好的體適能。

  • 期刊

兒童運動的重要性如下:(1)刺激大腦成長與整合;(2)增進神經系統發展;(3)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4)提升情緒與社交能力;(5)增進親子關係;(6)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6歲前的動作刺激,為未來的學習能力奠下基礎。這段時間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身體的經驗和動作的刺激,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根基,也建立孩子自信的基礎。兒童運動得秉持以下原則: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兼顧趣味與運動效果、採合理漸進的運動量、重視運動過程而非結果、家長的陪伴是促進運動習慣養成的關鍵。現今台灣兒童運動有三大問題:運動量不足、運動強度不夠及家長缺乏運動習慣。運動不僅只是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模式,叫做體育。體育是『模擬人生』的一種教育。

  • 期刊

近期研究發現,運動對於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兒童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有正向影響,無論單次運動或是長期運動皆有效益,有助於提升注意力、空間記憶、學習效能、情緒調節和部分認知功能,進而改善人際互動關係和增加自信心。ADHD兒童的運動處方建議,包含知覺協調運動以及有氧代謝運動,知覺協調運動可促進神經突觸連接和神經可塑性,有氧運動可以誘發神經傳遞物質濃度調節,和增加腦部血氧流量。有氧代謝運動可採用長時間中強度運動負荷,或是短時間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模式。初步研究支持,盡早給予ADHD兒童系統性與計畫性的運動介入,可能降低注意力缺失、過動/衝動症狀和人際互動問題,並且運動治療可以搭配在ADHD療育計畫,做為輔助治療之一。

  • 期刊

抽動在兒童時期很常見,是診斷妥瑞症的必要條件,但非妥瑞症獨有,首要排除會要命的類妥瑞症,如:Wilson氏病、基底核生殖細胞腦瘤、第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藥物、外傷等等。處理抽動以外的過動、強迫、情緒、協調、形象等共病問題,往往比處理抽動有效而一樣重要。抽動的原因和機制一直不明,目前尚無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常常需要仰賴非藥物的行為和運動治療,各種運動都可以有效,但時間和強度的需求個人差異很大。最推薦獨輪車,因為省時且可以一邊讀書,非其他運動可及;台灣的升學壓力還是很大。正向轉變生活態度和積極規劃未來是可以很有助益的對策。

  • 期刊

由於缺乏體能運動與飲食營養失衡,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的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率已逐年升高。近年研究指出,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肥胖極易持續到成年,導至成人時期的代謝疾病,與許多的慢性疾病;嚴重影響個人健康,產生國家公衛問題。因此,積極倡導兒童體能活動,改善兒童體適能,實是一項攸關國家安全的議題。所以我們需要鼓勵兒童,從靜止不動的室內3C電子產品,走入戶外接觸自然嘗適不同的戶外活動,將戶外活動成為兒童成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此篇內容將述說戶外活動對兒童身心發展的益處,並介紹兒童進行戶外活動時,可能面臨的環境傷害,與其預防和處理;並提供兒童體能活動之建議與訓練原則。